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萬年,隨著海平面的上升,位于印度洋的阿爾達布拉島最終被海水淹沒了,生活在島上的一種“不會飛的鳥”也跟隨著滅絕了。 阿爾達布拉島 然而,三萬年后,隨著海平面的下降,小島再次露出了水面,讓人驚訝的是,島上滅絕的“不會飛的鳥”也出現了。 島嶼再次出現是因為海平面下降,而被滅絕的物種為什么可以死而復生? 一種在136,000年前滅絕的鳥,再次進化后“死而復生”科學家發現,這種“不會飛的鳥”原本是馬達加斯加本土的物種——白喉秧雞,它們的數量經常會爆炸式的增長,迫使這些鳥從東非海岸外的島嶼上大量遷徙。 許多向北和向南飛行的白喉秧雞,最終都在印度洋中溺水身亡。而那些向西飛行的白喉秧雞則降落在非洲,在那里,它們被捕食者吃掉。 而少數向東飛行的幸運兒最終來到了阿爾達布拉島。由于在這個島上沒有天敵,這些鳥類進化并失去了飛行的能力,就像毛里求斯島的渡渡鳥一樣。 毛里求斯島的渡渡鳥,因沒有天敵進化到失去飛行能力,在17世紀被人類發現后慘遭滅絕。 不幸的是,當島被淹沒時,不會飛的它們只能和小島一起被海水淹沒,全部滅絕。 科學家研究了10萬年前的化石證據發現,與17世紀滅絕的渡渡鳥不同的是,當海平面在隨后的冰河時期下降時,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它們再次遷徙到了這里,“不會飛的鳥”復活了。 “不會飛的鳥”—白喉秧雞 科學家通過研究島上被洪水淹沒前后的化石證據,拼湊出了這一進化之謎。更具體地說,將兩塊至少可以追溯到13.6萬年前的肱骨與在大約1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的另一塊鐵軌腿骨進行了比較。 他們發現,10年前的鳥肱骨顯示出高級狀態,腳踝骨骼表現出獨特的特性,即它正在向不能飛行的方向進化。 左,不能“飛行的鳥”,右,可以飛行白喉秧雞。 這意味著,在短短幾千年的時間內,來自馬達加斯加的白喉秧雞在阿爾達布拉島上形成了兩次不同的“不會飛的鳥”。這是已知的鳥類喪失飛行能力的最快時間線之一。 消失物種為什么頻繁出現?除了這個被宣布滅絕13.6萬的白喉秧雞出現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消失的物種再次被發現。 例如,荷蘭短翅水雞在1898年被宣布滅絕,短短50年后,人們再次發現了它。 短翅水雞 侏儒眼鏡猴,1930年之前沒有發現任何標本,80年后,探險隊又發現了它。 侏儒眼鏡猴 黑長臂猿,1950年它們被認為已經滅絕,在2006年再次被發現。 還有新荷蘭鼠、老撾巖鼠、四線石龍子、新加里東大壁虎等等滅絕物種再次被發現。這些滅絕物種的再次出現無一不讓我們感到驚訝,它們是怎么“起死回生”的呢? 當然這里面可能存在很多種可能。第一種,像白喉秧雞這樣的,科學家稱之為“重復進化”。第二種,科學家沒有認真搜尋就認為該物種滅絕了。 地心世界 第三種,可能這個物種還存在于某處未知的地方,外界的滅絕了,它們再次從里面擴散了出來。 結語科學家之所以能夠在阿爾達布拉找到“重復進化”的例子,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另外是,這里沒有陸地捕食者和相互競爭的哺乳動物,以至于這種鳥類能夠在每一次情況下獨立地進化出不能飛行的狀態。 很多滅絕物種再次出現在了人類面前,我們要格外珍惜。每個物種在地球的食物鏈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一旦某個物種滅絕,那么地球的生態系統就會逐漸崩潰。 白鱀豚 既然說到了滅絕物種再次出現,那么,你們最希望哪個物種“死而復生”呢?如果下面沒有的話,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