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惠姍來源:開森心理(ID:kaisenxinli)“你的朋友圈好友多,幫我發個廣告吧?!?/p> “不,我不愿意,我朋友圈從來沒有做過廣告啊。” “你就幫幫忙嘛,幫我轉發一下。” “不,那好吧。” 然后咧,要么發個僅“對方可見”的廣告,要么一直拖著不發。 這兩種做法都讓自己很不爽,特別是拖著不發。 拖著不發,答應過的事沒有做到,感覺愧對人家;一直拖著,還夾雜著不安與擔心,害怕對方時不時跑來催促,不知道如何應對才好。 明明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卻一個“不”字也說不出口,反倒搞得自己好像做了什么虧心事,真是郁悶。 這樣的事,你經歷過嗎? 01朋友A最近在微信群里頻頻吐槽:
A的吐槽引發了群友們的各種討論,大家意見一邊倒:讓她回自己家去,別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了。
不想做,可是不敢拒絕。內心萬般掙扎,那個“不”字就是無法說出口。 小A說,我忍! 可是,你真的認為隱忍可以換來和諧的關系嗎? 現實會給你啪啪打臉。 小A的不敢拒絕,恰恰是這段關系惡化的關鍵。 如果關系雙方不是平等的,有一方在隱忍妥協的話,這段關系就變味了。 我已經為你讓步了,我不拒絕是為了你——這里面有一種不對等,前提是我不情愿。 心里不愿意,行為上卻做了相反的事,內心自然很不舒服。 無論你是否意識到,這種不舒服都會在關系里表現出來:哪怕你完成了對方要求的事情,對方依然能感受到你的不良情緒。 隱忍的是行為,克制的是脾氣。內心的不悅只是被壓抑了,并沒有消失。 這種壓抑,在關系里會成為隨時爆發的裂口。 當我們帶著不情愿做事時,當單方面付出得不到回報時,怨氣就來了。 02以前,我也很難坦白地跟對方說“不”,通常是別人找我,我會說“好”,然后就拖延,拖延到最后不了了之。 在拖延的過程中,心里承受著很多煎熬,好比看著一條水管往桶里灌水,擔心水快溢出來了,卻不敢去關掉水龍頭。 盡管如此,對于無法說“不”的我來說,拖延也不失為一個極好的技能。
那一刻,說了“不”之后,心好像一下子就敞亮了。 一直拖著的這些天里,我的內心是不安的,而一味地回避和搪塞又讓我非常糾結。
原來,說“不”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可怕,是我自己內心的戲太多了。 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遠離你,更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攻擊你。 如果因為你的拒絕而攻擊你,那么這樣的朋友,你還留著過年嗎?當然也不值得你花費精力去照顧他的感受。 關系,是平等的,是自由的,是相互尊重的。不以尊重為前提的關系,真的可以斷舍離了。 自那次之后,在一次次說“不”的體驗中,我慢慢地能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當我遵從內心的想法坦誠地說“不”的時候,免去了很多麻煩:
更重要的是,當我真誠地拒絕的時候,我不再把自我評價的遙控器遞給外界了,我開始尊重自己的內心,只為自己而活。 03一個不敢真誠地表達自己的人,往往會用討好來滿足對方。 這意味著她會犧牲自己的感受,壓抑自己的糾結與委屈。這些壓抑的情緒慢慢積累,到了一定時候就會爆發。 一旦爆發,把對方激怒,她又會感到內疚不安,開始壓抑情緒,繼續去討好,如此反復循環。 累不累? 真的很累。 所以很多時候,他們不敢指責對方,只能在心里偷偷地埋怨,通過埋怨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而在這背后,其實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不敢說“不”,確實會被很多人所喜歡,只是這種喜歡,這種犧牲掉自我感受而得到的好評,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單純的老好人,老好人的背后是有需求的,這個需求就是“你們要愛我”。 老好人,用壓抑來換取愛。他不敢說“不”,不敢為自己說話,不敢維持自己的權益,這些不敢的背后是擔心關系疏離,別人給自己差評。 而這樣做的話,如果得不到愛,所有的付出就只剩下委屈了,而當委屈積累多了,就會爆發。 我們的心理模式是在生命早期與父母互動中形成的。 不敢說“不”,說明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被允許真實地表達自己,需要戴著面具,做情感的偽裝者,不然就要擔心被忽視、怠慢和否定,于是,我們不得不犧牲自我的真實感受來取悅父母。 一個孩子,如果意識到想讓媽媽微笑而不是皺眉,想得到溫暖而不是冰冷,必須學會做媽媽喜歡的事,他就會努力取悅媽媽,讓自己變得可愛。 而當這個孩子取悅媽媽時,付出的代價就是,失去了對自己真實感情的認識、熱情、清晰感和意義感。 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很乖。 他們會做媽媽要求的事,哪怕這樣做得不到愉悅和滿足。由于真實的自我被壓抑下去了,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會伴隨著假性自體長大。 事實上,在取悅他人以及害怕沖突的背后,是對自我價值感的需求。 一個人,要是沒有辦法在內在為自己建立自我價值感,就會依賴外界,這就是自我價值感被外包了。 通常,得到愛的方式就是去順從他人,所以他們會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同時又特別在意他人的感受。 所以,我們害怕說“不”時,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害怕得不到愛。 04那么,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說“不”?我們可以試試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四個步驟:
如果一個人被鼓勵表達自己,在說“不”的時候不被指責,他就能夠勇敢地觸碰自己的真實情感,就可以重組和整合內心,并用全新的模式與世界鏈接,而這就是最好的療愈。 對于說“不”,林文采博士這樣寫到:
別人都好意思麻煩你了,你怎么就不好意思說“不”呢? 不,我不想,我不要。簡單干脆、神清氣爽。 拒絕別人的樣子并不難看,你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姿態才難看。 作者簡介:張惠姍,本文來源于開森心理(ID:kaisenxinli),陪你快樂做自己。責任編輯:Spencer 鄭錦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