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俄國西伯利亞總督對俄國茶商下令:“俄國需要中國絲綢時代已經結束,剩下的是茶葉,茶葉,還是茶葉”,由此拉開俄國茶商與晉商,長達200年的茶葉戰爭,晉商大本營張家口,成為中俄萬里茶道的九龍口。 明朝后期,張家口是長城沿線幾百戎邊堡之一,名不見經傳,明隆慶年中蒙通貢互市,張家口“布帛易馬”,茶馬互貢在大同殺虎口、得勝口等地,俺答汗王妃三娘子,率察哈爾虎賁拱衛隊,經常巡視邊關商榷,使中蒙茶馬互貢市場有序平和發展。 三娘子“幼穎捷,善番書”,是山西大同邊口外,漢化程度比較高的汪古部蒙古人,能歌善舞,異域風情濃郁,時任宣化府巡撫吳兌,常宴請三娘子,贈送她百鳳云衣、紅骨朵云裙等漢家衣裳。 1576年,吳兌好友大文豪徐渭,應邀前來宣府做客,專門為三娘子作畫賦詩,徐渭獨創青藤畫派,齊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鄭板橋的“愿為青藤門下狗”,可見徐渭知名度之高,也可見三娘子的風情。 后來,明廷在宣化府、赤城獨石口、萬全衛馬市口,開啟茶葉互貢市場,南方茶葉正式登臺張家口茶葉市場,雖晚于殺虎口,但交易量后來居上,清軍入關后第二年,順治帝在張家口東西太平山長城隘口,扒豁口筑大境門,并將張家口賜與晉商范家為產業。 康熙帝三征噶爾丹,皇商傾力協助,攜2000輛勒勒牛車,追隨征剿大軍至噶爾丹老巢科布多,康熙帝平判后,將張家口到科布多,辟為軍事功能的軍臺驛站,其實,在蒙元時期,這條通往西亞的驛站,已經形成。 當年張庫大道上壩路段,現在開辟成旅自駕游線路。 1724年,彼得大帝敕令建造圣彼得堡皇家大學,以研究東方中國和蒙古為主,中蒙俄三國旅游資源合作“申遺”,俄國學者翻閱學府文獻,首次提到中國茶葉,是《俄國·蒙古·中國》中記載:“沙俄在1618年派遣到明王朝的使者,是由阿勒坦汗派人伴送到北京”。 蒙名阿勒坦汗,漢名俺答汗。 阿勒坦汗就是三娘子的丈夫俺答汗,俺答是蒙語“兄弟、好朋友”之意,俺答汗是明王朝賜予蒙古阿勒坦汗的漢名。 有俄國學者認為,1616年,俄國人第一次品嘗到中國茶葉,是蒙古奴隸哥薩克人,他們受雇于沙皇向東方和西伯利亞擴張,哥薩克首領說道:“……喝了加奶油煮沸的奶,奶里放有未曾見過的樹葉,一種紅色的飲料不曾見過”。 俄國人的下午茶 俄國人喝茶,比中國人更注重飲食文化,中國人喝茶,可以喝出春秋詩意或天心月圓禪意 1654年,沙皇派使團出使中國,回國時,清順治皇帝贈予10普特茶葉,但使臣將茶葉在北京售出,說明俄國人對中國茶葉有所了解,不像后來嗜茶如命。 1658年,俄國哥薩克人在中國轄地建雅克薩城和尼布楚城從事中俄商品貿易, 1685年,康熙帝派軍隊攻入雅克薩城堡,清軍撤軍后,俄軍卷土重來,此后又有多次拉鋸戰。 1686年,清軍再攻雅克薩并圍城,迫使沙皇政府前來中國舉行邊界談判,幾經周折,1689年9月,中俄雙方簽訂中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尼布楚議界條約》,中國喪失大片領土。 他們戴的帽子是典型的哥薩克黑卷毛帽,哥薩克人好惡斗狠恒不服輸,有蒙古血統秉性。 條約中俄羅斯人被授予商業特權,兩國臣民可以自由越過邊界、不受干涉地從事賣買,俄國人用黃金白銀和珍貴皮毛交換中國茶葉,中國茶葉進入俄國市場,逐漸征服俄羅斯人。 烏梁海科布多一帶的俄國蒙古族人,俄國叫他們韃靼人,他們居住在漢家風格的房子里,在庭院里喝茶。 1693年11月,彼得大帝派出由175峰駱駝,組成著名伊臺斯茶商隊,到達北京,1695年2月,滿載中國茶葉,返回莫斯科,茶葉的豐厚利潤,成為沙皇皇室壟斷產業,也由此拉開中俄國茶葉戰爭序幕。 中國茶葉被俄國上層社會標榜,即是彰顯貴族身份的奢侈品,又是醒腦止痛的藥物飲料,與精美的中國瓷器、絲綢和古董藝術品,并列為東方文明象征,由于價格昂貴,民間只能望茶止渴。 與中國唐朝武則天女皇齊名的俄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歐洲歷史重要人物,也是俄國大躍進時代,瘋狂的領土擴張,跟進的是商業貿易和中國茶葉,中國茶葉成為戰爭手段,到后來的中國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其實是茶葉戰爭。 電影《葉卡捷琳娜二世崛起》劇照 中國茶葉使世界的白銀流向中國,當英國、美國 、日本等國,禁止白銀出口時,英國所屬東印度公司,以中藥材鴉片沖銷白銀負債,當中國醒悟過來,為時已晚。 1727年,中俄簽定《恰克圖界約》,確定兩國商人在恰克圖進行的邊境茶葉貿易,經北京到張家口為東口貨,經殺虎口到歸化為西口貨,兩口均一路向北到恰克圖,西口有部分晉商運至科布多,東口回商則運至新疆伊犁,張庫大道日益繁忙起來。 1728年8月,庫倫護軍帶領以晉商為主的張家口旅蒙商,在恰克圖進行了首次大宗換貨貿易,同時,清政府指定張家口、獨石口、殺虎口等地,為出入蒙古和俄國的貿易孔道,且須持有理藩院開具的通關龍票,并設卡對輸入蒙俄的邊銷商品開箱檢查。 1777年,張庫大道的貿易額大幅增長,《中俄早期貿易考》記載:“俄國輸入者1484712盧布,輸出者1383621盧布,合計2868333盧布。”計折合白銀6056193兩,張家口成為北京蒙古王公旗主“年班”、天津南方茶商和徽商、以及河北老汰幫及陜回幫的儲運轉運樞紐。 張庫大道起點西溝元寶山下蒙漢客棧的內景和外景 俄國人在元寶山也有郵局 1862年,中俄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章程規定:清政府允許俄國商人,直接到中國內陸采購茶葉,俄國商人所走路線經過張家口,按照運津之貨總數,酌留十分之二于張家口銷售,在張家口販買土貨應交出口稅的一半銳銀,張家口發給執照以后不再重征,沿途不得銷賣。 云南茶馬古道上開具的稅票,也叫通票、照票,張家口開具的通關龍票,是三聯單,票上記載貨物人名等,比這張 1724年,俄國茶商不守信用,雍正帝斷然停止中俄貿易,俄國茶商不得不派出談判代表,雙方進行長達6個月談判,就原則問題達成了10項協議,簽訂了《布連斯奇界約》,界約詳細勘分中俄邊界,豎立界碑,約定中俄茶商貿易規則。 1736年,清王朝禁止俄國商人來京貿易,中俄茶葉交易只能在恰克圖,張家口的地理位置越發重要。 俄國人的貪婪與侵擾,容納中方逃稅者和作科犯人,清朝采用唐朝實行的“以茶制夷”策略,以停止互市貿易進行制裁,自1728至1793年,曾停止十余次,使俄國茶葉商人老實了許多,中俄茶葉戰爭拉開大幕。 1791年,清王朝應俄國談判代表的懇請,重開恰克圖茶葉貿易中心市場,簽訂了中俄《恰克圖商約》,為此后數十年中俄邊境貿易的繁榮,提供了中外法律依據,使張家口逐漸成為我國北方,僅次于天津的繁華商業陸路城市,被稱為“華北第二商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