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6177,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轉發私信我回復【書名】獲取高清思維導圖。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關鍵改變》。 本書作者團隊曾出版過4本《紐約時報》暢銷書,即《關鍵對話》、《關鍵沖突》、《影響力大師》、《關鍵改變》。 科里·帕特森,在斯坦福大學從事組織行為方面的博士研究工作。2004年,獲得楊百翰大學馬里奧特管理學院迪爾獎,以表彰他在組織行為領域的杰出貢獻。曾負責過多個長期行為變化調查研究項目。 約瑟夫·格雷尼,是企業變革研究領域從業30多年的資深顧問。非營利組織Unitus的共同創始人,該組織致力于幫助世界貧困人口實現經濟自立的目標。 戴維·馬克斯菲爾德,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一位優秀的研究學者、顧問和演講師。他領導的研究項目主要涉及醫療疏忽、安全風險和項目實施領域人類行為的影響。 羅恩·麥克米蘭,廣受好評的演講師兼企業咨詢顧問。柯維領導力研究中心的創立者之一,曾擔任該中心的研發部副總裁。 艾爾·史威茨勒,密歇根大學行政開發中心講師,為《財富》500強中的數十家企業提供過服務,主要從事培訓和管理指導工作。 本書作者團隊建立了一個“改變一切”實驗室,觀測研究了超過5000名“改變成功者”,他們不僅成功改變了自身的不良習慣,而且將這些改變成功保持了3年甚至更久。 作者從這些人身上發現了成功的秘訣,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改變策略,營造一個強有力的改變環境,不僅可以實現自我蛻變,還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完成自己的人生進化。 01、成功之道作者說我們無法做出改變不僅僅是因為意志力的影響,而是需要有合理的方式方法。
在后來的20年間,米歇爾持續追蹤調查了這批小孩。他發現,當年那些延遲滿足能力更強的小孩子在標準化的考試中成績更高,并且他們的社交網絡也更強大,在工作中經常受到提拔,總體生活幸福指數更高。
但是,作者說,直到今天很多人從這個試驗中得到的都是錯誤結論,而落入了所謂的“意志力陷阱”。
這種過度簡化的思想簡直大錯特錯。錯誤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并不完整,而更離譜的是當我們試圖去改變自己的壞習慣或是進行自我提升時,這種想法會讓我們束手無策。 當人們堅信自己能否進行正確選擇取決于他們的意志力而非其他因素時,盡管他們往往對于自己天生是否有意志力也不甚清楚,但他們最終會停止嘗試。 意志力陷阱把我們困在一種令人沮喪的循環中,這一循環始于對改變的英勇承諾,而隨之而來的是不斷被侵蝕的動機,以及不可避免的因舊習慣復發而停止改變的想法。 然后,在新一輪壞習慣建立起來的痛苦變得無法忍受時,我們又會振作起來開始另一次英勇但注定失敗的嘗試。 為了驗證這個理論,作者再次進行了米歇爾的試驗。將一群孩子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在15分鐘內不吃掉棉花糖,就會再得到一份額外的棉花糖獎勵。 1/3的孩子在棉花糖面前艱難地掙扎了15分鐘,而其余2/3的孩子不到15分鐘就對自己面前的棉花糖繳械投降。 緊接著,試驗組由凱勒和另外13個4歲左右的孩子組成,設置同樣的試驗條件即一份棉花糖和一份完成試驗就能獲得的甜食獎勵。 但不同的是,這次我們會教給他們一些實用的技能,這些技能在他們想有意延遲自己滿足能力時會有所幫助。 不同于簡單地告訴他們要沉住氣來慢慢等待,而是教他們用空間距離以及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控制自己的行為。 結果這些孩子運用了這些技巧后,成功的抵制住了誘惑。這一試驗表明,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不是缺乏勇氣、膽量或是意志力,而過分迷信意志力才是改變的唯一關鍵要素。 要想抵制誘惑,僅僅依賴于個人的動機是完全不夠的;而在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時,一些必要的技能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作者說,人們了解的人類行為模式以及改變自己行為模式的方法都是不完整的。依賴于我們自己腦中簡單但實際上缺乏強有力論據的人類行為模型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實際上生活中有很多影響因素,它們既可能促進也有可能阻礙我們的行為。
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我們本身真的很差勁,而是我們太盲目。在改變老毛病這個問題上,一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其實才是真正影響我們行為的因素。 02、影響力來源要想改變,我們必須找到影響力的來源。書中給我們介紹了6種影響力來源。 1、個人動機 在改變自我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我們必須做的往往都是十分無聊且令人不舒服甚至讓我們很痛苦的事情,自然我們就不想去做這些事。當面臨當下享樂或是日后償還的選擇時,我們通常只會想到當下。 這意味著,在決定我們是否想滿足當下的短期利益以及我們依舊想要滿足欲望時,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去預測、感知以及相信我們將要面臨的未來,然后做出決定。 舉個例子:
那么,我們如何通過預測未來而做出改變呢? 書中給出了5個策略: a、造訪默認的未來 默認未來是指保持你目前的狀態去面臨未來。把這種不愉快的未來拉到你面前,并在以后的決策中將其考慮在內。一種有力的方式是對你的未來進行實地考察。 在曾經嘗試過的鼓舞人心的話語和內疚之旅都沒有顯著效果時,這樣一段真實的經歷會極大地重塑你的選擇。 舉個例子:
造訪自己的未來,嘗嘗自己未來的三餐,試想躺在自家的沙發上以及坐在自己車里的感受,這種經歷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 b、講述完整生動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感知未來,而其中的原因是我們的心理在從中作梗,阻止我們感知它。這個時候就需要運用完整生動的故事來幫助我們。
c、使用價值判斷類詞語 將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聯系起來。
d、把它變成一種比賽
1.有限的時間。 2.一個小小的挑戰。 3.最終分數。 e、定義鼓舞人心的自我評價 當我們每當面臨誘惑時,在心里回想一句簡單的話來進行抵制。
2、個人能力 如果改變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缺乏技巧。缺乏知識好解決,并且見效迅速。只需要幾周刻意的練習,就能掌握讓改變變得輕松且持久的技巧。 舉個例子:
書中給出的策略: a、查找技能的不足 當涉及我們的改變計劃時,首先要進行技能掃描。這意味著發現你完成改變計劃中所要求的事情需要哪些能力;發現哪些是你知道的,而哪些不知道;以及哪些會做,哪些不會做。 b、采取刻意練習 當不知道怎樣做那些自己以前不會做的事情時,幾乎沒有研究對象會比恐懼學習的人更抵抗學習一種新的行為。
c、學習意志力技能 舉個例子:
3、社會動機和社會能力 好習慣或壞習慣是一項團隊運動,養成或者維持習慣需要很多的伙伴參與。幾乎沒有人知道有多少因素會通過鼓勵和支持糟糕的選擇來摧毀他們改變的動力,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行為,則需要“把共犯變成盟友”。 這種轉變往往會伴隨著一次又一次與自己的關鍵談話。為你的影響策略消滅一些共犯、增加一兩個盟友,你的成功概率將會增加40%左右。 書中給出的策略: a、敵我分明 在涉及壞習慣時,你身邊會有兩種人:朋友和共犯。朋友會幫助你走向健康、快樂以及成功,而共犯恰恰相反。共犯會助長以及煽動你目前的壞習慣,使你再次“犯罪”。 你可能誤將一些共犯當作自己的朋友,因為你喜歡和他們共處。然而,如果他們讓你或者慫恿你做出不明智的行為。
b、重新定義“正常” 為了幫助削弱共犯和不健康的模范影響,必須注意他們是怎樣影響你對于正常的看法的。不要被那些張嘴就“所有人”的家伙給糊弄,也不要用“正常”來為他們自身不健康的行為正名。 反之,你應該稱之為不健康、不明智甚至是危險的,永遠不要稱之為正常。 舉個例子:
這就是不正常的行為,這樣很容易產生車禍,發生意外。 c、開展轉變性談話 盡管你的共犯可能會很強大,但好消息是你可以僅僅用一個簡單的方式就將他們變成自己的朋友。開展一次轉變性的談話,不要等著別人來猜透你的心思,明確告訴他們你想要什么以及需要什么。 d、增加新朋友 利用社會影響最簡單的方式是增添新朋友。找到那些與你有著同樣目標或者有興趣幫助你的人,把他們變為你的教練或者粉絲,或者僅僅是和他們一同外出游玩,見識一種新的“正常”。 大部分人都會樂意提供幫助,建立一段關系最快的方式就是真誠地請求他人幫助。 4、結構化的動力 進行結構的化的獎勵。比如,激勵員工,很多企業都會進行現金的獎勵機制,這樣很容易導致員工離職,不能僅僅使用一種辦法,比如,可以建立目標表現和津貼、福利等等。 書中給出的策略: a、胡蘿卜加大棒 有激勵就有懲罰,利用損失厭惡的方法更好。
傾向于在損失而非利得上花費更多費用即著名的“損失厭惡”定理。應用到個人改變也是顯而易見的。 舉個例子:
b、適度和綜合使用激勵機制
c、獎勵小小的成功 把獎勵和最后的終極目標相關聯。
5、結構化的能力 最后的一個是掌控所處的環境。環境極大的影響了我們的所思、所感以及所為。如果你想控制自己的生活,你就需要掌控自己所處的環境。 學會使用距離、誘因以及工具來幫助自己。最終你可以將環境變成自己有力且永遠不知疲倦的盟友。 書中給出的策略: a、修建柵欄 這里指的是,那些你在自己生活中設置的界限。它們沒有商量的余地,其決定性的行動可以幫助你遠離有害的道路。這些個人的柵欄使得你更加容易對抗某些威脅。 舉個例子:
b、管理距離 利茲·保羅的辦公桌附近有一罐子,這個罐子里總是裝滿了糖果。利茲和同事沉迷于每天來這里獲取糖果。有一天利茲開始意識到這個行為,給她帶來了困擾,于是,決定掌控自己所處的環境。 她并沒有立起一道柵欄,定下不準獲取糖果的標準(這一標準對她來說可能會很難實行),而是采取了一種不同的方法。她主動請求換到離糖果50英尺遠的一張空的辦公桌。1周后,她的請求得到應允,與此同時她甩掉了自己吃糖果的癖好。 c、改變提示 改變引導你的渴望和需求的提示。通過在關鍵時刻給自己設置警鐘,掌控那些吸引你注意力的東西,同時每次在自己可能忘記的時候使用提示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初的決心。 舉個例子:
最后我們就需要將這些方法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步: 1、辨明“關鍵時刻” 2、采取關鍵行動; 3、調動6種影響力來源; 4、把壞事變成有用的“數據信息”。 最后的話: 書中的最后一個部分還幫助我們列舉了,在工作、生活中的具體實施方法和案例,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書籍,雖然這本書很簡單,但是書中的方法很實用。我們需要做的是學會方法,然后努力實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