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30 據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這個數據意味著,全國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存在睡眠障礙。 這個令人震驚的比值之下,“睡眠障礙”開始被我們所重視。或許有人會問:什么是睡眠障礙?
在這里,我主要從兩種常見的睡眠障礙人群中加以分析,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一、關于主動睡眠障礙者的剖析
為何會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睡眠障礙現象出現呢? 我想歸根究底還是缺乏對熬夜的清晰認知。很多人知道熬夜不好,但不知道哪方面不好,也不知道這份不好會對自己造成怎樣的影響,在缺乏對熬夜清楚認知的前提下,他們覺得自己還是能夠為了“熬夜加班”、“熬夜玩手機”等各種事由而承擔熬夜風險的。 科學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記憶力下降,伴隨神經元細胞營養不良,萎縮乃至凋亡;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直接相關。如果有人告訴正在主動熬夜的對象:你繼續熬夜會導致猝死的話,我想我們會不假思索的強迫自己趕緊入睡。 不是沒有意識而是意識不夠,所以想要改善“主動睡眠障礙者”的睡眠障礙,首先要讓他們對睡眠障礙有明確清晰的認知。 “知--信--行”的行為改變模型也啟示著我們,在讓“主動睡眠障礙者”知道睡眠障礙的危害后,還要讓他相信這種危害是真實存在的,不能夠被僥幸避免。 一些熬夜猝死,深夜加班突發腦梗等等的病例,都可以是讓我們相信的血例。 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少熬夜,所以我們需要為自己的目的做出相應的行為改善。例如讓自己再規定的時間點不攜帶電子產品上床,醞釀睡眠,養成規律的生物鐘,進而來改善睡眠障礙,利于自我身心發展。 二、關于被動睡眠障礙者的剖析在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很多人會深感來自生活的壓力日益加大,承受不住。因此,當夜深人靜我們開始醞釀睡眠時,我們會不由自主的陷入思考,思量如何化解壓力,如何抵擋生活重擔等等,思慮過多導致想睡卻睡不著,這類人稱之為“被動睡眠障礙”。 對于這類人而言,想要改善睡眠障礙,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根源,釋放自我的壓力。 在《情緒自救》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睡眠是情緒的一面鏡子”。想要擺脫睡眠障礙,首先你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當感到壓力時,我們要學會“放輕松”,學會調節自我情緒,讓自己解壓,讓自己的情緒控制在自己能掌握的范疇之內。 最近在手術室,看到麻醉師在給病人麻醉的時候,經常也會跟病人說:“放輕松”,試圖讓他們以一種較好的狀態,進入深度睡眠狀態。 但是“放輕松”這三個字,說得輕巧,做起來卻一點都不簡單。
強迫自己,不斷告誡自己要“放輕松”其實并不能讓自己放松下來,最佳的放松方式嘗試從其他行為中讓自己得到放松。
有入睡困難,想睡但卻因為睡不著,過于緊張的人不妨試試,每天多做幾組深呼吸訓練,加以調節。有時候,通過行為和身體的內心深處建立一定的聯結能夠幫助自己擁有更強大的內心去抵御生活的壓力;能夠幫助自己擁有一個較舒適的睡眠,有足夠的精力去迎接挑戰。 當然,有睡眠障礙的人也可以嘗試合理適當運動,來改善自己的睡眠情況。 無論你是哪一類睡眠障礙者,都希望你能夠被治愈,擁有夜夜好覺~ 晚安~ 原創:花開四錦責任編輯:一只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