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連載(65) 第七章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性特征 (二)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體現在社會歷史觀上,主要是圍繞人與社會的關系展開的。 這里選擇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大同社會、公平正義、選賢任能、隆禮重法、尊師重教、天下一統、協和萬邦9個關鍵詞加以闡述。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的前提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中的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頁),也就是依據一定物質條件從事實踐活動的人,這與孔子學說關注現實社會中人的生存、生活狀況和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顯著特征也是息息相通的。中國傳統哲學在探討人與社會關系時突出強調的這9個關鍵詞,在當今時代依然熠熠生輝,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增添新的光彩。 [以人為本] 就是以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體現,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span> 強調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體現了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只有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謀發展,才能真正解決好發展的目的、動力、目標和路線、方針、政策等根本性問題。 以人為本,體現了黨的根本宗旨。毛澤東提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只有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要求。 以人為本,正確回答了為什么發展、依靠誰發展、怎樣發展、以及發展成果怎樣分配等一系列問題。它的要點是:(1)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把發展的根本目的,把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體現到造福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3)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4)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 只有深刻理解以人為本這個核心,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只有緊緊抓住以人為本這個核心,才能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以人為本的文化淵源是中華文明中的“民本思想”。據有關專家考證,“以人為本”一詞最早出自《管子》一書:“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故上明則下敬,政平則人安,士教和則兵勝敵,使能則百事理,親仁則上不危,任賢則諸侯服。” 管仲提出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深刻而準確地表述了民本思想的觀點。管仲曾告誡齊桓公:若想成就一番霸業,“則必從其本事矣”。齊桓公追問道:“敢問何謂其本?”管仲回答:“齊國百姓,公之本也?!?/span>這就是“以人為本”一詞最初提出的本意:“人”是指百姓、民眾,是相對于“君”而言的;“本”是指根本,也就是國家政權鞏固的基石。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人本思想,“人”是相對于“神”而言的,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這是二者在內涵上的區別。 據《舊唐書》記載:唐貞觀三年(629年),中郎將常何的門客,后被唐太宗委以監察御史重任的奇人馬周,在給唐太宗的奏表中說:“臨天下者,以人為本。欲令百姓安樂,唯在刺史、縣令?!?/span>這些先賢都看到并強調了民眾的力量,“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句名言,成為歷代開明政治家的座右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 “以人為本”一詞,在民間文學作品中也時有所見。羅貫中的古典文學名著、明代弘治甲寅序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在第四十一回寫道:“忽哨馬報曰: 曹操大軍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趕來也。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余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 ” 孔子創立的“人學”,為中國的人文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為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發展確定了方向,也為以人為本的觀念提供了文化氛圍和土壤。《論語》記載:“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笨梢姟疤斓馈辈⒉皇强鬃雍蛯W生們討論的主題,他們反復探討的問題,是現實世界中人的日常生活,人的品德修養,人的尊嚴和價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從而使“人”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中心。 先秦時期民本主義思潮的高峰,是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社會政治思想。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建立了國家以后,如何處理民眾、國家、君王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關于仁者愛人的倫理原則和為政以德、博施于民的政治主張,提出以“民貴君輕”為核心內容的“仁政”學說。其主要內容:一是把以親親為主的仁愛之心推廣到全社會,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二是要讓百姓有固定的收入,能夠養育父母妻兒,也就是“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孟子·滕文公上》)。三是重視教化,開辦學校,啟蒙少年兒童心智。孟子認為,“仁政無敵”,其根本原因是可以贏得人心,社會興衰治亂的關鍵在于君王能不能施“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泵献訌娬{,君王實行“仁政”必須以民為本??鬃又v“仁”,重視的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狀況。孟子則更進一步,關注的是人的生存權利。他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苛政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要求統治者克制私欲,慎刑罰,薄賦斂,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孟子還提出了一個被后來的革命者作為思想旗幟的鮮明主張:對于失掉民心的天子和諸侯可以“征誅”、“變置”。周武王滅紂,有人認為是以臣弒君。而在孟子看來,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就是“獨夫”。紂王不合乎“為君之道”,是個“獨夫”,周武王討伐“獨夫”紂王,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關注的不是君王的威嚴,而是民眾的意志;不是統治者的權益,而是民眾的命運。它在政治上突出了統治者實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義上肯定了民眾反抗、推翻暴君的正義性,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它在一定程度上對統治者起了制約作用。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其精華是利民、裕民、養民、惠民,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重民傾向,其糟粕是維護君王統治地位的“馭民”、“治民”之術。近代西方的人本主義,其精華是科學、民主、自由、人權等基本理念,其糟粕是以實現自我價值、主張個人利益至上為基本追求的極端個人主義。 我們黨提出的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精華的繼承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重點是: ---必須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在當代中國,以人為本的“人”,是指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群眾在內的中國最廣大人民。以人為本的“本”,是指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根本,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我們既要堅持全體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又要充分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具體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走共同富裕道路。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切實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項權益,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需求。要關心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們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除了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每一個黨員、尤其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把人民利益擺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要切實糾正一些干部對群眾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利益麻木不仁,置群眾生命安全于不顧的問題;切實糾正一些干部只看重自己的“政績”,忽視百姓疾苦,不顧客觀實際,盲目蠻干,“一陣風”、“瞎折騰”的問題;切實糾正一些干部個人主義嚴重,把黨的奮斗目標和人民利益拋在腦后,一心想著“升官”“發財”的問題。要切實增強宗旨意識,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利益觀,求真務實,埋頭苦干,做到在任何情況下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在獻身黨和人民事業的過程中,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中都體現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合法權益,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質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謀發展、促發展,使各項決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必然要求,要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統籌兼顧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促進創造財富和公平分配的協調。 ---必須堅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經濟社會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和條件,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我們崇高的社會理想,又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只有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和社會文明的持續進步,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實現。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首先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要充分認識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力戒奢侈浮華之風,老老實實艱苦創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