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深秋,熙熙攘攘的香港街頭,一位外鄉衣著的中年女子牽著兩個年幼的女兒,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 此時她渾身上下只剩下200元錢,陌生的城市、聽不懂的語言、冷漠的目光、迷茫的未來,讓她不禁悲從中來,可她心里明白,這個地方恐怕是她們母女三人今后唯一的落腳之處。 此時誰能知道,這個茫然無助的她母親日后竟憑著骨子里的要強,楞是用南方人都吃不慣的“水餃”,在香港闖出了一片天地,她就是后來“灣仔碼頭”的創始人臧建和,大家都親切稱她為“水餃皇后”臧姑娘。 她為什么會帶著女兒流落他鄉?在最困頓的時候是什么力量讓她沒有放棄?她是怎么開辟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故事要從頭講起。 從云端跌入谷底的婚姻 臧健和生于山東,家里世代務農,1959年 “三年天災”時,父親出走后就再也沒回來,母親帶著她逃荒到青島,靠縫褲腳維生。臧健和為幫補家用很早輟學,到縣醫院當護士,每天幫病人擦拭身體、換藥。也正是在這里,她和一名援華的泰籍醫生結識并相愛,1968年,他們結婚了。婚后倆人生活十分甜蜜,生了兩個女兒,丈夫家殷實的生活讓臧建和在那個時代備受羨慕。 可幸福的生活總是很短暫的。丈夫家是泰國有名的絲綢商,沒過多久就回泰國繼承家族產業去了,母女三人因證件問題留在青島。 3年后,臧健和終于可以帶著女兒前往泰國和丈夫團聚,可沒想到,婆婆嫌棄臧健和生的孩子不是兒子,在泰國當地又給丈夫重新娶妻了。這突出其來的變故,無異于迎頭潑來一盆冷水。 泰國允許一夫多妻,婆婆勸她留在這里:“多少女人想嫁給我的兒子,留下來,你和兩個女兒一輩子都不愁吃穿”。 但是臧健和沒有同意,這顛覆了她從小到大接受的婚姻觀念,她站在丈夫和他新娶的妻子面前,問他到底該選誰。丈夫沒有回答,默默的看向旁邊女人懷里抱著的男孩。 她無法忍受把丈夫與她人分享。更不能接受的是,在短暫逗留期間,她目睹了婆婆對兩個女兒的種種不公和嫌棄,為了自己的尊嚴和女兒們的將來,于是她帶著女兒果斷離開了。 沒有人天生強大,只是有人在命運轉折點上選擇了自尊自強。臧健和原本可以做個安閑的豪門闊太,但她放棄了“在寶馬車里哭”的生活,即使一無所有,也要選擇自尊自強。 “骨氣比面包重要 臧建和帶著女兒最終輾轉到舉目無親的香港。當時她身上的錢連回大陸的船票都不夠。沒有辦法,只好就地租了一間4平米連窗戶都沒有的“棺材屋”,母女3人擠在一張木板搭的小床上。 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有工作。她不懂粵語更不懂英語,只好在酒店找了一份打雜的工作,但這份工作的收入根本無法負擔房租、生活費和兩個孩子的學費。臧健和只好再打兩份工:一個是給糖尿病人打針,一個是晚上11點后去洗電車。那時候她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為了留在香港,臧建和一邊打零工,一邊撫養兩個女兒。雖然日子過的艱辛,母女三人還是很知足幸福的。 命運似乎有意捉弄臧建和,有一天她在酒樓干活時,被人意外撞倒,摔傷了腰骨。與此同時她還被查出糖尿病。 無情的酒店老板不但否認臧健和是工傷,還把她辭退了。臧健和毅然向法院提出了起訴,最終法庭判決酒樓老板支付臧健和三萬多港元的賠償費及四千多港元的工資,沒料到,臧健和把三萬多港元的賠償費又退還給了酒樓老板,只拿了自己的工資。 她對酒樓老板說:三萬元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可如果我拿了這筆錢,在你的心目中我一輩子就是個詐你、賴你的女人。我可以受苦受累,但我決不受氣。我上法庭不為別的,就是要討回一個女子的尊嚴。我做到了。 律師勸她不要賭氣,眼下正是急需用錢的時候。而她卻對律師說:“謝謝你的好意,可我認為骨氣比面包重要。相信我,我會自己去掙面包的。” “當你跌入深淵,就要想到你的責任 沒了經濟來源,身體又垮了,不能再做以前的粗重工作了,臧建和母女一度陷入了最灰暗的境地。 在后來的采訪中,記者問她當時的心境,她說:“也就是那段日子讓我明白,人沒有受不了的罪。當你跌入深淵,你就要想到你的責任,你的兒女,你就不可能去死,去放棄自己,你一定要想辦法活,而且要解決困難。” 命運的奇妙之處就在于,當你經受住了最絕望的洗禮,往往就能生出找到光明的能力。 一日,朋友來訪,臧健和做了自己擅長的北方餃子招待,朋友嘗了之后,贊不絕口,并笑稱味道絕佳,可以此謀生。 這句話就像一道靈光,頓時點醒了臧健和,為何不在香港賣水餃?也許是條活路。 她花了500元自制了一個木制的小推車,開啟了賣手工水餃的創業路。因為香港碼頭人員密集,是個做生意的好地方。 “起初的生意并不好做,第一次推著木頭車上街的時候,覺得人生從來沒走過這樣的一條路,從灣仔到灣仔碼頭,這條路走得很漫長。”臧建和在電視節目上回憶,“我心里犯嘀咕,建和,你怎么淪落成這個樣子?” 臧建和記得第一個來買餃子的年輕人。她端著一碗煮好的新鮮水餃給那個年輕人,還一直盯著他,“把人家看害羞了,因為我內心很擔心,香港人能不能接受我的水餃?”年輕人吃了一口,用粵語講出“好好食啊!”這句話,臧建和才放下心了,多年以后,她一直說那句話是她聽過最好聽的粵語,也是她一生中說得最流利的一句粵語。 ![]() 帶著一顆心,闖出一條生路 ![]() 有人說臧建和是幸運的,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但你知道嗎?這條路與其說是靈機一動找到的,不如說是她花費了很大心思不斷摸索出來的。 一開始餃子生意的收入也就勉強能支撐家計,但細心的臧建和慢慢發現,來吃她餃子的幾乎都是來港務工的北方人,本地人很少。 有一次她發現一位顧客只吃了餡,皮一點沒吃,她就上前去問,對方用一口地道的粵語回答:“餃子皮厚得像棉被,怎么下得了口?” 臧健和一下子愣住了,在她的經驗中,餃子皮要夠厚才有面香,不容易破也不會變形。但在香港,大家并不喜歡吃面食,她的餃子并不適合大家的口味。 為此,她跑了大量餃子店,吃了幾十種餃子,反復研究餡子的配方和皮子的搟制,把肥肉與瘦肉之比由五比五改成三比七,同時把厚皮也研制成爽滑的薄皮等。 就這樣,水餃的配方改良了,也更適合了香港人的胃口,她的攤檔開始擠滿了人,更創下了6小時賣出1000份水餃的最高紀錄。 ![]() 她的水餃好吃,被一名報社記者聽說了,便前來品嘗。結果這位記者也成了“粉絲”,一連吃了三碗才心滿意足地離去。回去后,這位記者寫了一篇文章盛贊臧姑娘的水餃,因此臧建和水餃生意開始慢慢步入正軌,小吃攤前排隊的人也越來越多,按照現在來說就是網紅美食了。 從此之后,“灣仔碼頭”開始了一個又一個神話。1982年,臧健和用水餃的質量和口碑,換來了20年的合約。還進軍冷凍食品界,在超市全面鋪開,并創立了工廠。而臧健和本人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水餃皇后”,于2000年,在威尼斯被評為“世界女企業家”。 后來有人請教她要怎么突破自己,才能成功? ![]() “作為母親,千萬要有一點精神 ![]() 臧健和雖然在事業上創造了奇跡,但她總說最對不起的就是兩個女兒,小小年紀就跟著她顛沛流離,幫她賣水餃,但她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兒們。 ![]() 在臧健和受傷不能從事勞動之時,本來可以申請香港社會福利署發放的公援金,但臧健和婉言謝絕了。當時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為那筆錢是當時她們唯一的經濟來源。后來臧健和在接受采訪中袒露了當時的想法: “我不是不想領綜援金,我害怕喪失奮斗的決心,我擔心,當我要求孩子努力時,她們會反問,媽媽,你都沒什么作為,憑什么要求我們?我要給孩子前進的方向,只要你走得正,一步一個腳印,我相信女兒們會跟著我同樣的努力,讀好書。所以,我咬緊牙關,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推車子上了街,賣餃子。” 雖然她的孩子不能從媽媽這里獲得足夠的物質資源,但卻能從媽媽身上汲取到巨大的精神能量,她們學著媽媽的樣子,沒有抱怨,要緊牙關,適應生活,自強自立。 臧建和住院期間,兩個孩子大的照顧小的,沒用媽媽操心。在灣仔碼頭當小販賣水餃時,兩個女兒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來幫媽媽。十歲的大女兒和面,四歲的小女兒洗碗。 當時小女兒還沒有洗碗的木桶高,洗碗時她整個身子都探進桶里了,冬天海風一吹,孩子的兩只小胳膊凍得通紅,手上裂著口,但卻從不抱怨。 臧健和靠著自己的雙手撐起了一片天,在這片天空的庇護下,她的兩個女兒也長大了,在海外求學、成家,也成了母親。母女三人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 臧健和說:“一個女人,在困難中的態度和意志會影響孩子一輩子。作為母親,千萬要有一點精神。” ![]() 臧健和最初做餃子時并沒有那么遠大的目標,也沒想過創造如此成就。龐大的灣仔碼頭王國最初只是源于一顆愛女兒的普通母親的心。 母親的心是世界上最柔軟的,也是最剛強的,只因一個“愛”字。幾乎每個媽媽都愛孩子,但“愛”在臧健和身上更多體現在“自尊自愛”上。 因為自尊自愛,她寧可流落街頭也要離開丈夫的富豪家庭; 因為自尊自愛,她退還了酒樓老板的賠償金和社會援助金, 因為自尊自愛,在最困難的時刻她沒有放棄自己,也沒有放棄身上的責任。 也許你會笑她傻,是的,骨氣、自尊和物質比起來,簡直太虛無縹緲、不切實際了,但我卻認為,這是一種高貴的人格底色,沒有這樣的底色,人在任何時代、任何領域都不可能有所成就。 更重要的是,跪著的媽媽,怎么能養出站著的孩子? 她的成功我們無法復制,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學習領悟。 更多“花開的聲音”: 離婚后忙事業 董竹君如何讓女兒們個個成材? 近期導讀: 它是人體自帶的“清咽潤喉糖” 嗓子干、疼、啞都可揉一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