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音樂和舞蹈藝術,從考古發現的樂器來看,青銅樂器已大大增多,出現了鐃、鉦、鼓、鈴等不同種類,并有了大小相次的系列性青銅編鐃;石磬的制作更加精細,并向著系列性的編磬方向發展;傳統的陶塤也有了改進,體積增大,形制規整,音孔增多,這些實物資料反映出商代的樂舞取得了重大進展。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考古發掘出土的商代樂器。 銅鐃系中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又稱為鉦或執鐘。體形似鈴,有管狀短柄與體相連,也可按木柄使用。鐃是用于祭祀或宴舞的禮樂器。單個使用可敲擊節奏,系列性的使用便是很正規的打擊樂器。系列性的饒稱為編饒,這是商代青銅樂器的一個重大新成就。殷墟墓葬中出土過數例三個一組的鐃,大小相繼。據實測音頻,最小的一個是962H,最大的一個已達1179H。婦好墓出土的編饒是一套5件,出土時柄管內還有朽木。最大的一件兩面飾有回字形凸弦紋,口內壁還鑄有"亞弜"銘文,其余4件大小和重量基本依次遞減。 銅鉦形似鐃,但比鐃高大厚重,俗稱大鐃。1983年湖南寧鄉縣月山鋪出土的商代后期大銅鐃,高103.5厘米,重達221.5公斤,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青銅樂器。1978年,寧鄉縣老糧倉北峰灘出土一件大鉦,重109公斤,通高89厘米,體內腔近口沿處兩側各飾臥虎一只。 銅鼓1977年湖北崇陽出土一件商代晚期橫置式銅鼓,鼓面鑄有類似鱷魚皮的紋飾,高75.5厘米,鼓面直徑39.2厘米。《商周-器通考》中也著錄一件類似的雙鳥神獸紋大銅鼓。 此外,在安陽侯家莊大墓中,還發現過有蟒皮面的大木鼓痕跡。 銅鈴婦好墓出土18件,多為橢圓形平口,少數是凹口,平頂,頂上有環形鈕,有的有扉,有的無扉,有的有鈴舌,凹口鈴壁上有十字形鏤孔,一般高約5-6厘米。 石磬婦好墓曾出土5件,三大二小,有長方形和略呈半圓形兩種。長方形石磬(標本316號),系青灰色碳酸巖磨制而成,形狀規整,上窄下寬,似磨制石鏟。其上刻有"妊冉入石"四字。據考證,"妊冉"(或釋竹)是族名或人名,"入"有納貢之意,常見于武丁時期的紀事刻辭。"石"字作"V"形,郭沫若認為"殸字作-,左旁的-形古磬之象形也。↓乃磬之懸,即石制之磬身。"因此,這四個字記述的是妊冉入貢的石磬。黑色石灰巖石磬(標本2號),通體磨光,表面線刻鸮紋,十分精美。白色泥灰巖石磬(標本332號),呈不規則半圓形,表面不平整,制作粗糙,具有早期石磬的特征,它與另兩件同樣石質,但體形較小的殘破石磬,可能為一套編磬。此外,1950年在安陽武官村大墓中出土一件制作精致的虎紋石磬,長84厘米,高42厘米,也是商代石磬的珍品。據測定它的振動數為280.7,發音稍高于#C1,音色渾厚類于銅樂。故宮博物院收藏傳世的一套三件編磬,已包含著大二度、小三度和純四度的音程關系,說明商代已有了旋律樂器。 陶塤婦好墓出土的三件,兩大一小,皆泥質灰陶,表面磨光,呈尖頂腰鼓形,形制規整,尖頂上有一吹孔,近底處一面有呈三角形排列的3個小音孔,另一面有兩個小音孔,是有5個音孔的陶塤。據對殷墟出土的陶塤測音結果證明,五音孔陶塤已是相當成熟的吹奏樂器了,它比二音孔或三音孔陶塤更加完善,能吹出整個七聲音階,而且還可吹出其中一部分半音。除陶塤外,商代還發現有石、骨(象牙)制的塤,它們無疑也是商代的常用樂器。據文獻記載,商湯在滅夏以后,為歡慶勝利,命令伊尹創作了著名的《大濩》樂和《晨露》歌(《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大濩》和《晨露》在商代就演變成祭祀先王的樂舞。如《殷虛書契前編》一、三有"乙丑卜,貞:王賓大乙,濩,亡尤。""濩"就是"濩","大乙"是商湯廟號,"王賓大乙"也就是商王以《大濩》之樂祭湯。《詩經·商頌》中有一篇《那》:舊注為祭湯的樂歌。這首歌詳細地描繪了祭湯時的盛典:多么隆重盛大的祭典啊!樂隊已經排列好了,鼓、鐘、磬、管,金石齊鳴,歌隊唱起歌來,肅穆威嚴,舞隊神采飛揚,合著節奏跳了起來。這是湯王的子孫在祭祀成湯。最后,獻上祭品。這同《禮紀·郊特牲》所載殷人祭祀時先作樂三闋,后迎犧牲的情形是相吻合的。 商代的音樂主要有"巫樂"和"淫樂"兩種。巫樂是祭祀祖先和鬼神的音樂,由巫師在祭祀時演唱,用以娛神,作為溝通神人的一種手段。淫樂是商王室的宮廷音樂,是商王享樂的靡靡之音。《史記·殷本記》就記載了商紂王制"淫樂"的情況,說他"好酒淫樂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糜糜之樂。大聚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可見淫樂是奴隸主統治者的"迷魂淫魄之曲"(《拾遺記》),是他們腐朽生活的寫照。 商代的舞蹈在甲骨卜辭中多有記載。甲骨文的"舞"字寫作"-"或"-",像一個人雙手拿著牛尾跳舞的樣子。甲骨文中記載的舞蹈主要有如下幾種:《隸舞》,又叫《槃隸》或《代舞》。這是一種祭祀或求雨祈年時跳的舞蹈。有人解釋,跳這種舞蹈的時候,舞蹈者要手持牛尾,作盤旋動作,并且牛尾要在舞蹈者之間輪流傳遞。 《皇舞》,是一種求雨的舞蹈。舞者頭上要戴著鳥羽。另有一種《無舞》也是求雨的舞蹈。 《羽舞》,一種祭神舞。舞者手持五色羽毛。卜辭中記載,商王也親自跳《羽舞》,如《殷虛書契前編》60·20·4:"戊子貞:王其羽舞,吉。"此外,還有《奏舞》、《多老舞》及許多叫不出名字的舞蹈。所有這些舞蹈都是一種祭祀的巫舞,同商代的巫樂一樣,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藝術。巫舞要由巫師來跳或由巫師帶領著跳,因為巫是掌管占卜祭祀的人,以樂舞娛神是巫的專職。所以在商代巫即是舞。卜辭中出現的巫一般都是男性,只有在求雨時才用女巫,《皇舞》和《無舞》就是女巫舞。但是求雨無效時,就要舉行"暴巫"和"焚巫"之祭。"暴巫"是把巫人暴曬在烈日下,"焚巫"則是把巫人活活燒死。實際上也就是把巫人作犧牲來達到求雨的目的。卜辭中有"赤祭"的記載,"赤"字像人立于火上,大汗淋漓,就是一種"焚巫"之祭。由此可見商代奴隸制度的殘酷與野蠻。 除巫外,商代還出現了樂舞奴隸,他們是以樂舞來供奴隸主享樂消遣的專業歌舞者。由于他們的身份是奴隸,所以他們的命運也和其他奴隸一樣悲慘。常常被奴隸主作為殉葬的工具。在安陽武官村王陵槨室西側發現的24位殉葬女性,她們的身邊還隨葬著精美的樂器和舞具,這24位女性生前就是以歌舞為業的樂舞奴隸。樂舞奴隸是商代舞蹈藝術的創造者,雖然今天已看不到她們所創造的舞蹈形象,但她們在舞蹈發展史上的作用是完全應該肯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