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地球上,生存了無數種生物,由于地球的環境一直在變化,所以這些生物也需要適時進化以適應新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生物沒法快速適應新的環境而慘遭淘汰,當然也有一些新的生物物種誕生,所以地球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并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不過,有時候在我們人類的影響下,一些物種可能會被過度捕殺,或者面臨棲息地遭到破壞等問題,這些物種可能會加快消失的速度。當然,有時候有一些已經消失很多年的物種,可能會再次重返大自然。 據發布在《太陽報》的報道,時隔6000年,重達1噸的歐洲野牛將會在2022年春天之前再次重返英國肯特郡Blean Woods的一個森林地區。科學家希望這些大型動物的回歸,能夠恢復這個地區的生態系統多樣性。 歐洲野牛是歐洲地球最大型的原生食草動物,體型非常龐大,成年歐洲野牛體長可以達到2.9米,體重可以達到600-1000公斤。原本,這一種大型動物廣泛分布在歐洲很多地區,不過,隨著當地社會的發展,這些野牛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再加上被捕殺,所以這些野牛的數量越來越少,在1627年,最后一頭野生歐洲野牛死亡。當然,并不是說這一種野牛已經徹底滅絕,只是在野外的歐洲野牛當時已經消失,但是在一些動物園內,還是有野牛的存在。不過,這些動物園的歐洲野牛數量也不是很多,所以這些野牛的處境,并不是很樂觀。 在英國地區消失6000年后,這一種歐洲野牛即將再次返回英國這個自然保護區,將會在一個面積達到1200英畝(大約為4.8平方公里)的保護區生存。從環境來看,在保護區生存的空間自然是比動物園的空間大得多,再加上自然保護區還會有很多野生動物,所以可以為這一個自然保護區帶來更多的生機。 從歐洲野牛即將回歸大自然的情況來看,只是讓野牛從其他的地方前往英國地區生存,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再生”,在自然界,是否會出現一些已經消失的物種“再生”的情況呢?還真的有,一種13.6萬年前生活在亞達伯拉島礁的白喉秧雞在滅絕以后,再次出現了。 一般情況下,白喉秧雞這一種鳥類是可以飛行的,但是生存在亞達伯拉島礁的白喉秧雞并不會飛,這是因為在這一座島嶼上,食物來源充足,再加上沒有什么天敵,所以這些生存在島礁的白喉秧雞不需要飛行就可以生存下來。用進廢退,這些白喉秧雞的飛行能力快速退化,變成不會飛行的白喉秧雞。當海平面上升以后,這座島礁被海水淹沒,這些不會飛的白喉秧雞也被淹沒了。 后來,這座島礁再次從海水中出現,奇怪的是,這些不會飛的白喉秧雞也出現了。經過研究,科學家發現,這些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和13.6萬年前滅絕的白喉秧雞的化石是一樣的,難道這些白喉秧雞復活了?其實,現在看到的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其實是其它地區飛到這一座島礁的白喉秧雞。由于這一座島礁食物來源充足,這些新飛來的白喉秧雞的飛行能力也快速退化,變成和13.6萬年前的不會飛的白喉秧雞一樣。這一個現象,研究人員將其稱為“重復進化”。也就是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某些物種是可以重新進化出來的。這也說明了大自然是很奇妙的,可能會出現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