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第二百二十三條原文: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釋義:(陽明津傷、水熱結于下焦的證治。) 如果誤下后出現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的,屬陰傷有熱、水熱互結于下焦,主治用豬苓湯。 本癥與白虎加人參湯癥頗相近似,論中并舉于此,寓有鑒別診斷的重要意義。二癥均有發熱,渴欲飲水。但一是大渴大汗,小便通利,純屬熱盛津傷,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一是小便不利,而無大汗出,不但熱邪傷陰,而且兼有水氣,所以用豬苓湯滋陰清熱利水。 本條承前兩條,進一步論述陽明病誤下津傷、熱與水結于下焦的證治。 陽明熱證誤下之后,徒傷正氣和津液,而熱邪不除,反隨之深入下焦,與水液相結,出現陰液損傷與水熱互結的證候。熱為陽邪,氣騰于外,則見脈浮發熱。誤下后津液損傷,復因熱與水蓄,津不上承,則見渴欲飲水。水熱互結,氣化不行,三焦水道不暢,則見小便不利。 此證津傷與水停互見,似乎矛盾,但深入分析,則其理可明。水液若正常運行,則能為人體所用,此為生理之津液。若不正常運行,則不能為人體所用,則為病理之水飲。異常之水飲停蓄愈多,則正常之津液愈少。本證因熱誤下,三焦水道不暢,故津傷與水停可以并見。治用豬苓湯,以清熱、益陰、利水。冀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則諸證可除。 豬苓湯中用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水,茯苓兼以安神定志;滑石清熱利水,導熱下行;阿膠為血肉有情之品,味厚而甘,以滋補真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益陰、利水之功。 下焦蓄水的病變主要在于腎和膀胱。其中因腎陽虛寒、不能溫陽化水而致水飲泛濫,宜用真武湯溫陽驅寒以鎮水;因太陽膀胱氣化不利而蓄水,當與五苓散助氣化、利水邪以行津液;今因熱盛陰傷,水熱互結于下焦,則需要用豬苓湯清熱益陰以利水。三者雖然都屬下焦蓄水,但卻有陰陽、表里、寒熱的不同,臨證須作鑒別。 辨證論治: 主癥: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脈浮,或見下利,咳而嘔,心煩不得眠。 成因:陰傷有熱,水氣不利。 治法:清熱滋陰利水。 方藥: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己亥年八月十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