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病”泛指人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閉阻經絡,致使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關節肌肉酸痛、重著、麻木、腫大灼熱、僵硬、屈伸不利,甚至累及臟腑的一類病證。“痹病”是風濕類疾病的總稱,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骨質增生及坐骨神經痛等疾病。痹病的成因氣血營衛虛弱是內在條件,風寒濕熱外襲是外在因素,經絡氣血痹阻是痹病的基本病變。痹病屬本虛標實,本虛涉及脾胃、肝、腎等臟,標實有風、寒、濕、熱、痰、瘀等。然脾胃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百病皆由脾胃虛弱而生”,痹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轉歸均與脾胃的各種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故本文試將脾胃與痹病的關系闡述于下: 一、痹病的癥狀與脾的關系 《難經》有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氣充足,邪不易侵,脾胃素虛之人,或因飲食失節,或因勞倦內傷,或外受寒濕之邪,均可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津液輸布異常,濕痰瘀內生;或使氣血生化乏源,營衛失于調和,筋骨血脈失去調養,肌肉不豐,四肢關節失養,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著于筋脈而發為痹病。痹病以正虛為本,邪實為標。正虛以脾虛為基礎,包括脾、肝、腎等臟,標實又以濕、痰、瘀為難治。其臨床癥狀多呈現虛實夾雜、痰瘀虛互結的特征。其中實證以痰濕壅盛,瘀血痹阻為主證,臨床表現多為四肢僵硬、沉重、酸困、麻木、關節肌膚腫脹等關節變化為主,脾虛氣機運行不暢時,易致痰濕壅盛,停滯于肢體,則出現肢體重著、浮腫、手足沉重、活動不便;阻滯于關節,出現關節腫脹、麻木;遷延日久,脾氣虛衰,正虛邪戀,瘀阻于絡,津凝為痰,痰瘀痹阻,出現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虛證以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為主,臨床表現除一般的關節局部疼痛腫脹以外,還常見因氣血生化乏源而致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則肢體萎弱不用。此外,在伴見癥狀中,早期多伴倦怠、胃脘脹痛、食欲不振、惡心欲吐、食少納呆、便溏、舌淡苔膩等脾虛濕困、胃失和降的癥狀;后期則伴貧血、面色萎黃、爪甲色淡、少氣懶言、身體羸瘦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癥狀,而這些均為與脾胃的盛衰關系密切。 二、痹病的治療與脾的關系 本病是正虛與外邪雙重作用的結果,但正虛是病本,是發病的關鍵。正虛突出表現為脾胃虛弱,多挾濕,而濕多由脾胃虛化生而成;挾風,風之源在血虛;挾疲,疲之因多氣虛;而氣血之源又在脾胃。病變的主要部位在四肢關節,此又為脾臟和陽明經所主,故治療上需注重健脾運濕,益氣養血,治本為主,兼以祛邪。因此,從脾論治痹病顯得尤為重。故臨證治療組方用藥時,常于治療痹病的抗風濕藥中酌加健脾祛濕之品,健脾袪濕之品既能顧護脾胃中土,又能祛除濕邪,化生氣血。臨證針對脾胃虛弱氣血兩虛的特點,常用補益脾胃、益氣養血之法,常用生黃芪,既可補益脾氣,又可利水,其用量可達100克以上,隨病人體質、病情差異加減;白術補脾氣、復脾運兼燥濕利尿及既長于利水滲濕又兼具健脾之功的茯苓,此類藥既補益氣血,補而不膩,又兼利水滲濕之功,一舉兩得。另外,在攻邪時不可專用辛燥克伐之品祛邪,過用辛燥發散之類,耗傷陰津,易導致邪氣未去而正氣已傷。本病歷時長,易反復,纏綿難愈,因此治療中多用蟲類、祛風勝濕藤蔓類藥物治療效果頗佳,然對脾胃甚為不利,久服則脘腹不適、納呆、甚則胃脘疼痛,健脾益胃藥物既能顧護中土,又能祛除濕邪,化生氣血,可謂一舉而多得,故將健脾益胃法貫穿于痹病治療的始終有較大的臨床意義。 此外,西醫用于治療風濕病的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在治療過程都會引發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因此,在治療痹病的過程中務必時時重視脾胃的調護。故臨證在選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清熱解毒藥時,需十分慎重,盡量選用微寒或甘寒之品,金銀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虎杖、生甘草等,慎用苦寒之品,如龍膽、黃芩、黃連、黃柏之類,雖有醫家取用此類藥,然畢竟易于傷及脾胃中焦,故應減少使用,如病情需要,亦應中病即止。 編輯:屈應輝 內蒙古醫科大學中醫臨床學院研究生,師從風濕病專家呂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藥治療風濕免疫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