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不少神話都源自《山海經》,昨天我們聊了一下“夸父追日”,今天且來說說精衛填海。 在《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載: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據說,北方有一座發鳩山,山上有一種鳥,腦袋上長著花紋,白白的嘴巴,紅紅的爪子,樣子像是烏鴉,這種鳥名叫精衛。它發出的叫聲就如精衛一般。 相傳精衛鳥原來是炎帝的小女兒,叫做女娃。女娃到東海游玩,淹死在東海里沒有返回,化為精衛鳥。她常常銜著西山的樹枝和石子,用此來填塞東海。 一般我們在說到“精衛填海”的故事時,都會慨嘆說精衛這種鳥,象征了一種不肯服輸的大無畏精神。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據專家考證,《山海經》最終定稿,大約是在西漢年間,然而,一些文字很明顯源自戰國時期,甚至更早。 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三皇五帝時期的最后一位帝王大禹,也有人說《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的得力助手伯益。無論是大禹還是伯益,都是上古時期的大人物。 他們為什么要編寫《山海經》呢?一般認為是大禹伯益為治理大洪水,跋山涉水,派人調查了許多地方,在治好洪水后,他將天下萬邦山川走向,物產如何,鳥獸情況,以及那個時期的許多重大事件,悉數記載在《山海經》中。 也就是說,《山海經》中的許多所謂神話故事,反映的絕不是虛擬的神話。它們或者是真實的寫照,或者是歷史的折射。 “精衛填海”中就隱藏了一段重大歷史!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精衛填海隱喻一段沉痛往事 我們細看原文,精衛填海的主角身份很特別,是炎帝的小女兒。古人取名是非常講究的,然而此處炎帝的女兒,竟然叫做女娃,這顯然并非一個正式的稱呼。 女,代表了性別,娃,則是這說這個女孩子如娃娃一般純樸天真。 女娃所做的事情也非常另類。 在《山海經》中,炎帝乃南方天帝,南方屬火,正與水相克。那大海,所指的并非是真正的大海,而是指炎帝的死對頭黃帝。 據司馬遷《五帝本紀》記載,上古時期,曾經有一個炎帝王朝,統治天下許多年,末代炎帝叫做神農,因王朝存在太過久遠,無力駕馭眾多諸侯,軒轅一族趁勢崛起,成為炎帝王朝最大的威脅。軒轅一族的領袖就是后來的黃帝。 也就是說,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前往東海游玩,極有可能說的是黃帝統率諸侯起兵攻打炎帝,女娃天真無邪,竟然主動跑去尋找黃帝。 女娃去找黃帝做什么呢?《山海經》原文說她是“游于東海”,即去東海玩耍,顯然也別有所指。 既然當時炎帝才是正統,黃帝就是起兵作亂,女娃去見黃帝,多半是要勸黃帝放棄戰爭,就此罷兵。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精衛填海隱喻一段沉痛往事 俗語有云:“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女娃天真地以為就算是游說不成,她自己性命也無憂。沒想到結果卻是“溺而不返”。 或許是女娃言辭激怒了黃帝,或者是另有原因,總之,黃帝將女娃斬首,女娃就此永遠留在了黃帝一方。 不久,黃帝率領大軍與炎帝王朝大決戰,最終神農氏拱手投降,炎帝王朝就此覆滅,黃帝成為人間萬族的主宰者。 不過,炎帝一族對于黃帝的反抗并未就此停歇。雖然有一部分炎帝部族歸順了黃帝,但還是有一部分人在蚩尤夸父刑天的帶領下繼續與黃帝交戰,爭奪天下霸主之位。 雖然這些反抗都被黃帝強力鎮壓,但是炎帝部族一代又一代的反抗,還是頗為震撼人心。一直到黃帝老死,其孫顓頊繼位,炎帝的后裔共工再一次起兵,并撞倒不周山,差點威脅到黃帝王朝的根基。 精衛填海故事中,女娃死后對于大海的仇恨,并沒有隨著死亡而終結。她一次又一次從西山銜來木塊石子,要去填平大海。 這不正是炎帝后裔對黃帝王朝不懈反擊的寫照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