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54歲的劉裕因為后院起火,不得不倉促退軍,只留下三萬軍隊留守長安城。 這三萬軍隊名義上都歸自己的兒子劉義真統領。 但是,劉義真當時只有12歲。 為了保證長安穩固,劉裕派王修、沈田子和王鎮惡輔助他。 這樣的安排看似沒什么問題,可是偏偏劉裕留了一個心眼兒。 這個心眼兒飽含著無數的私心,最終讓他的北伐大業功虧一簣。 原來,王鎮惡和沈田子的矛盾非常之深。 沈田子雖然比王鎮惡小十歲,但作為劉裕的親衛軍他自以為地位僅次于劉公子; 而王鎮惡卻覺得是自己拼了命才拿下潼關和長安,功勞最大,雖然是外臣但軍功最高,完全可以坐第一把交椅。 于是二人誰也不服誰。 劉義真雖雄才,但區區12歲少年,自然鎮不住這兩位大哥;王修又是一文臣,長史身份,不好偏向哪一方,只能任由二人矛盾加劇。 就在這個時候,長安城已被大夏皇帝赫連勃勃瞄上了。 當是時,北方最強的政權北魏正在北伐柔然,其主拓跋嗣繼位后和柔然你來我往打了十幾年,勝負未分,劉裕北伐和赫連勃勃崛起皆拜柔然所賜。 赫連勃勃這個人,豺狼本性,他本是匈奴鐵弗部太子,十三歲的時候國破家亡,父親劉衛辰被北魏人殺死,走投無路的他只好投奔匈奴叱干部,叱干部首領叱干他斗伏害怕北魏,把他送給北魏皇帝拓跋珪做禮物,多虧叱干他斗伏的侄子叱干阿利把這人鏢給截下來,二人結為異姓兄弟,從此浪跡天涯。 拓跋珪大怒,又派兵滅了叱干部。從此赫連勃勃和叱干阿利成為北魏的通緝犯,二人對鮮卑人恨之入骨。 嗚呼!五胡亂華,幸虧不團結啊!五胡倘若團結,東晉可能堅持不了二十年! 話說二人走投無路,只好投奔后秦皇帝姚興。赫連勃勃身高八尺,英俊瀟灑,孔武有力,姚興大愛,想把鐵弗部殘存的三萬兵馬還給他,讓他替自己打天下。姚興的弟弟姚邕連忙勸諫說:“我觀赫連勃勃為人,貪婪暴虐、傲慢侮上、殘忍無情,對恩遇看得很輕,卻對小事斤斤計較,不記恩而記仇者,就是他了,這樣的豺狼不可重用。”姚興最開始聽從,把赫連勃勃下放到高平公沒奕于那里。 沒奕于也很喜歡赫連勃勃,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赫連勃勃為岳父和姚興打了很多勝仗,姚興漸漸將姚邕的話忘在腦后,不停給赫連勃勃增兵;同時,為了避免雙線作戰,和北魏結盟,一起對付劉裕的北伐,這一政策可惹惱了赫連勃勃和叱干阿利,二人決定造反。 公元406年,27歲的赫連勃勃見時機成熟,殺死自己的岳父,兼并了他的軍隊,人馬達到五萬余;次年,在高平叛秦自立,建立大夏王朝,鑄造大夏龍雀,為世代相傳的神兵。 姚興多次派人絞殺,都被赫連勃勃擊敗,這下子他后悔也來不及了,可是又有什么辦法呢? 我聽說有一種昆蟲生下來之后會把他的父母吃掉,說的就是赫連勃勃這種吧。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當時,姚興被赫連勃勃打得焦頭爛額,仇池的氐王楊盛趁機奪取漢中,劉裕也趁著姚興后方起火先后奪取巴蜀、漢中,楊盛被迫向東晉稱臣。 等到公元413年的時候,天下形式劇變,已經和前秦瓦解時完全不同。 此時,東晉已經占領巴蜀大部和漢中全境,擁有了三國吳蜀共有的土地,形式大好。 而赫連勃勃打不過北魏,一直在欺負自己的老恩人姚興。姚興的大將如楊佛嵩、王買德等都投降大夏,大夏的軍隊已經高達十幾萬,并建都統萬城(今陜西榆林一帶),對關中居高臨下;此長彼消,當年蠶食前秦北方三分其一的后秦已經猶如強弩之末,只擁有關中巴掌大地方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劉裕想和赫連勃勃結盟,北伐拿下長安,成就不世之功,沒想到遇到司馬休之的叛亂,只能作罷。 416年,后秦皇帝姚興在痛苦和不甘中死去,其子姚泓即位。姚泓是個臭老實沒用的人,于是叛亂四起,歸附赫連勃勃者頗多,劉裕趁機分兵四路北伐。 九月,劉裕親領大軍抵彭城,這是項羽的老窩,四通八達五省通衢之地,以富庶著稱于世。劉裕在此調度軍糧。 十月,西軍王鎮惡占領洛陽,厲兵秣馬,伺機而動。 417年正月,劉裕讓兒子劉義隆留守彭城,水陸并進,親領大軍北伐長安。 西邊有楊盛,北邊有赫連勃勃,南邊有劉裕,姚泓四面楚歌,但依然堅守長安近一年之久。長安真是神地啊! 長安陷落前,赫連勃勃已奪取安定和上邽,窺視關中。但大夏軍隊并沒有了急于求成,只是坐山觀虎斗。 417年冬,劉裕拿下長安后,因后院起火,派使者安撫赫連勃勃,約為兄弟。 赫連勃勃當著劉裕使者的面打開劉裕的手書,并親自口授舍人回書給劉裕,朗朗而讀,并不曾有半分思考停頓。 劉裕攬書信,文思敏捷,非常震撼,又聽使者形容赫連勃勃英武絕人,不禁嘆道:“長江后浪推前浪,吾不如也!” 赫連勃勃聽說劉裕回建康后,又驚又喜,對群臣說:“天下可定矣!” 王買德也分析了留守長安的劉義真集團內部矛盾,建議赫連勃勃說:青泥和上洛,是晉軍的要沖,要布置兵力截斷他們的通道,堵塞潼關和崤山,這樣一來水陸都堵死,插翅難飛! 赫連勃勃深以為然,屯兵青泥,挑釁晉軍。沈田子率軍出擊不利,忙撤回劉回堡。王鎮惡對王修說:“太尉把十幾歲的小孩托付給我們,我們只能竭盡全力!但沈田子手握大軍卻不肯前進,如何能削平強蠻!” 王修用王鎮惡的話責問沈田子,沈田子深恨之。 418年正月十五,正好是張燈結彩的元宵佳節。沈田子假意邀請王鎮惡到傅弘之的大營吃飯喝酒順便討論軍事。王鎮惡沒有提防,被沈田子的族人沈敬仁斬殺! 沈田子對外聲稱是奉太尉指令,但王修并不認可,以“擅殺大將”之罪處死沈田子。 王沈二人一死,只剩下傅弘之和蒯恩能用了。而劉義真和沈田子更親近,自然對王修的做法非常不爽。 彼時關中大亂,人人自危,沒有戰斗力。 為了穩定軍心,劉義真殺死王修。理由是:“王鎮惡欲反,而沈田子殺之;王修今殺沈田子,是又欲反也?” 然而王修一死,軍隊沒了管束,更加混亂。赫連勃勃趁機奪取長安,俘虜傅弘之、蒯恩、毛修之等,劉義真連夜南逃,僅以身免。 最要命的是,長安城里的老百姓竟然端著酒食迎接赫連勃勃的大夏軍隊,就跟六百年前迎接劉邦入關一樣。 一百年了,長安城早已不是原來的長安!可嘆,可嘆! 劉裕的晉軍,在這里不過駐留了短短一個月,便又易于胡人之手,還在這里損折了最精銳的大將——沈田子、王鎮惡、傅弘之、蒯恩等,這難道是天意嗎? 遙想到后來的西魏、北周、隋、唐,各個王朝在這里經營數百年,終于一把火被黃巢燒盡,真是黃粱一夢啊! 再牛逼的城市,也扛不住戰爭的摧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