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聲明:本圖文除部分圖片來自書籍及文獻外,其余內容均100%原創,享有著作權。 初學前柱螺釘 —— 一直在路上 第二季 作者:葉俊武 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編輯:蔡鴻敏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 在繼續學習過程中,實踐工作也在逐步延續,非常感謝蔡老師的鼓勵和指導! 然而,骨盆微創治療的復雜性(包括前柱螺釘)超出我起初的判斷,在臨床工作中,不得不面對接踵而至問題和花樣翻新的困難。每次有新的問題都是一種挑戰,也是重要的經歷。向老師和朋友們匯報前期幾個相關的病例,請批評指正! 病例01 何**,女,61歲,車禍傷6小時入院,被小車撞擊倒地,有30分鐘昏迷史,不能回憶受傷過程(目擊者及肇事者:市區內干道,時速40千米左右,受害者被撞倒地,具體不清楚)。 查體:生命體征、精神意識、頭胸部腹部無異常體征;右腰骶部及雙側腹股溝區深壓痛,骨盆擠壓分離試驗陽性,雙髖被動活動無異感,但活動可使腹股溝疼痛加重;腰骶部、臀部、大腿股外側,無明細腫脹淤青,未捫及波動感,雙下肢等長,無旋轉畸形,肢端及會陰區感覺、肌力正常,雙側膝關節踝關節無異常發現。 影像資料:右骶骨Denis 1區壓縮骨折,雙側恥骨上下支骨折。 診斷:骨盆骨折:Young-Burgess LC-I型 / AO-OTA 61-B2.1型。 治療計劃:擬行微創治療,逆行恥骨上支螺釘及骶髂螺釘內固定。 術中術后影像資料情況: 術中按照蔡老師的方法進行,逆行恥骨上支前柱螺釘置入很順利,術后CT掃描,置釘位置準確。 康復情況: 術后第3天:床上活動不受限,“笑容可掬”。 術后第1月骨折基本愈合,患者不需要任何輔助,可以下地行走了: 行走視頻: 術后一月 術后兩月 病例02 稅**,男,55歲,3米高房頂落下,右下肢著力落地,右髖疼痛活動受限2天,傷后右髖疼痛活動受限,無其它合并癥狀,由當地醫院轉入。 查體:生命體征、精神意識、頭胸部腹部無異常體征;右髖部腫脹疼痛,髖關節主被動活動受限,及右腹股溝區深壓痛,骨盆擠壓分離試驗弱陽性;腰骶部、臀部、大腿股外側,無明細腫脹淤青,未捫及波動感,雙下肢等長,無旋轉畸形,肢端及會陰區感覺、肌力正常,雙側膝關節踝關節無異常發現。 影像資料:右髖臼骨折,骨折線累及雙柱、前壁,其中后柱為高位橫行,閉孔環不完整。 診斷: 右髖臼骨折:Judet-Letournel 前柱加后半橫形。 治療計劃:髖臼骨折,移位小,擬行通道螺釘內固定:LC-II 逆行前柱螺釘 順行后柱螺釘。 術中術后影像資料情況: 怎么辦?前柱骨折是高位恥骨支,要想通道螺釘固定,用半程釘肯定不行,如果不打前柱釘,將宣告本次微創手術失敗,怎么辦?還是要打,只有調整,又該如何調整呢? 將入釘點進一步向遠端調整,獲得出口位更為傾斜的導針,避開髂恥隆起內側皮質弧度區,導針進入成功。但是術中在閉孔出口位發現置入釘,緊貼髖臼軟骨下骨,驚出一身冷汗……見下圖: 術中完成置釘情況:由于后柱螺釘,與其中一枚LC-II螺釘沖突,只有選擇1枚LC-II螺釘。 術后影像資料: 術后CT重點觀察前柱螺釘是否切入髖臼:非常幸運,緊貼軟骨下骨通過。 術后檢查坐骨神經功能: 術后第4天患者康復情況:坐起活動,非常高興! 病例03 這個病例,讓我受到深刻的教訓,鞭策著我作為一名醫生的靈魂,讓我永生難忘! 鄒**,女,45歲,環衛工人,掃街時被小車從右側撞擊倒地,傷后當即感右髖盆部疼痛,坐起翻身困難,傷后第二天,從當地醫院轉入。 查體:生命體征、精神意識、頭胸部腹部無異常體征;右腰骶部及腹股溝區深壓痛,骨盆擠壓分離試驗陽性,右髖被動活動無異感,但患者感右腹股溝疼痛加重;腰骶部、臀部、大腿股外側,無明細腫脹淤青,未捫及波動感,雙下肢等長,無旋轉畸形,肢端及會陰區感覺、肌力正常,雙側膝關節踝關節無異常發現。 影像資料:右側髂骨翼后方新月形骨折,右骶骨Denis 1區小撕脫骨折,右恥骨上下支、右恥骨體骨折,左側骶髂關節未見骨折脫位征像。 診斷:骨盆骨折:Young-Burgess LC-II型 / AO-OTA 61-B2.3型。 治療計劃:擬行微創治療,通道螺釘內固定。 術中情況: 接下來,翻身做了后向前LC-II螺釘: 術后資料: 手術看似順利,但是出問題了! ①下方的第二枚LC-II螺釘(臨近大切跡那一枚LC-II螺釘)尾端切入骶髂關節!為什么???術中髂骨入口位、髂骨斜位甚至Teepee像,都沒有問題,為什么會切入骶髂關節???反復思考不得其解,終于還是從蔡老師那里找到了答案(注釋:蔡鴻敏在2015年中國骨傷,發表文章:骨盆Teepee像的影像解剖學研究,文中提到:“Teepee像后方總是包括小部分骶髂關節及對應骶骨皮質”,可能蔡老師早已洞悉這個問題,而我們卻忽略了這個細節,看來我們術中穩妥起見:加透骶髂關節切線位是有必要的)。 ②這個問題,可能是這個病例的根本問題。本例患者新月骨折分型應該是Day I型吧?(新月骨塊很大,軸位CT顯示骨折線在骶髂關節1/3范圍內)需要做骶髂螺釘嗎?骶髂關節疼痛,坐起困難,會發生嗎?早期治療中總是隱隱擔憂,但是由于新月骨塊大,而受累骶髂關節又少,又沒有明顯分離,因此就沒有考慮做骶髂關節固定,為后來發生的事埋下隱患。 (分型方面,在下面三幅圖,分別是S1螺釘通道平面、S2螺釘通道平面、S3螺釘通道平面,顯示是不一樣的結果,讓人異常頭疼中,究竟這個病例該分為Day幾型????) S1螺釘通道平面 S2螺釘通道平面 S3螺釘通道平面 三個面顯示不一樣,新月骨折分型究竟該是什么?是Day I?還是II型?還是III型?骶髂螺釘打還是不打?要打的話,螺釘似乎都躲不開骨折線,而且入點要打在前方髂骨翼而非新月骨塊上,看似也不太可能(骶髂螺釘固定新月形骨折脫位原則:骶髂關節應固定在不穩定骨塊上,若固定在穩定骨塊,則不能增加骶髂關節穩定性),如下圖(下第二幅圖,顯示S2通道有置釘通道,但是入釘點與骨折線臨近)。 帶著這些疑問,拜讀了2007年Day在JBJS上發表的文章Crescent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sacroiliacjoint 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文中對于判斷新月骨折分型的CT定位描述是:spiral CT data sets should be reformatted in the axial plane with the scoutgrid lines orientated parallel to the superior end-plate of S1(簡譯:Day分型時定位線是,將軸面CT定位于S1上終板的平行線),究竟定位在哪一條平行線原文未提及(為了不曲解作者的意思,通讀了這篇文章,每一句話都仔細讀了),但是從作者提供的每一幅圖,猜測作者意在將定位平面確定為S1螺釘通道平面,盡管作者文中沒有明確說明就是這個平面。如下圖: 但是從一個平面骨折線來決定骨折累及的骶髂關節范圍,顯然是不夠準確的,對手術入路及固定方式的指導作用還是很有限。Day在討論中著重提及這種分類對于入路選擇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其中I型建議從前方入路——髂腹股溝入路的外側窗,但作者病例中I型骨折只有一例采用了前方入路,其余病人全部采用后方入路,顯得非常矛盾,文中作者來了句Surgeons, should, however, remain ?exible,(658頁第3段第3行),用以自圓其說。以前聽過溫州醫學院二院郭曉山老師一堂課(唯醫骨科網絡課程,現在還能搜索到),他認為Day I型可以只處理骨折,不處理骶髂關節,看完這篇文章后,感覺更困惑了,一是對Day分型的疑問,二是郭老師按照Day分型提出的建議,那么,上述這個病人究竟是否處理骶髂關節呢?在我查閱的近50篇有關Crescent fracture-dislocation的文章中,為數不多的幾篇采用了Day分型,而且基本上是國內學者的文章,難道Day分型國際公認度不高(自己認為的,妄下了結論)?? 進一步查閱文獻過程中,發現了有一篇Routt大師關于新月骨折的文章,2013年刊發在INJURY上的文章:Posterior iliac crescent fracture-dislocation:What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are amenable toiliosacral screw fixation?(Routt Jr. 是通訊作者),文中采用了Day分型,但發現有12例患者不能用Day’s Classification進行分類,如下圖: 文章關于新月骨折治療,其中Day I型治療方式選擇是:絕大多數前方切開復位骶髂關節,鋼板螺釘跨骶髂關節固定,約占50%;有30%切開復位 骶髂螺釘;10%單獨采用骶髂螺釘;也就是除了不能手術的或者外固定治療的,其余全部都進行了骶髂關節固定,見下圖: 由此可見,Day I型骨折,復位固定骶髂關節是必要的,我這個病例,讓我受到了深刻教訓,術后一月(實際為術后40天左右),病人家屬咨詢我應該做什么康復訓練,我才知道患者仍然在我院康復科住著,去看病人時,發現病人坐起仍然需要輔助,而且腰骶部墜脹感明顯,下圖: 患者在術后40天內一共復查過3次X片,仔細觀察右側骶髂關節,發現右側骶髂關節的存在不穩定,如下圖: 術后第3天 術后第15天 術后36天 經過反復糾結,以及和病人充分溝通后,患者僅同意,再行一次“微創的,固定加強術”,第二次術后片如下: 第二次手術術中情況:由于S1變異(腰5椎骶化),未置入S1螺釘,而僅僅置入S2橫向螺釘; 第二次手術術后1周情況:患者腰骶部墜脹感,明顯減輕,可以自行坐起了,雖然這個病例仍然還有些問題,有待進一步隨訪,但目前情況有明顯好轉,下圖: 這個病人,讓我還有個教訓,就是前柱的半程螺釘,在經歷一個多月后,有明顯松動,可能是固定不充分,骨盆環穩定性不足導致,如下圖: 第一次術后X線及CT: 第一次術后前柱螺釘,取得早期的穩定,如下圖: 術后第一天三維表面重建,前柱螺釘在位,在矢狀面逐層CT,顯示螺釘在前柱通道內,穩定的,如下圖: 術后1月(實為40天),第二次術后,復查情況: 前柱螺釘周圍有類似假體松動一樣,內固定周圍有一圈透明帶(對照第一次術后X片,更明顯)。 術后1月三維表面重建,似乎螺釘已經切出,在矢狀面逐層CT,顯示螺釘也有部分切出,貼近近端骨皮質,至少是不穩定的,如下圖: 這個病人,讓我教訓深刻,要處理好一個骨盆損傷患者,需要下更多的功夫,需要更深入學習才行,而我更是一個小學生一樣,前面路還很長……雖然目前康復情況還不錯,但這個病人我會一直隨訪下去,一直關注直至痊愈為止,直到心安為止,希望能有好的結果,祈禱中…… 病例04 刁*,男,47歲,騎自行車,下陡坡時剎車失靈,摔倒至右髖部、右上肢多處疼痛活動受限,胸腹無疼痛,無昏迷病史,當地醫院拍片檢查后,以“多處骨折脫位”傷后當天轉入我院,未作特殊處理。 查體:生命體征、精神意識、頭胸部腹部無異常體征;右髖部腫脹疼痛,髖關節主被動活動受限,及右腹股溝區深壓痛,骨盆擠壓分離試驗陽性,右前臂及右脛骨中段畸形捫及骨擦感,右足背足底麻木,踝關節不能背伸跖屈;腰骶部、臀部、大腿股外側,無明細腫脹淤青,未捫及波動感,雙下肢等長,無旋轉畸形;肢端及會陰區感覺、肌力、血供正常。 影像資料:右髖臼骨折,髖關節后脫位,骨折累及前后柱及前后壁,閉孔環完整,關節內未見明細碎骨;右尺橈骨骨折,右脛骨螺旋形骨折。 診斷:右髖臼骨折:總體算是Judet-Letournel 橫形加后壁(前壁有小骨折塊不知道該怎么分型),右髖關節后脫位,右坐骨神經損傷,右尺橈骨骨折,右脛骨中段螺旋骨折。 治療計劃:骨折合并后壁骨折,移位以后方為主,KL入路處理后方骨折脫位,前柱骨折經坐骨大切跡復位,順行前柱螺釘固定。 術中術后影像資料情況: 斷層CT: 總結這個病人的順行前柱螺釘:①術后影像顯示螺釘置入,在通道內,未切出,只能算基本達到目的;②但不足也很明顯,打的是半程螺釘,出點臨近閉膜管,有閉孔血管神經風險;③入點選擇過高,避開髖臼,但是使得全程釘不可能完成,④術中臨時固定工具克氏針等,導致俯臥位入口位顯示受到影響,⑤術中顯露入點可能困難,受臀上血管神經限制,KL入路顯露髂骨翼外板受一定影響,可能是入點把控不準確的原因;⑥順行前柱螺釘導針,需經皮(經KL入路內入針困難),且髂骨翼外板斜面對打入克氏針,有一定難度。 術中臨時固定工具、克氏針等,對入口位顯示有一定干擾。 入點:AO髖臼書P675中提到:理想入點在臀中肌柱稍后(前柱形態前窄后寬,避免偏前進入),臼緣上方3個橫指,但是還是一個模糊概念點,可能用Day的那一句話解釋:Surgeons, should, however, remain ?exible。最后,終于在AO骨盆書第4版P179頁找到了,入點相對準確的描述,如下圖: 病例05 何大*,男,65歲,鄉鎮公路上行走時被小車撞擊倒地至骨盆、腰骶部及左髖部疼痛活動受限,翻身坐起不能,胸腹無疼痛,短暫昏迷史不能回憶受傷過程,當地醫院拍片檢查后,以“骨盆骨折”傷后當天轉入我院,未作特殊處理。 查體:生命體征、精神意識、頭胸部腹部無異常體征;骨盆擠壓分離試驗陽性,左腹股溝區腫脹、深壓痛,雙髖關節主被動活動輕微受限,誘發腹股溝區疼痛加重,雙側腰骶部壓痛叩擊痛;腰骶部、臀部、大腿股外側,無明細腫脹淤青,未捫及波動感,雙下肢等長,無旋轉畸形;肢端及會陰區感覺、肌力、血供正常。 影像資料:骨盆骨折:左恥骨上下支骨折,右恥骨體骨折,左側髂骨翼后方新月形骨折,左側骶骨Denis I區骨折,右側骶骨翼壓縮骨折,右側L3橫突骨折,左側L4、5橫突骨折。 診斷:骨盆骨折:Young-Burgess LC-II型(左) Young-Burgess LC-I型(右);AO/OTA 61-B3.3;腰椎橫突骨折(右側L3橫突、左側L4及L5橫突)。 治療:擬行微創治療:左側逆行恥骨上支前柱螺釘 左側S1及S2骶髂螺釘 左側后向前LC-II螺釘2枚,右側骶髂螺釘? 術中前柱螺釘置入情況如下: 透視所見,出口位導針指向良好,入口位,導針受盆內側皮質阻擋發生彎曲,這種情況已經遇到多處了,怎么辦,可以擴髓嗎?大膽嘗試了一下: 擴髓前導針位置 擴髓中 擴髓后螺釘置入情況 術后影像資料情況: 骶髂螺釘入釘在不穩定骨塊。 康復情況: 術后檢查下肢神經功能: 術后第2天:床上活動自如,不受限。 術后第7天:患者可以自行下床,床邊站立,暫未讓其行走。 附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