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問題困擾著每一位雙相陪護者:雙相到底能不能痊愈? 北醫六院的劉麗君醫生如是說:
在這樣的情況下,陪護者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做法呢? 本系列第一篇戳這里:雙相陪護指南:父母不接受我的診斷結果怎么辦? 本系列第二篇戳這里:雙相陪護指南02:多讀一本書,就可以少吃一顆藥嗎? 了解拒絕診斷、識別不足和過度關心的危害之后,有的陪護者就更疑惑了,覺得也許不應該過度關注患者的感受,甚至應該忽略ta的感受呢。其實呢,陪伴者在一個比較中立的位置上,既不能過度憂慮,也不能過度忽視。 這并不是要求陪伴者冷血無情,而是要求陪伴者和患者多多交流。通過每天的觀察,還有和患者的溝通,盡可能中立的判斷患者的狀態,而不是盲目地自己決定到底如何對待患者。不論如何,交流、觀察、信任、平等,是非常重要的。 1、改善慣性相處模式事實上,陪伴者要做的,是嘗試溝通、理解、接受,并重新建立和患者的信任關系。在這個探索過程中,陪伴者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之前雙方的相處模式是存在問題的,固執地沿用以往的做法,只會不斷重復、加深以往的矛盾,甚至產生新的問題。 陪伴者如果過去習慣于給患者指出問題,或從不夸獎患者,那現在不妨去嘗試發現他擅長的事情,即便是一些小事,也可以提出來,也許他本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小優點呢? 這對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疾病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來自身邊人的具體的表揚,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重建自信,以應對疾病帶來的挑戰。 以青少年為例,如果孩子擅長玩游戲,或者對網絡上的一些內容更加了解,那做父母的就可以花時間做功課,嘗試聊孩子關注的話題,甚至一起玩游戲,在過程中適當地向孩子請教。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少代溝,讓親子關系更親密,讓孩子對父母的形象有一些改觀,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慢慢有一些自信。 同理,伴侶也是一樣的,把患者當成朋友去相處,少管一些日常生活上的問題,多談一些好玩的事情,重新看待你們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減少敵意。 一開始患者或許不習慣,但這種信任關系是培養出來的,需要時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和人的關系也是相互的。我們常常沿用過去的行為模式,導致雙方的相處模式固化,其實只要一方積極選擇改變和調整,那就會對改善雙方關系起到很好的作用。 作為陪伴者,首要任務是改善和患者的關系,盡可能地維持關系的和諧,獲取患者的信任,讓患者知道他可以向陪伴者積極求助。 2、放低要求對患者來說,如果情緒不穩,那其他事情都要放一放。比如就診于醫院之前的這個階段,還有治療階段,以及反復期等等,請記得,當下的學習和工作都是次要的!尤其是急性期,可以選擇一點事情也不做,專心養病。 穩定期可以做一點點事情,但是不能給太大的壓力,比如考試等,根據自己的情緒狀態,根據自己能承受的壓力來選擇自己要做的事情。 千萬不要隨隨便便被網絡上那些販賣焦慮的文字欺騙,千萬不要因為“不走出舒適區你就是失敗者”的言論而給自己過大的壓力,導致情緒爆發。 不論做什么,都根據自己的心情去處理就好,家屬千萬不要逼迫患者,而應該是比較無所謂的態度,告訴患者“不論如何我都支持你愛你”。等到疾病長期穩定后,可以慢慢恢復社會功能,承擔一定壓力的工作。 3、放寬心態陪伴者還需要理解,患者的心思很敏感,甚至脆弱。陪伴者是他們深愛的人,所以陪伴者的焦慮、擔憂,都會成為刺激患者的雙刃劍。 有效的陪伴,是盡量不把壓力和焦慮等情緒轉嫁給患者,因為患者本身處理情緒的能力就不高,沒有辦法再進一步地處理好來自陪伴者的情緒,這很容易加深患者的自責情緒和精神壓力。 我們可以看到在陪伴過程中,陪伴者需要付出和承擔的義務很重,因此自我照料是陪伴者重要的力量來源。我們倡導、建議每一位陪伴者,都適當地選擇自己喜歡、輕松的方式去疏導來自患者的壓力,擁有患者之外的生活重心。 我們每個人都真的只是普通人而已,誰也不是鐵打的,面對壓力,每個人都可能崩潰。如果做不到主動釋放壓力,我們建議各位家屬,選一位心理咨詢師甚至精神科醫生定期傾訴、咨詢,幫助疏導陪伴患者的壓力和不安。 陪伴者是一個非常需要關注的群體,也是一個非常需要花時間去引導的群體,否則陪伴者日夜陪伴在患者身邊,對治療也沒有任何積極的幫助。只有陪伴者穩定、睿智、心胸開闊,才能更好的陪伴患者,讓患者生活在沒有焦慮和恐慌的舒適環境里。 原創:雙相躁郁世界責任編輯:一只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