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誕生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適宜孕育生命,經過漫長歲月后,地球的環境開始穩定下來,最后出現了生命。經過數十億年的發展,地球已經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生物都不是永生的,雖然有一些生物的壽命相對較長,但是最終都難逃死亡的結局。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大量的物種因為沒法適應地球不斷變化的環境而從地球上消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滅絕”。從地球的角度來看,沒法適應環境的生物被淘汰,讓位于能夠適應環境的新生生物,是正常的現象,畢竟地球的生存空間有限。當然,有一些生物被淘汰以后,可能還會再次出現,這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確實是存在的。 據報道,一種棲息在亞達伯拉島礁的“白喉秧雞”早在13.6年前就遭遇了滅絕事件,也就是從這座島礁上消失了。而這些白喉秧雞消失的原因,是因為隨著海平面的上升,亞達伯拉島礁被上升的海水淹沒,這些棲息在亞達伯拉島礁的白喉秧雞沒法逃離,所以也跟隨島礁一起被大海吞沒,直至滅絕了。研究表明,白喉秧雞并不是不會飛,只是因為亞達伯拉島礁環境優美,食物來源充沛,所以棲息在島礁的白喉秧雞不需要飛行,就可以獲得食物,于是用進廢退,它們的飛行能力快速退化,最后變成了一種不會飛的白喉秧雞。當海水吞沒島礁時,這些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就沒法飛到其他的地區了。 隨著這座島礁再次從海水中冒出來,已經消失13.6萬年的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又出現了。確實是很奇怪,難道這些滅絕的物種復活了?這個不可思議的事情,確實是發生了。研究人員表示,在其他的地區還存在會飛行的白喉秧雞,隨著島礁的出現,其它地區的白喉秧雞又飛到島礁。不過,由于島礁的食物來源充沛,所以這些飛過來的白喉秧雞同樣不需要飛行就可以得到食物,于是它們的飛行能力又快速退化,變成和大約13.6萬年前不會飛的白喉秧雞一樣了。對于這個現象,科學家將其稱為“重復進化”,即在類似的環境條件下,某些物種可能會再次進化出現。于是讓我們感覺,這些已經滅絕的物種又“復活”了。 雖然這些已經滅絕的物種再次出現,但是情況可能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樂觀。因為這些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可能會在未來再次面臨滅絕的風險。因為這些年來,地球氣候變暖持續,氣溫持續上升,所以很多地區的冰川都加快了融化的速度。隨著越來越多的冰川融化,最后匯入到大洋中,海平面也會持續上升,對于一些島礁來說,這也是一個威脅,可能會在某個時刻就會被海水吞沒。當島礁再次被海水吞沒時,這些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又會遭遇“滅頂之災”。如果這些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再次遭遇滅絕事件,未來即使島礁有可能再次出現,再次消失的白喉秧雞不一定會再次出現,因為生物的進化是具有不確定性的。 隨著氣候變暖的持續,不僅僅這些白喉秧雞可能會再次面臨風險,很多生物也會面臨各種風險,甚至可能會出現類似前5次大滅絕事件那樣的情況。據2020年6月3日的新聞報道,發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科學報告指出,世界上脊椎動物未來20年滅絕的數量,可能會與整個20世紀滅絕數量相當。這些生物的滅絕速度可能比想象中還要快。前文也說到,地球為了保持活力,滅絕一些沒法適應環境的生物,是正常情況,但是如果物種滅絕速度過快,可能就不是正常的了。斯坦福大學生物學家保羅·埃里希曾經表示,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發生。 這不是第一次研究物種滅絕,在其他的研究結果中,同樣向我們展示了某些物種滅絕的速度確實是有所加快。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研究了世界上581個地區538種生物,結果發現,世界上有超過40%的物種已經出現區域性滅絕,即在一個或多個地區滅絕。按照預測,預計在未來50年內(即在2070年前),世界上可能會三分之一的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如果我們緩解了氣候變暖的趨勢,滅絕的數量可能會下降到五分之一。從滅絕的情況來看,似乎我們人類在直接或間接地推動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從這些情況來看,物種滅絕的速度與我們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我們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它們的滅絕速度。所以,如何挽救這些可能已經站在滅絕邊緣的生物,值得我們深思。 |
|
來自: 容得草堂 > 《民俗 旅游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