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播講 很多國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都曾經因為種種原因而把首都從一個城市更改到另一個城市,所以當我們跨越時間和空間把目光投向這些國家時,都會看到一座處處可見發展痕跡的新城,和一座仿佛凝固了時光的舊都。比如日本的京都和東京,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和努爾蘇丹(曾用名阿斯塔納,2019年正式更名),俄羅斯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 上面這些城市,小朋友們都在以前的故事中聽過了,而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講的,是一個歐洲國家——波蘭。我們曾經講過它的新城華沙(戳鏈接聽故事),現在就請大家和我一起,穿越走馬燈一般旋轉不停的時光隧道,回到它曾經輝煌盛大的舊都吧。 近代史中的波蘭可以說是傷痕累累。新城華沙在二戰時幾乎被夷為平地,又在廢墟中艱難重生,而盛極一時的皇家首都克拉科夫,在當時也未能逃脫戰爭的陰影。城南的卡齊米日猶太區曾經是歐洲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區,在戰爭中被血洗屠戮,至今都難以恢復往日的榮光。 克拉科夫的地標建筑——圣母教堂 皇家舊都 克拉科夫是中歐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八百多年前,這里就已是人潮涌動的商業中心。它坐落在維斯瓦河畔,連通東西,來自遙遠國度的絲綢、香料、皮革,本地的紡織品、鹽……都在市中心的紡織會館進行熱火朝天的交易。如今的紡織會館依然佇立在舊城區的中央集市廣場上,而取代當年那片繁榮市場的,是琳瑯滿目的紀念品商店。 沿著廣場往北走,五分鐘就能走到殘存的舊城墻和弗洛里安城門,而往南走十分鐘,終點則是佇立在河濱的瓦維爾城堡——這條貫通南北的路線被稱為“皇家之路”,在舊時,這是官員和來使前往城堡的必經之路,而現在,這條路引領著旅行者領略這座舊城的萬千芳華。漫步在皇家之路上,身邊幾乎每座建筑都是古跡,沿途可見大大小小的教堂、名人故居、各色博物館,還有波蘭最古老的大學,這些無一不昭示著這里當年無可撼動的地位。 市中心的集市廣場和紡織會館 距離克拉科夫城區不到15公里的維利奇卡鹽礦,也是這座城市當年繁盛的原因之一。人類維持生命離不開鹽,所以在很多國家不同時代,政府都不約而同地把鹽的開采和販賣牢牢地握在手心,我們現在在超市很容易就能買到的食用鹽,在千百年前可是商業貿易中重要的珍品呢。 維利奇卡鹽礦早在七百多年前就開始開采,給當時的波蘭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鹽礦最深處達到地下三百多米,宛如一座隱秘的地下城池。除了后來用于加固而修建的柵欄外,地下城里的地面、墻面、雕塑,甚至燈具,都是用鹽制成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鹽城”。 當然啦,現在鹽礦已經基本停產了,這里每天迎來的不再是辛勤的礦工,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們。來客在導游的帶領下,一一經過不同大小和功能的房間,除了勞作的地方之外,鹽礦里還分散著很多大大小小的教堂,使那些深藏地底的勞動者得到心靈的慰藉。沿途還有很多由鹽制成的雕像和浮雕,如果你從克拉科夫來,就會發現這些雕像的名字都那么熟悉,他們正是波蘭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現在其中很多名字都成了克拉科夫的地名。 維利奇卡鹽礦地下最大的教堂——圣金加教堂,位于地下101.4米處,墻面、地面和浮雕均由鹽制成 國破山河在 克拉科夫擔任波蘭首都的時間長達近六百年,直到1596年遷都華沙。在遷都之前,已經有很多猶太人來到克拉科夫定居,他們遭到了當時的波蘭國王揚一世·阿爾布雷赫特的驅趕,離開了老城區,集中居住在城區南側的卡齊米日區。 在后來動蕩的幾百年中,波蘭屢屢遭到周邊國家的侵襲,克拉科夫也是風波不斷,但因為它遠離了政治中心,反而使得文化、藝術、學術有了滋生的土壤,城市在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又以一種截然不同的姿態繁榮起來。 夕陽下的瓦維爾城堡和維斯瓦河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世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第三帝國入侵波蘭,鐵蹄踏遍了整個國土,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并向各個區域指派來自德國的統治者。對當時的克拉科夫來說,最顯著的變化是城里設立了猶太區,并命令所有的猶太人遷入。數以萬計的猶太人擠在窄小的區域中,每天進行著沒有報酬的勞動,生活暗無天日。 隨著戰爭的發展,納粹德軍對猶太人的壓迫越發慘絕人寰。猶太人被分批遣送到各個集中營,去進行極為嚴苛的工作,或者接受不人道的人體實驗,很多老幼婦孺一抵達集中營就遭到處決,更多的人在勞作和病痛中被折磨致死。 電影《辛德勒名單》講述的就是這一時期發生在克拉科夫的故事。在猶太區設立后,德國商人辛德勒在納粹軍官間左右逢源,在此開設了一家搪瓷廠,雇傭不需支付工資的猶太工人,生意蒸蒸日上。但隨著納粹的暴行日益加劇,他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工廠逐漸轉變成了猶太人的避難所,工人暫時還能享受有限的自由。在納粹開始大規模遣送猶太人去集中營之際,他拿出大量資產賄賂軍官,并列出了他所雇傭的工人名單,買下這些猶太人的生命,把他們帶到了自己的故鄉。 在戰爭結束后,工人們送給辛德勒一個金戒指,上面用希伯來語寫著一句格言:“拯救一條生命,就是拯救全世界。” 《辛德勒名單》電影海報 今日克拉科夫 這樣一個經歷了深重苦難的國家,現在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很幸運,波蘭人是如此強大堅韌,這個國家在覆滅后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甚至煥發出了新的光彩。走在城市街頭,主流的電信運營商來自德國,隨處可見的連鎖超市來自法國,商場里有著來自歐洲以及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與西歐的其他國家幾乎沒什么區別。 但是走進餐廳,走進那些別致的小商店,傳統的氣息又撲面而來。奶酪餡的餃子,裝在面包中的酸湯,畫著手工繪制圖案的陶瓷,黃澄澄的琥珀……這一切都在提醒人們,這里不是其他地方,是獨一無二的波蘭。 波蘭傳統菜肴“?urek”,一種口感偏酸咸的濃湯 在二戰后期,克拉科夫老城沒有受到重創,得以幸存。如今的城區拆除了大部分城墻,并在原址上建起了2萬平方米的公園,溫柔地環抱著整個老城區。卡齊米日猶太區雖然已經沒剩下多少猶太居民,但是遍布受人喜愛的餐廳、酒吧、書店,每到夜晚就格外熱鬧。 克拉科夫城區地圖,北邊城中心舊時城墻的位置 全部用公園替代,南邊為卡齊米日區 奧斯維辛集中營位于克拉科夫西邊60公里的布熱金卡,是二戰期間最主要的一座集中營,超過一百萬猶太人命喪于此。現在集中營已被改造成博物館,向來客展示鮮血淋漓的歷史。 一位美國記者曾寫下這樣的文字:“在布熱金卡,本來不該有陽光照耀,不該有光亮,不該有碧綠的草地,不該有孩子們的嬉笑。布熱金卡應當是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因為這里曾經是人間地獄。 “每天都有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布熱金卡——這里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來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為了親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說的那樣可怕,有人為了不使自己忘記過去,也有人想通過訪問死難者受折磨的場所,來向他們致敬。” 如今的波蘭也是陽光燦爛,那些曾經的傷疤已經結痂愈合,過客們除了驚嘆新城的現代化與舊城的輝煌之外,也不由得在心里向這個曾經深受苦難的國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見證苦難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繽紛世界#專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