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劉宋王朝的建立者,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曠代英雄劉裕,本是漢朝遠支宗室,其先祖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 當他北伐關中,收復長安后,當地大族,三秦父老紛紛進言:關中自古帝王鄉,何不移鎮當地,以為帝王基業。「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數千間,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 劉裕亦頗有經略關中,西征秦、涼,占據關隴地區之意。然而,此刻,他麾下諸將征戰日久,皆有東歸之意, 劉裕北伐時,其實早已經穩固控制了東晉政權,心腹黨羽遍布朝野內外,揚州、荊州、江州、益州等南方重鎮盡在指掌。坐鎮都城建康的劉穆之的去世,并不足以當真讓朝野動蕩。 所以劉裕離開長安后,接受宋王封爵,以淮南北十郡為封國,先坐鎮淮北彭城,后來移鎮淮南壽春,以進可攻、退可守的兩淮之地為駐地,同時策應南北,足見他無需返回建康,也自信能穩固控制江南局勢,而北伐之雄心從未熄滅。 劉裕東歸后,將剛打下的關中地區,交給了自己的次子劉義真坐鎮,封其為“安西將軍、行都督雍、涼、秦三州及河東、平陽、河北三郡諸軍事、領護西戎校尉、雍州刺史”,正是為了安關中當地士民之心,自己絕不會再棄他們于胡塵的一種政治表態。 當然,此時年僅十二歲的孺子劉義真,僅僅是名義上成為關中地區軍政的最高負責人。劉裕特意安排了王修、王鎮惡這一文一武兩大英才去輔佐他。他們都是南渡投奔東晉的關中本地人士,以此安撫當地人心。 王修,京兆灞城人,此刻是劉裕太尉府的諮議參軍,被劉裕委以重任,擔任雍州長史一職,即行政負責人。臨行前,劉裕和王修行互相托付兒子之古禮,「自執義真手以授王修,令修執其子孝孫手以授高祖」,以示君臣一心。 雍州長史:王修 王鎮惡,京兆長安人,是以長安為都城,一度統一北方的前秦帝國締造者王猛的孫子,劉裕初次見他就稱贊“將門有將”,在劉裕攻滅政敵劉毅、司馬休之的戰爭中,接連立下大功,此次攻滅后秦,王鎮惡以艨艟戰艦,逆流溯渭水有進無退,直取長安,更立下滅國首功。 安西將軍司馬:王鎮惡 劉裕東歸后,以王鎮惡為征虜將軍,安西將軍司馬,并領馮翊太守,即關中留守軍團的軍事負責人。另外幾名將領,始平太守沈田子、河東太守毛德祖為中兵參軍。傅弘之為雍州治中從事。也就是說,名義主帥劉義真,王修主政,王鎮惡主軍,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為輔佐。 然而,此時的時代大背景,是從東漢末年起,除掉中間西晉的短暫30年統一,神州大地已經經過數百年的長期分裂,當時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間,已經產生了嚴重的隔閡,彼此嚴重缺乏信任度。 劉裕自己,連同其部將大多數都是南方人,卻要他們聽從王修和王鎮惡這兩個北方人的調派,這些人自然潛藏深刻不滿。 而王鎮惡本身,可能是基于自身品質和境遇,“窮怕了”,(畢竟王猛一生清貧,他的兒子就曾因為故相之子,貧困落魄,竟在前秦政權還如日中天時,就曾參與謀反,令苻堅也大為沮喪),也可能是作為外人,有意“自污”,行軍打仗時,一直以貪婪好財貨著稱。 攻下長安后,王鎮惡搶得后秦皇帝姚泓的步輦,就曾被南人將領密告欲謀反。事實真相,是他把上面裝飾的金銀玩物全部剔除,步輦本身扔棄不管,令劉裕哭笑不得。 劉裕臨行之前,沈田子及傅弘之等人就不斷向劉裕進言,認為王鎮惡絕不可信,一旦劉裕離開,王鎮惡肯定要占據長安,自立為王。 沈田子: 劉裕對沈田子等人說「今留卿文武將士精兵萬人。彼若欲為不善,正足自滅耳,勿復多言」(給你們南方將領留下了上萬精兵,如果王鎮惡真要造反,是自取滅亡,所以,你們不要再多言此事了)。 劉裕當然希望守住關中,已經盡己所能,去努力彌合南人北人之間的矛盾,然而,占軍隊多數的南方將領們,還是覺得覺得王鎮惡絕不可信。 因為以當時情勢,東晉自淝水之戰后的數十年里,連番大規模的內戰,令益州、荊州、揚州這些主要經濟區,全都十分殘破了。當劉裕北伐關中時,相鄰益州和荊州居然只能出動數千策應兵馬。 所以,假使王鎮惡當真起了異心,能迅速將幾萬后秦降兵掌控在手,然后剿滅關中的上萬晉軍,盡殺留守南人晉將,而后自立為王。那么劉裕還真一時拿他無可奈何,除非是再籌措糧草,動員主力大軍,重新打一次潼關…… 畢竟此前短短幾十年前,一度臣從東晉的氐人苻氏,羌人姚氏,就都曾如此這般,先蹈光養晦,再據地自反,最終先后建立了以關中為中心的前秦、后秦政權。誰又能保證王鎮惡這樣一個在關中有民心有祖蔭,本人才干過人卻又人品作風不佳的外來人,竟對會劉裕當真有誓死相從的忠誠度? 另一方面,對南方的晉人有忌憚情緒的關中當地民眾,其實也隱隱期待著王鎮惡當真有此野心,自立為王。這種根深蒂固的南北對立、敵視情緒,早已一觸即發。 此刻對關中虎視眈眈的,就是正北方匈奴人赫連勃勃的胡夏政權。赫連勃勃早年被北魏拓跋氏打得國破家亡,全靠了后秦姚興養虎為患,才得以占據朔方河套之地,營建統萬堅城。其馬匪軍團慣用游擊戰術,來去如風,一直令后秦束手無策。 胡夏皇帝:赫連勃勃 他所忌憚的唯有劉裕,等劉裕一走,便針對關中晉軍的南北矛盾,在其謀主王買德的策劃下,大造「王鎮惡欲盡殺諸南人,以數千人送義真南還,因據關中反叛」的流言。 王買德: 當赫連勃勃的馬匪軍團趁機來攻,王鎮惡率諸將北上迎敵,將胡夏軍擊退后,沈田子及傅弘之等人,竟私下密議,先假稱劉裕密令,殺死王鎮惡,打敗赫連勃勃,安定關中,之后再南下請罪。此后,沈田子邀請王鎮惡到傅弘之營中計事,讓自己的心腹力士沈敬仁將其殺死。之后,沈田子帶著幾十名親信,回長安向劉義真請罪。 王鎮惡既死,同為北人的王修在大驚之下,又因兔死狐悲心理,將沈田子收捕,并斬殺于長安稿倉門外。然而,此舉非但沒有平息事端,反而令矛盾進一步激化。 劉義真身邊的親信左右,本就因為王修嚴格執法,約束他們的行為,裁撤他們的待遇,而對王修懷著深切怨氣,此刻更紛紛進言:「王鎮惡欲謀反,才被沈田子殺死。王修殺沈田子,證明他也想謀反!」王修一屆文士參佐,已經因為王鎮惡之死,丟失了軍中最大支持者,頂頭上司又是年少懵懂的劉義真,就這樣也被冤殺。 王鎮惡和王修這對軍政首腦,相繼以謀反罪名被殺,不止是關中軍團亂作一團,更令晉軍喪盡關中民心,所謂“人情離駭,無相統一”,丟失這片土地也就是必然了。 關中諸將內訌,一直盤踞朔方,對關中虎視眈眈的胡夏皇帝赫連勃勃,趁機大舉南侵。 劉裕得訊,一邊急令劉義真速回,改以朱齡石為“持節督關中諸軍事、右將軍、雍州刺史”,鎮守長安。朱齡石是此前平定巴蜀地區的主帥,在劉道規去世后,已經是劉裕部將中最能獨當一面的人才。 右將軍:朱齡石 傅弘之更率步騎五千,于池陽之戰大破胡夏太子赫連璝的三萬大軍。然而當赫連勃勃舉傾國之力,20萬胡騎大軍大舉南下,寡不敵眾的晉軍終于在青泥大戰慘敗。 此刻,赫連勃勃的胡夏軍南斷青泥,東扼潼關,以關門打狗之勢,誓要將晉軍全殲于關中。 朱齡石焚燒長安宮殿,舉兵東歸,豈料劉義真和隨行將士大掠財寶美女,車載南還,行程遲緩,為胡夏軍追及于潼關附近。 胡夏軍切斷晉軍水源,令其口渴難戰,攻破晉軍主營曹公壘,朱齡石、傅弘之、王敬先等將,以及后一波奉命接應他們的蒯恩、朱超石等將領,都被赫連勃勃俘虜并殺害,只有劉義真這個廢物孺子僥幸逃脫了。 長安一敗,真正的劉裕嫡系軍隊損失并不算多,一萬南軍加上后續接應兵馬,也就兩萬人左右,剩下數萬人都是原后秦降兵。然而軍事將領方面的損失,可謂傷筋動骨:王鎮惡輕舟襲江陵,渭水取長安;朱齡石督師平巴蜀;朱超石卻月陣破北魏;傅弘之以寡擊眾破赫連;蒯恩百戰陷陣,勇猛無當…… 這些之前跟隨劉裕金戈鐵馬,滅國無數,頗令殊功的優秀人才,相繼枉死于內訌、或敵寇之手,何其慘烈,幾乎相當于曹操的張遼、張郃、徐晃、樂進、于禁等“五子良將”一戰盡沒了。 因此,當朱超石、朱齡石兄弟率偏師增援,卻相繼兵敗身死后,劉裕縱然再不甘心,也只能在彭城城頭迎風唏噓,灑下英雄淚。驅逐五胡、一統天下的雄心,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傳奇,劃上了一個遺憾的休止符。 一直以來,很多人以為,因為坐鎮江南的重要謀主劉穆之去世,劉裕為了穩固掌控朝堂,篡奪東晉皇位,才放棄了北伐良機,導致關中慘敗,使自己一生事業功敗垂成,其實是對歷史的片面解讀。 這場關中諸將內訌,相互攻殺,被敵人趁虛奪占長安,劉裕集團損精兵折良將的歷史悲劇,并非劉裕的一念之差、或安排不妥導致,歸根結底,還在于神州大地長期分裂,南北雙方根深蒂固的地域矛盾,造成的人心不齊。——人力有盡,徒喚奈何! 本文部分觀點,參照了筆者好友【長樂夜未央】的相關著述,此致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