有人說,李商隱的作品像謎語,猜破了反而沒有味道;也有人說,義山的詩作情感非常深沉,讀者太投入了就難以自拔。其實這恰恰說明,李商隱的作品容易引起共鳴,因為他的每一首詩篇都是含淚譜寫,既開創了朦朧詩的先河,又開辟了唐詩的新次元。下面介紹的是李商隱雨夜思歸,這首七律刻畫細膩,歷來被世人推崇。 唐代: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 詩的大意是:新春時節,我身穿夾衣,悵然而臥;白門寂寞,諸事不遂。隔著濛濛細雨凝視那座紅樓,孤寒凄冷。我冒著廉纖 細雨,在依稀的燈光中黯 然歸來。悲春將逝、歸途遙遠,何處可以寄托我的悲傷?殘夢中才能與你相見,耳環情書如何才能送達?萬里長空中唯有孤雁飛過。 大中四年李商隱得到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正的邀請,前往徐州擔任幕府,途中經過客棧住宿了一晚。時逢雨夜,詩人倍感思鄉,于是即興題作《春雨》。李商隱為了養家糊口和自己的前途,不得不到處奔波,幾乎類似于乞討。 整個大唐都知道小李有才,那些節度使招募他來卻只是為了圖個虛名,其實他依然有志難伸、才不經用。離家已經很久了,義山也知道妻子最近的身體很不好,可是除了一籌莫展,就只有對雨發呆。 開篇先點明時令,“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白袷衣,即無領的白色夾衣,唐人以白衫為閑居便服;白門,即現在的南京,后人常用此指代幽會之地。新春季節本該邀三五好友一起踏青,可是義山在此人地兩生,加上春雨綿綿,只好枯坐客棧。 人閑下來就會心事重重,他思前想后,覺得自己已經半生蹉跎,不僅諸事不遂,而且還陷入黨爭的漩渦,還不如當初不念書,在田野里當個快樂的莊稼漢。 義山在屋里坐立不安,心情煩躁,雖然外面細雨濛濛,他還是決定出去透透氣。“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紅樓,指女子的住處;珠箔,即珠簾,此處比喻春雨細密。 紅樓與冷雨,對比強烈;飄燈和獨歸,虛實相映。詩人看見紅樓上燈火輝煌,燈影里佳人綽約多姿,仿佛就是自己的愛人。可是擦干雨水再細細辨認,又連聲嘆息。此時雨越下越大,他只好魂不守舍地回到客棧。 夜色深沉,客人們也都差不多休息了,詩人卻輾轉不眠,過了好久才終于瞇了一會,卻很快又被冷風凄雨驚醒殘夢。“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晼晚,此處暗喻青春易逝;依稀,形容夢境的憂傷迷離。李商隱相思入夢,更感到無比悵惘,于是就披衣坐起,打算抒寫一封家書。 剛拿起筆,他又轉念一想,這里只是客棧,明日一早又要趕路,哪里能找到人傳遞?“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詩人欲緘札寄情,卻錦書難托,悵念之情恰似雨絲不絕如縷。 云羅,像螺紋般的云片,陰云密布如羅網,比喻路途艱難。詩人以孤雁自比,前面“萬里云羅”,他四處漂泊、步步維艱,不知何時才是自己的歸宿。 此后一年左右,李商隱的妻子就病逝。這封沒有寄出的家書讓詩人更加感到心碎,他呼天喊地,卻沒有絲毫回應,仿佛老天爺也在裝聾作啞地欺負他。人生低谷時簡直處處走背運,“萬里云羅一雁飛”,也不小心一語成箴,讓小李淚水流干也無法原諒自己。 縱觀李商隱的這首七律,含蓄蘊藉、凄楚悲涼,將心中的朦朧意緒轉化為恍惚迷離的意象。一場春雨,細密如絲,正像詩人細膩的情感;一只孤鴻,云天獨飛,也似義山凄涼的境遇。“紅樓、珠箔,春雨、燈影”等意象,結合迷茫心境和依稀夢境,烘托出羈旅生涯的憂傷,更表現了作者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