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魯直曾曰:“三日不讀書,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如果自己三日不讀書,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胸中像被抽了魂魄一般,沒了底氣。語言干澀,詞不達意,課堂毫無生氣,便覺得學生在下面是各個受刑一般在任我的折磨。我的嘴臉是一副可憎的形容,恢恢然,凄惶不安,覺得欠了學生太多的債,心里愧疚難當。所以,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的書都不會白讀,她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讀書是可以給人力量的,它更能給人快樂,不讀書就像沒有吃飽飯一樣,精神上是饑餓的!
“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每個人的氣質里,藏著她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愛讀書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她可能貌不驚人,但她有一種內在的氣質,優雅的談吐超凡脫俗,清麗的儀態無須修飾,那是靜的凝重,動的優雅;那是坐的端莊,行的灑脫,那是天然的質樸與含蓄混合在一起,像水一樣柔軟,像風一樣迷人,像花一樣絢麗……
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讀過的書籍會成過眼云煙,其實 這樣想法是有誤區的,作者女作家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日子一天一天地走,書要一頁一頁地讀,清風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幾年一輩子地讀下去。書就像微波,從內到外震蕩著我們的心,徐徐地加熱,精神分子的結構就改變了、成熟了,書的效力也就凸顯出來了,多讀些書,讀些好書,讓我們變得聰慧,變得堅韌,變得成熟,而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滋潤。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息!
如果把老師的素質結構比成一座金字塔的話,那么“完善的知識結構”就是它的塔基。塔基如果不牢,就會有坍塌的危險。作為一名老師若沒有深厚的知識底蘊,就容易流于膚淺,其老師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之就會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有知識的人通達、博學、獨立、多思和智慧,秀外慧中,光彩照人。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如果上帝給了你一張美麗的面孔,那等于為你披上了一件漂亮的外套。雖然它能夠幫助你通過人生的很多道關卡,但是這并不代表你可以披它一輩子。再美麗的容顏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衰老,而富有內涵的靈魂卻永不褪色,時時刻刻散發著馨香。
“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如若沒有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貌,也沒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之姿,我們也可以通過修煉內在的涵養來彌補外表上的缺欠。畢竟,內外并存的美不是先天得來的,而是靠后天的努力修煉才能修成正果。
常言道:坐擁書城鑄內秀。若遇到不如意或困惑,我特別喜歡在書中尋找答案,而每次的尋找都讓我有意外的收獲,我總是將其看做神啟,覺得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實讀書是一件很辛苦也很快樂的事,有人懸梁刺股,有人鑿壁借光,可見讀書之辛苦,讀書讓人博取眾長,讀書讓人更勝一籌,可見讀書之快樂,難怪古人無限感慨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讀書又何嘗不是一門人生必修課,引得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汲取養料呢?
書,如細雨過后的梧桐,洗去了浮華,透出了青綠,在清閑午后,子落日黃昏,用眼睛讀書,用心讀書,意在怡情,情之所致,靈魂可隨著書的脈絡而神游,或領悟詩詞的豪情浪漫,哲學的玄妙精深,邏輯學的機巧善變,小說的峰回路轉,悲歡離合;或尋名山大川,古勝名跡,深林幽谷,奇花異草,如有幸讀到一本好書,就如同高雅之士談心,同良師益友交流,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更新于 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