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暑】——A、行軍散。主治中暑頭目昏暈,心胸煩悶,嘔吐甚至不省人事,B、避瘟丹。主治中暑頭暈嘔吐。C、玉樞丹。主治頭昏胸悶嘔吐惡心態膩。D、通關散。(少許吹鼻取嚏)主治中暑昏倒者。(1)輕癥。頭痛,昏暈,目花,心悸,身熱無汗,精神疲乏,胸悶,惡心欲吐,脈數,苔膩。治法:清暑化濕。方例:藿香9g佩蘭9g 青蒿9g 銀花15g 連翹9g 益元散15g包煎,青荷葉一角。加減:無汗,加陳香薷5g。胸悶,嘔惡,加白蔻仁3g后下。(2)重癥。高熱,汗多或無汗,口渴多飲,煩躁不安,苔薄黃,質干紅,脈洪數,或細數。治法:辛寒清熱。方例:白虎湯加減。生石膏30g知母9g 鮮蘆根30g 鮮竹葉三十片 西瓜青皮30g 鮮荷葉一角 雞蘇散15g包(有汗者不用)。加減:邪入心包,神昏,另用萬氏牛黃清心丸一粒化服,或紫雪丹五分,開水化服。動風痙厥,四肢肌肉抽搐,痙攣,轉筋者,加木瓜9g鉤藤12g石決明30g。出現虛脫征象者,必須緊急處理,可參見休克篇。 11、【肺炎】——A、邪犯肺衛。見于初起一——二天,發熱惡寒,汗少或無汗,頭痛,口微渴,咳漱氣急,痰粘色白量少,胸脅隱痛,苔薄白,邊尖紅,脈浮數。治法:辛涼解表,輕宣肺氣。方例:銀翹散加減。銀花12g連翹9g 炒牛蒡子9g 桔梗5g 前胡6g 光杏仁9g 大貝母12g 淡豆豉12g 薄荷5g后下。加減:初起惡寒明顯,加荊芥6g。胸脅隱痛,酌加赤芍9g 廣郁金6g 瓜蔞皮15g。熱甚心煩懊憹,加黑山梔9g 炒黃芩9g 。B、熱郁肺氣,高熱面赤,有汗不解或少汗,煩渴欲飲,咳漱痰黃而粘或夾血絲,或吐鐵銹色痰,胸悶氣粗,或有氣喘鼻煽,胸痛加重,呼吸不利,苔黃而干,質紅,脈滑數。治法:清熱宣肺。方例:麻杏甘膏湯加減。灸麻黃5g光杏仁9g生石膏二兩先煎 銀花15g黃芩9g 魚腥草15g 甘草3g 鮮蘆根二兩去節。加減胸悶惡心,痰吐稠粘,苔黃膩,去嘛黃,石膏;加法半夏6g 黃連3g 枳實6g 另用玉樞丹二分吞服。痰涌氣喘,加葶藶子9g灸桑皮15g。咳吐鮮血或血絲,或鐵銹色痰,加黛蛤散15g包,白茅花5g分包。如兼胸痛甚者,用桃仁9g廣郁金9g。大便秘結,腹部脹滿,去麻黃;酌加風化硝9g 全瓜蔞15g 大黃9g。汗多煩渴,舌質干紅,去麻黃;加南沙參15g 知母9g 天花粉15g C、熱入心營:發熱不退,夜晚熱重,口不甚渴。煩燥不安,時而譫語,甚至神志摸糊不清,氣急,喉中有痰鳴聲,痰中帶血,或有項強,手足抽動,口唇干焦,質紅絳,脈細數。治法:清營泄熱開竅。方例:清營湯加減:生地15g 玄參15g 麥冬15g 連翹9g 銀花15g 丹皮9g 黃連3g 石菖蒲3g 廣郁金9g 加減:神志昏迷,加萬氏牛黃清心丸,每次化服一粒,每日二次。煩躁,手足抽動,加鉤藤15g 石決明30g 地龍6g 另服紫雪丹五分,每日二次。氣急痰鳴,加川貝母6g 海蛤粉15g包 天竺黃9g。 此外,正虛邪陷,身熱驟退,面色蒼白,發紺,汗出肢冷,呼吸淺促,脈細數按之無力,表現虛脫,參考休克篇。 12、【肺膿腫】:肺膿種多繼發于肺部化膿性感染后,中醫稱為“肺癰”。因風熱外邪,侵犯于肺,或肺經痰熱素盛,熱壅血瘀,郁結成癰,血敗肉腐而化膿。【診斷要點】一、早期見惡寒發熱,咳漱胸痛,咯痰白粘或黃粘,約十天左右形成膿腫時,咳出大量膿性有惡臭痰液(似臭雞蛋樣),放置后可分三層(泡末,漿液,膿液或破壞的肺組織),亦可有少量或大量咯血。二、病變部位叩診呈濁音,聽診聞及濕啰音,管狀呼吸音,膿腔大的可聞及空甕(weng)音。病程長的可出現杵(chu)狀指。三、血液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均增高。四、放射線檢查:早期見炎性陰影,以后可見透光區和液平面。五、注意有無結核病,或長期反復咳漱咯血史,病人的年齡和發病經過等,以與肺結核空洞、支氣管擴張癥和肺癌作鑑別。【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本病屬于實熱之證,治療應以清熱化瘀,解毒排膿為主。(一)初期:惡寒發熱,咳漱痰粘,胸痛,苔薄白或薄黃,脈數。治法:參考肺炎篇邪犯肺衛證。(二)癰膿期:發熱,咳出腥臭膿痰,或痰中帶血,胸痛,胸脅脹滿,苔黃,脈數。治法:清肺排膿。方藥舉例:葦莖湯加味。魚腥草一兩 金銀花15g 連翹15g 紫花地丁或蒲公英一兩 桔梗6g 苡仁15g 桃仁9g 冬瓜仁12g 黛蛤散15g包煎 蘆根一兩。 加減:痰多、氣急,加桑白皮12g 葶藶子9g。 咳血較多,去桃仁;加黑山梔9g 丹皮9g 白芨片9g 或另吞三七粉五分,一日二次。此外,在恢復期氣陰耗損,低熱無力,干咳,自汗,盜汗,加黃芪15g,南、北沙參各9g,麥冬9g,地骨皮9g,酌減魚腥草、連翹、金銀花、桃仁等清熱解毒及化瘀之品。二、單方草藥:(1)金蕎麥根二——四兩,煎服。或用干藥半斤,加清水或黃酒1250毫升,放瓦罐中,罐口密封,隔水文火蒸煮3小時,過濾后備用。每服三次,每次30——40毫升。(2)穿心蓮(一見喜)一——二兩煎服,或研末,裝膠囊;吞服,每次3g,一日四——六次。 13、【支氣管炎】:支氣管炎有急、慢性的區別,急性支氣管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而成;慢性支氣管炎多由急性支氣管炎反復發作而成,也可繼發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或心臟病等其他疾病,屬于中醫“咳漱”范疇。急性的屬外感暴咳,慢性的屬內傷久咳,多因人體正氣不足,氣候多變,尤其冬、春季節,外邪從口鼻侵犯肺部,肺氣宣降的功能失常而發生咳漱,如反復發作,久延不愈,可導致肺氣虧虛,痰飲伏肺,而形成咳喘。【診查要點】一、急性支氣管炎,初起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先有喉癢干咳,一、二天后咳出少量粘痰或稀薄痰,逐漸轉為黃膿痰或白粘痰,可持續二、三星期。二、慢性支氣管炎,多有長期反復咳漱病史,以秋、冬天氣寒冷時易于復發或加重,早晚咳漱較劇,痰多為白色清稀或粘液樣。如咳漱頻繁,咳吐黃濃或白稠痰,伴有發熱的應考慮繼發感染;如兼見氣喘、氣短的,應考慮合倂有肺氣腫。三、檢查:聽診時兩肺呼吸音粗糙或有散在性干、濕啰音(濕啰音以肺底部較多);在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病人并可聽到哮喘音。血液檢查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在急性支氣管炎及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時可以增高。四、年老、嬰兒或體質衰弱的病人,如見發熱較甚,氣喘,肺部聽診有濕啰音等情況,提示可能倂發支氣管肺炎,必要時可作肺部放射線檢查。【一】辨證施治:根據外感新病和內傷久病的不同,臨床上可分為風寒、風熱、痰濕、寒飲等證型施治。(一)風寒,起病較急,咽癢咳漱,咯痰稀白或粘,并有鼻塞、流涕,或有惡寒、發熱、頭痛、四肢痠痛等癥,舌苔薄白,脈浮(相當于急性支氣管炎早期)。【治法】:疏風散寒,宣肺化痰。【方藥舉例】:止漱散加減。苦杏仁9g 桔梗6g 前胡9g 金沸草9g 紫苑9g 甘草3g。加減:胸悶、泛惡、痰多、苔白膩者,加法半夏9g 橘紅6g。伴有氣喘,喉間痰鳴者,去桔梗;加麻黃5g,佛耳草15g。(二)風熱,咳漱不爽,咯痰黃稠或白粘,口干咽痛,或有發熱,頭痛惡風,舌苔薄黃,脈浮數(相當于急性支氣管炎及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治法:疏風清熱,肅肺化痰。方藥舉例:桑菊飲加減。桑葉9g 菊花9g 連翹9g 薄荷5g 牛蒡子9g 桔梗6g 杏仁9g 前胡9g 甘草3g 瓜蔞皮9g。加減:痰熱重,咯痰黃稠量多,或發熱較高者,去桑葉、菊花、薄荷、牛蒡子;加炒黃芩9g 魚腥草15g——一兩,或金蕎麥一兩。內熱外寒,熱甚煩燥,氣喘、痰白粘者,去桑葉、菊花、薄荷;加麻黃5g,生石膏一兩。如遷延反復較久,肺熱化燥傷津,咳嗆脅痛,痰少質粘,口咽干燥,舌紅者,去菊花、連翹、牛蒡子、薄荷;加南沙參9g 灸桑皮9g 地骨皮9g 黛蛤散15g包煎。(三)痰濕,咳漱反復發作,天寒更重,痰多易出,色白質粘或稠厚成塊,早晚咳甚,胸脘痞悶,食欲不振,舌苔白膩,脈濡滑(相當于慢性支氣管炎)。治法:燥濕化痰。方藥舉例:二陳湯加減。法半夏9g 茯苓9g 陳皮6g 杏仁9g 川樸5g 佛耳草9g 紫苑9g 款冬花9g。加減:痰多、胸悶、伴氣急者,去紫苑、款冬花;加蘇子9g 萊菔子9g 白芥子5g。久咳體虛、怕冷、神疲乏力、痰多、胸悶、伴氣急者,去紫苑、款冬花;加蘇子9g 萊菔子9g 白芥子5g。久咳體虛、怕冷、神疲乏力、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者,加白術9g 灸桂枝3g 甘草3g。(四)寒飲,老年病人咳漱反復發作,長期不愈,天氣寒冷時加重,痰多白沫或白粘,氣喘氣短,喉間有痰鳴聲,活動后或夜間更明顯,甚至不能平臥,怕冷,苔白滑,脈小弦(相當于慢性喘息性或阻塞性支氣管炎,或倂發阻塞性肺氣腫者)。【治法】:溫肺化痰。【方藥舉例】:小青龍湯加減。麻黃3——6g 桂枝5g 干姜5g 細辛五分 五味子3——6g 法半夏9g 白前9g 甘草3g。加減:咳甚者,加紫苑9g 款冬花9g 。痰鳴甚者,加葶藶子9g 繼發感染見痰熱癥狀者,加生石膏一兩。熱重者去桂枝、干姜、細辛,另加炒黃芩9g 灸桑皮9g 射干5g。見氣喘、氣短、心悸、活動后更甚等肺氣腫或肺原性心臟病證侯的,參考支氣管哮喘篇“虛證”的治療法,如肺原性心臟病合倂有心力衰竭或繼發感染病情重者,當中西醫結合治療。二、【成藥】:保金丸——每次5g,一日二次,適用于氣喘咳漱痰多者。南燭丸——每次5g,一日二次,適用于一般咳漱氣喘痰多者。黛芩化痰丸——每次5g,一日二次,適用于咳漱見痰熱癥狀者。杏蘇二陳丸——每次5g,一日二次,適用于風寒及濕痰咳漱。通宣理肺丸(片)——每次一粒,一日二次。適用于急性支氣管炎早期,咳漱不爽的。氣管炎丸——每次三粒,每日二次。適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梨膏或枇杷膏——每次一食匙,一日二次,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伴輕度痰熱癥或急性支氣管炎后期。不宜用于早期感冒咳漱。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9.實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