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湯為祛濕劑,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具有利水,養陰,清熱的功效。本方以利水為主,兼以養陰清熱。主治水熱互結而兼陰虛之證。傷寒之邪傳入于里,化而為熱,與水相搏,遂成水熱互結,熱傷陰津。 豬苓湯方證在《傷寒論》中的述說分別為:“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此證為白虎湯證誤下后的變證,下焦是水液代謝的重要場所,攻下后,津液受傷,陽明余熱猶存,而且邪熱又客于下焦,熱入下焦必然和水相結,因此,形成水熱互結的證候,水熱互結,氣化不利,津液不化,水液不能化生津液,當然,熱灼陰津,津液受損,津不上承,故口渴欲飲。氣化失司,排除廢水的功能也會發生障礙,故小便不利。 《傷寒論》說:“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少陰病,下利持續六七天,津液損耗嚴重,出現咳嗽、干嘔、口渴、心煩、難以入眠等癥狀,是少陰陰虛有熱,屬少陰熱化證,伴有水飲內停所致,如果沒有小便不利,只是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苓湯是不行的,故許多注家添加了小便不利,少陰熱化主要表現為陰虛陽亢,下利日久則陰傷更甚,若夾有水飲內停,水熱互結,變證百出。上焦肺陰不足、水飲犯肺則咳;中焦水飲內停,胃氣上逆則干嘔,胃陰虛,津不上承則口渴;陰虛陽亢,虛火擾心則心煩、不能安眠,治療應顧全育陰、利水兩個方面,所以選擇豬苓湯。 《傷寒論》說:“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此條文實際上是指出豬苓湯的禁忌癥,同時指出其功效發揮的主要方向,汗出多,是里熱迫津外越的表現,陽明里熱熾盛,必先灼傷津液,然后迫津外泄,津液虧少,則胃中干燥而口渴,屬于熱在中焦,此證雖有陰津不足,但并沒有停水之證,若再用利小便的豬苓湯,則汗,尿俱出,陰津更加損耗,癥情會進一步加重,故不能用豬苓湯。 豬苓湯是由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一兩組成,本方中,豬苓性味甘淡,人腎經、膀胱經,具有淡滲利水的功效,為本方的君藥。澤瀉、茯苓性味甘淡,瀉熱利水,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與豬苓配伍,可以增強 淡滲利水的功效,共為本方的臣藥。方中滑石性滑而寒,能利水清熱,導熱下行;阿膠養 血益陰潤燥,既能補被熱灼傷的陰液,又可以防止利水藥傷陰,共為本方的佐藥,諸藥合 用,利水滲濕、清熱育陰,利水不傷陰,滋陰不斂邪,使諸癥消除。 趙羽皇在《古今名醫方論》說:“仲景制豬苓一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水熱,然其旨全在益陰,不專利水。蓋傷寒在表,最忌亡陽,而里虛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中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陰虛過于滲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膠養陰,生新祛瘀,于腎中利水,即于腎中養陰。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熱,亦于胃家養陰。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既疏濁熱,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也。陽明、少陰之用豬苓,以二經兩關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 豬苓湯功能主治滋陰清熱利水,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熱,舌紅,脈細數為辨證要點。其主要癥狀為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又治血淋,小便澀痛短赤,尿頻尿急,點滴難出,小腹滿痛的患者,同時這些癥狀也是與五苓散證的主要區別。此方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泌尿系感染、腎炎、膀胱炎、產后尿潴留等屬水熱互結兼陰虛者。若口臭、便秘者,可加大黃。水腫者,可加車前子、金銀花。陰虛甚者,可加生地。用治熱淋,可加梔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水通淋;用治血淋、尿血,可加白茅根、大薊、小薊以涼血止血等。 |
|
來自: lihonggui11 > 《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