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文學分成兩種,一種是個人文學,一種是大眾文學。兩種文學讀過之后,得到的閱讀效果與閱讀體驗是截然不同的,閱讀的心態和心境也會存在著差別。 讀《人間失格》,不必去責怪作者的頹廢或是所謂的負能量,我們沒有處在那個時代,也沒經歷過主人公的人生,我們的生命太短,經歷的也太少。人生的道路不同,周遭的風景不同,路途的氣候也不同,又怎么達到心路相通呢?我們只能試著去體會。 如果讀罷你的心情被文字感染了,讀前熾熱的紅,讀后變成了憂郁的藍,那么,他讓你在短短的讀書時間里體驗了不一樣的心靈色彩,這便是收獲了。 深淵旁的提醒太宰治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縣的一戶有錢人家,他是家中第六個男孩,從小與父母的關系并不親密,基本上是由仆人養大的。20歲的時候,他第一次自殺,當時他是左翼青年,對自己的階級感到愧疚,仿照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藥自殺,結果劑量不夠,未遂。 第二次是與一位女招待一起跳海,結果太宰治被人救起來,一起自殺的女孩因此身亡。第三次是兩次落選芥川獎,到山上上吊,結果繩子斷了,被人救下。第四次,他和妻子小山初代一起服安眠藥,結果劑量不夠,兩人都沒死成。 最后一次,和山崎富榮一起跳河自殺。6月13日跳河,尸體在19日被發現,這天正好是太宰治的生日,后人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稱作“櫻桃季”。 太宰治短暫的一生,自殺5次,雖然每一次后人都找出了原因作為解釋,但是一個人連續不斷地自殺,不可能僅僅是因為外部世界的挫折。對他來說,死好像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反而活著,才是要勉強維持的事情。 這也是《人間失格》中葉藏的心理,他從小就感到了疏離,對人際交往中的虛偽感到厭惡。他一直在偽裝著搞笑,偽裝著需要別人,偽裝著滿足別人,但是他的內心知道,自己是格格不入的。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葉藏無疑是一個失敗者,不僅行為上失敗,整個人生都很失敗,沒有成就,得過且過,酗酒、沉迷藥物、靠女人養活。但是他的這種失敗和很多其他小說的失敗不同。 其他寫失敗的小說中,失敗的人會讓讀者感受到無話可說的無力感,失敗是被動的且無法改變。而葉藏的失敗卻不一樣,他根本不考慮價值的無法施展,他是主動尋求失敗。這大概就是“人間失格”的意思所在——“不配為人”。 不配為人,是對世人說的。他無法參與到這樣虛假的生活中去,所以很抱歉,雖然很抱歉,但強調的意思其實是批評,不配做人,不是真的不配,而是人太不堪,做不了。 另一方面,似乎是對人類無能無力的抱歉。他看到了人類本質的無意義,但是他并不像存在主義者一樣,要靠自己去創造意義。他是徹底的失敗主義者,人生只有失敗這一條路,所以努力奮斗什么的,是很虛妄的,不如死了。 這大概是葉藏非死不可的原因,我并不認同葉藏的失敗主義。再者,太宰治的存在,也沒讓每個人都去認同,他就像是一個深淵,提醒著我們踩在平地。 給社會以反思葉藏敏感而脆弱,在壓抑的環境里形成了偏執的性格,表面上逢迎討好,實際內心孤獨迷茫。太宰治用看似荒誕的手法講述了他自己的內心世界,加上前言與后記轉換角度描摹他人眼中的葉藏,很好地講述了他的一生。 悲劇分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葉藏的一生大概是兩種悲劇的融合,他的經歷不由地令我們反思:早期原生家庭對于孩子后天性格以及命運的影響如此巨大,甚至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而我們究竟該如何去幫助一個孩子形成一個積極樂觀的性格,使得他們無懼于社會。 葉藏更像是作者太宰治的一個投影,他們一起嬉笑怒罵,一起在“無法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社會步履蹣跚地前行。葉藏流連于不同的女人,嫖妓吸毒,逃學貪玩,看不出哪里有好人的特質。但他在死后和他有過接觸的那個女人說“他其實是一個好孩子”。 在高度理性與壓抑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缺少來自父母的一種情感和靈魂的關注,甚至最后斷絕了關系。是孩子的錯?還是父母的錯?很難去說清楚。 電影《被嫌棄松子的一生》中同樣在“父權”家庭下成長起來的敏感女主人公松子,她同樣的脆弱敏感,同樣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樣的作品,帶給人的不是和某些院線放映的那種疼痛青春的美麗幻影,而是給社會以反思:我們該如何幫助這樣的人,給他們生的希望? 這樣的性格本身不是一種墮落,甚至會受到人們的憐憫。很多人說,那不過是自作自受的結果罷了。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大的善意就是包容,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他們也要承擔選擇的后果。 活著雖然充滿痛苦,但是還有希望。如果葉藏在那次自殺失敗后希望的光足夠強烈,或許就如同他所說的,一切都會不一樣。當下的社會是人情的社會,人情救人也害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愿我們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