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街邊野攤到“水餃皇后”,經歷了丈夫背叛、身無分文、前途未卜……臧健和的傳奇故事,你可能還沒聽過。 1963年,剛剛畢業的臧健和成為了山東一家醫院的護士。 因緣際會,她和一位泰國援華醫生結了婚,并生下兩個女兒。1974年,富二代丈夫獨自離開中國,回國繼承家業。三年后,臧健和才被批準帶著孩子去和丈夫團圓。 但到了那里之后,現實卻給了臧健和一記悶棍。 三年過去了,丈夫早已在一夫多妻制的泰國重新娶了妻。 他身邊站著一個女人,懷中的小男孩,正是丈夫和另一個女人生的孩子。 丈夫對她還有愛意,勸她帶孩子留在泰國,這里家大業大,是很多人擠破頭都想嫁進來的豪門大家。 可即便是豪門,丈夫一家也有著非常保守的重男輕女思想。連丈夫的姐姐也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讀到高中就嫁人了。 臧健和從小受到母親耳濡目染,對知識有著熱烈的渴望,她一直認為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我不可以跟那么多女人一塊生活,現在才收一個,將來說不定還收,那怎么辦呢?”于是,她毅然決然地帶著兩個女兒,踏上了離開的飛機。 丈夫給臧健和母女辦的是香港護照,回去要在香港中轉。 臧健和意識到自己進退兩難的窘境:泰國沒有她的家,青島的家也沒臉回去了。 就留在香港吧。 原本就是媽媽一手帶大的臧健和,此時也正是30歲出頭、年輕力壯的時候,她堅信自己也可以獨自撫養女兒長大。 可是到了香港,臧健和所有的歡喜和熱情,都被現實潑了冷水。 帶著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眼看著就要流落街頭。 “有錢的人家不可能讓你租,沒錢的人家還怕你帶著兩個孩子,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的。”臧健和回憶道。 幾經輾轉,揣著僅有的500塊錢,臧健和終于在香港銅鑼灣羅素街租下了一間4平米的合租房。 房子里只能放一張二尺的上下鋪。老大睡上鋪,臧健和抱著老二睡下鋪,一家三口終于有了個落腳的地方。 終于安頓好住處,接下來的難題就是找工作了。 不懂粵語和英語,臧健和的求職路異常艱辛。她找到認識的朋友求助,朋友思來想去,給她了一個答案——酒樓。 “洗毛巾、洗廁所、洗碗,這些活你能干嗎?”臧健和毫不猶豫地回答:“能。” 就這樣,臧健和有了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月薪660元。 每天早上6點,臧健和將兩個女兒托付給房東,自己走進銅鑼灣的一家小酒樓,開始后廚的打掃工作。 一個月600多元工資,扣掉200元的房租,剩下的根本不夠母女三人的日常開銷。 臧健和開始打三份工,看護老人、清洗大巴車,每天干完活回到家,已經是半夜三更。 即便如此,臧健和心中還是有一股信念,一定要讓女兒讀書,把她們培養成人,不再走自己的老路。 雖然辛苦,但是臧健和發自內心地安樂。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臧健和對未來充滿希望,在一次打掃衛生時,她意外跌傷,摔斷了腰,也砸掉了自己的飯碗。 沒有了收入來源,對于當時的母女三人來說,幾乎就等于面臨斷糧、甚至流落街頭,臧健和感覺天都塌了。 就在這個時候,醫生告訴臧健和一個更壞的消息:她被診斷為嚴重的糖尿病。 臧健和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應該賭氣帶著孩子離開,孩子跟了父親至少還有個親人,可是現在自己如果有個三長兩短,世界上要多出兩個孤兒。 堅強如臧健和,面對任何打擊的時候,她都不會選擇退縮。 就在這時,朋友的一句玩笑話點醒了臧健和: “臧姑娘,你包餃子那么好吃,你去賣餃子得了。” 在山東出生的臧健和,從小就喜歡給家里人做面食,包餃子更是她的拿手絕活。 就這樣,受傷13天以后,臧健和就在灣仔碼頭推著小車賣起了餃子。 大女兒幫忙包餃子,小女兒個子太矮,負責望風。 有一次,一只小狗吸引了小女兒的注意,就一會兒功夫,警察便找上門來。 小女兒這才回過神來,原來媽媽被警察抓了!嚇得她趕忙跑來哭著乞求道:“叔叔求求你放了媽媽吧,不是媽媽的錯,是我的錯,是我沒有看住。” 警察心軟了,沒有為難臧健和母女,后來還成了餃子攤的常客。 支起一個小木桌,靠在碼頭的柱子旁,臧健和與兩個女兒的水餃攤,很快就成了灣仔碼頭的一道風景線。 從早上五點到晚上十點,工作將近20個小時,一天能賺100多塊。 辛勞工作只是成功的基石。 由于與北方人的口味有別,客人大多數是吃掉餃子餡,把餃子皮留在碗里。有好心的顧客告訴臧健和:“皮太厚,像棉被。” 臧健和聽取了建議,下定決心改良。她做了大量的調研,反復研究餡的配方和皮的搟制,把肥肉與瘦肉之比由5:5改成3:7,把厚皮研制成爽滑的薄皮等。 水餃攤漸漸成了“網紅店”,排隊買水餃的人絡繹不絕,可是臧健和始終擺脫不了“無照經營”的提心吊膽。 1982年,當了三年小販之后,一個改變臧健和事業及命運的機會,終于到來了。 做珠寶的親戚把臧健和的餃子帶去了一個派對,大丸百貨老板的女兒竟然一口氣吃了二十七八個,讓這位正為了女兒吃飯發愁的父親大為震驚,當下就想要和臧健和建立合作。 見面后,日本老板很豪爽,答應為臧健和提供牌照和工廠,但條件是——交出技術。 這個平時看起來不拘小節的女人,此刻卻異常冷靜,她拒絕了日本老板,堅持要把技術握在自己的手中。 最后,日本老板作出了妥協,同意讓臧健和保留自己的技術和品牌,甚至用批發價高于零售價1.5元的價格,成為其超市專柜的供應商。 臧健和租下了一間門臉房,成為水餃加工間,每天做出來的水餃直接送到超市貨架,開張的第一個月,營業額就高達100萬港幣。 不到4年,香港所有的超市都有了“灣仔碼頭”貨架。 1985年,臧健和拿出200萬積蓄,設立第一家灣仔碼頭水餃工廠,開始了新鮮和冷凍水餃批量化生產。 1995年,以臧健和為原型的20集電視劇《水餃皇后》在香港播出后,引起了極大反響。 很多合作邀約找上門來,其中就有擁有著百年歷史的美國品食樂食品公司。臧健和起初充滿疑惑和不屑:美國人不吃餃子,他們怎么可能把餃子做好呢? “我女兒回來說,一個美國公司找我,想和我們合資,做水餃,想幫我們把餃子,做到全中國、全世界。我說做夢,美國人會包什么餃子,別理他。” 品食樂不斷邀請,甚至把臧健和請到美國的工廠參觀。終于,她在參觀了對方的工廠之后,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原來我是一只井底蛙,坐在自己的小井里沾沾自喜。” 最終,品食樂買下了“灣仔碼頭”七成的股份。借助品食樂的強力運作,“灣仔碼頭”又在上海、廣州等地建起工廠,越來越多的“灣仔碼頭”牌水餃、餛飩、湯圓被端上了中國人乃至全世界的餐桌。 臧健和曾在一次采訪中興奮地形容:“我的事業就像爆米花那樣,炸開了!” 從街邊小販到水餃皇后,從昔日的“臧姑娘”到商場上揮斥方遒的女企業家,臧健和經歷了常人不能想象的磨難。 創立“灣仔碼頭”十年后,臧健和終于帶著女兒離開了那個幾平米的出租屋,搬到了香港灣仔司徒拔道的新家。 女兒們也如她所愿,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事業。 臧健和在世時,每周都要召集全家人吃一頓餃子,因為那代表著團圓的喜悅,代表著一位母親用整個生命,對全家人傾注的愛意。 一碗普普通通的水餃,在過年時不斷被端上中國人的飯桌,那代表著吉祥、團聚,對于臧健和來說,那碗水餃有著更多的意義。 在酒樓打工時“發自內心地安樂”,在遭遇低谷時“我沒有死的權利”。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或許說的就是臧健和這樣的人。 《水餃皇后》中有一個橋段很有意思,男演員說:“女人是一盤餃子,要色香味俱佳才好吃啊。” 女演員原本很生氣,認為對方看輕了自己,可是很快便釋然了: 只要女人高興,她就會給男人做一盤有毒的餃子,讓你饕餮,讓你欲罷不能。小心你上了癮,中了毒,她卻不顧而去,不再理你。 這很像臧健和的經歷,不依附、不恐懼,有尊嚴、有智慧。 她的經歷在不斷地告訴所有人: 人生無常,就算抽到一副爛牌,也要不慌不忙、一步一個腳印,贏得干凈利索。 作者:咕咕。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金融八卦女頻道(ID:baguanvpindao ),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700萬人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