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面容,是與生俱來的; 30歲的面容,是生活塑造的; 40歲后的面容,應是每個人自己得負責的…… 1 嚴復(1853-1921)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 1905年,嚴復赴倫敦。時逢孫中山在英,兩人會晤探討中國前途,嚴復以中國民智未開,“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庶幾逐漸更新乎!”孫中山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執行家也?!?/span> 2 辜鴻銘(1857-1928)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九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 辜鴻銘以其出色的智慧和外交才華,協助張之洞創辦名聞全球的漢陽鐵廠和兵工廠等洋務,為湖北新政立下汗馬功勞。張之洞嘗與左右說:“辜先生經綸滿腹,是真正的杰出之才?!?/span> 3 康有為(1858-1927) 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人稱“最后一個王者師”。 光緒五年(1879),康有為二十二歲,入西樵山讀書,那也是他最有心得的時候。 康氏有別于晚清諸多博學之士的,是其“圣人氣象”。此“圣人氣象”之養成,與西樵山水頗有關聯。正是西樵讀書,使得其由獨好陸王而醉心道釋,冥心孤往,探本溯源,深有所悟。此獨學西樵之“專意養心”,養成一代宗師。 4 蔡元培(1868-1940)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確立我國近代教育體制。1916年冬,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主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傅斯年說:“蔡元培先生實在代表兩種中國文化:一曰,中國傳統圣賢之修養;一曰,西歐自由博愛之理想。此兩種文化,具其一難,兼備尤不可覯(讀作”夠”)。先生歿后,此兩種文化,在中國之氣象已亡矣!” 5 章太炎(1869-1936)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學者 章太炎學問博大精深,對文字、音韻、訓話、經學、諸子、史學、哲學、佛學、醫學等均有深邃的研究。 他一生講學不綴,從早年東京到晚年蘇州,學子眾多。如黃侃、汪東、馬裕藻、沈兼士等,可以說是入門弟子。 學術大師,他的著作常常可以影響一代人乃至幾代人;他的言傳身教,常常也可以影響一代人乃至一代一代傳下去。章太炎,就是這樣的大師。 6 梁啟超(1873-1929)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 梁啟超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中最完滿的典型代表,在立法修憲、開通民智、改造國民性等方面,有許多真知灼見。 他的《少年中國說》,啟迪了好幾代人。 梁漱溟在《紀念梁任公先生》中說—— 蔡元培先生好比宋高祖,他不必要自己東征西討,卻能收合一批英雄,共圖大事;梁任公無論治學和行文,正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自己沖鋒陷陣,所向無情。 7 張伯苓(1876-1951) 教育家 羅隆基早年就讀于清華學校。一位美國女教師,請學生們吃茶,突然正顏厲色—— 孩子們,你們將來都得學南開學校的張伯苓。假使中國多有幾個張伯苓,中國一定會強的。 8 王國維(1877-1927) 中國文化托命之人 梁啟超評價王國維—— 學者徒歆其成績之優異,而不知其所以能致此者,固別有大本大原在。先生之學,從弘大處立腳,而從精微處著力;具有科學的天才,而以極嚴正之學者的道德貫注而運用之。 9 陳獨秀(1879-1942)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人之一 胡適在《四十自述》中—— 當年如果不是陳獨秀如此不容討論余地,文學改革、白話文就不會有如今效果。 陳獨秀老家有獨秀山,今人多以獨秀山是因陳獨秀而得名。其實不然。相反,是陳獨秀以獨秀山而名。 縱觀陳獨秀一生,起起落落,也可謂”獨而秀,秀而獨“。 10 陳垣(1880-1971) 在宗教史、元史、考據學、??睂W等方面,著作等身 嚴耕望曾把陳垣與呂思勉、陳寅恪、錢穆并列為他所親仰風采的前輩史學四大家,”風格各異,而造詣均深“。 11 李叔同(1880-1942) 藝術家,一代高僧 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文化藝術之先河。 在他圓寂前幾日,寫下最后的偈句——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12 魯迅(1881-1936) 文學家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請魯迅為北大設計校徽。校徽由三個人形組成”北大“兩個篆字。背向側坐在上的是兩名學生,坐在下面的是一位老師。老師十分吃力,肩扛著學生。劉半農詼諧地稱它是”哭臉?;铡啊t斞冈O計的校徽,一直延續到1949年。 13 馬寅初(1882-1982) 經濟學家,教育家 馬寅初先后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名譽校長,因寫《新人口論》而受批判。全國圍攻之時,馬寅初的牛脾氣又起來了,說:”我對我的理論有相當把握,不能不堅持,學術的尊嚴不能不維護!……我雖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敵眾,自單身匹馬,出來應戰,直止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壓服不能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覀€人被批判是小事,沒什么,不過我想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幾十年以后,事實會說明我是對的。“ 14 馬一?。?/span>1883-1967) 于古代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于書法,合章草、漢隸于一體,自成一家。 豐子愷曾憶及,其師李叔同對他說—— 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個人,生出來就讀書,而且每天讀兩本,而且讀了就會背誦,讀到馬先生的年紀,所讀的書也不及馬先生之多。 15 熊十力(1885-1968) 著有《新唯識論》、《明心篇》等書,”熊學“遍及海內外。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3日,黃岡光復,熊十力參與其事,光復后出任秘書,不久即赴武昌任湖北都督府參謀。 辛亥年臘月,為慶賀光復,黃岡四杰——吳昆、劉子通、李四光和熊十力聚會于武昌雄楚樓。抒發心志,順次揮毫。 熊十力書”天上地下,唯有獨尊“。 這句話出自佛經。佛祖出生時左手指天,右手指地。熊十力幼年時就說過,”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 16 周作人(1885-1967) 文學家 周作人讀書萬卷,他說:”我最為佩服的中國思想家有三人:一是王充,二是明李贄(讀作”志”),三是清俞正燮?!?/span> 17 黃侃(1886-1935) 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多有創見,自成一家。 民國建立,黃侃在上海主辦《民生日報》。 “九.一八”事變發生,他拍案作《勉國人歌》:“四百兆人寧斗而死兮,不忍見華夏之為墟。” 18 蔣夢麟(1886-1964) 先后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歷屆校長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 蔣夢麟說自己平生做事全憑“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處世,以鬼子辦事。鬼子者,洋鬼子也,以科學務實的態度做事。 19 沈兼士(1887-1947) 語言文字學家,文獻檔案學家 沈兼士于1947年8月22日因腦溢血病逝于北平。追悼會上,金息侯先生親筆撰寫的挽聯—— 三月紀談心,君真兼士,我豈別士; 八年從抗戰,地下輔仁,天上成仁。 如實概括了沈兼士坦白厚道、濟世愛國的一生。 20 張君勱(1887-1969) 哲學家 1946年,經中國各黨派政治協商,制定國民大會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這部憲法歷經50年,至今仍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史上最為成功的一部憲法。這部憲法的起草人,就是曾經留學德國的張君勱。 21 胡小石(1888-1962) 長期從事古文字聲韻訓詁、經、史籍、諸子、佛典道藏、金石書畫之研究與教學,造詣精深。 一次,胡小石對學生講讀柳宗元的一首七絕詩《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講著講著,便捧起書吟誦起來,念了一遍又一遍,總有五六遍之后,把書一摔,說,“你們走吧!我把什么都告訴你們了!” 胡小石是在用自己的心去感觸唐代人的心,而心與心的相通,是一種精神上的交流,決不是《通典》多少卷,《資治通鑒》多少卷這樣冷冰冰的材料所可能記錄的感受,能讓人學到以前學不到的東西。 此謂以心觀心是也。 22 劉文典(1889-1958) 研究諸著作,1923年出版專著《淮南鴻烈集解》,受到學術界極大重視。 西南聯大時,劉文典教學生寫文章,僅授以“觀世音菩薩”五字。學生不明所指,劉解釋—— 觀,乃是多多觀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講音韻;菩薩,就是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 學生聞言,無不應聲叫好。 23 梅貽琦(1889—1962) 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在他的主持下,清華大學發展為一流大學。 1931年,梅貽琦在清華就職演說—— 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蔽椰F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span> 24 陳寅?。?/span>1890-1969) 中國文化托命之人 陳寅恪為王國維所寫之碑文——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25 晏陽初(1890-1990) 平民教育之父 晏陽初在接受賽珍珠訪談時,曾對全世界說—— 我向全世界提出這一個問題,請求解答。為什么不能團結所有國家、所有地區的人民以共同打擊我們的敵人——愚昧、貧困、疾病和腐敗政府呢? 27 趙元任(1892-1978) 漢語言學之父 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巡回講演,趙元任當翻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當地的方言來翻譯。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學長沙話,等到了長沙,已經能用當地話翻譯了。講演結束后,竟有人跑來和他攀老鄉。 趙元任告訴女兒,自己研究語言學是為了“好玩兒”。淡淡一句“好玩兒”,背后藏著頗多深意。 28 顧頡剛(1893-1980) “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辨偽之學,孔門子貢已有之,王充論衡,柳宗元繼之。至宋而漸盛,到明清已演成辨偽之學。 胡適發起“整理國故”運動,顧頡剛首先響應,遂宏大業。有《古史辨》之作,成“古史辨”派。 29 梁漱溟(1893-1988) 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抗戰時期,香港淪陷,地下黨用小木船將梁漱溟救出。他坐在小木船里,在海上漂泊,很危險。梁當時說:“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改轍。我不會死,因為中華民族要復興,要我的三部書?,F在書還沒寫成,所以我決不會死。” 這就是孔子說的“天生德于予”。 30 湯用彤(1893-1964) 佛教史專家,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一生的治學宗旨 任繼愈先生曾說:“湯先生幾乎講授過舊大學哲學系的大多數課程。1934年,我考上北大,湯先生為一年級講授《哲學概論》,這門課講得生動深入。如果能把這類聽課筆記整理出來,很有出版價值。據我所知,湯先生教學的講義,學生聽課的筆記,如果把其中一部分搜集起來,數量相當可觀。” 31 熊慶來(1893-1969) 數學家 楊振寧曾這樣評價過熊慶來—— 熊慶來先生親手創建了近代中國四所大學(國立東南大學、清華大學、西北大學、云南大學)的數學系,對中國近現代科學發展做出這樣的功績是十分罕見的。 32 錢穆(1894-1990) 學識淵深,治學范圍廣及史學及史學史、哲學及思想史、文化學及文化史、政治學與制度史等,為傳統國學中的“通儒之學”,有人稱他為“最后一位國學大師”。 進入燕京、北大任教,乃錢穆人生轉折,這得益于顧頡剛的推薦。顧、錢學術觀點本有抵觸,但顧認為錢氏學植篤實不可多得,遂發表其《劉向歆父子年譜》于《燕京學報》,由此錢名噪學界。顧頡則之于錢穆,可謂知遇之人。 33 蒙文通(1894-1968) 在中國古代史領域,造詣很深。 蒙文通指導研究生,上來先是兩句話。第一句引陸象山言:“我這里縱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正正地做個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條:“一個心術不正的人,做學問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span> 34 吳宓(1894-1981) 曾在清華主持創辦國學研究院 吳宓一生知己是陳寅恪。吳、陳兩人相識于1919年的哈佛。兩人一見如故,相偕散步于查理士河畔。吳宓對陳的博學多識極為傾倒,曾寫信給國內友人說:“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span> 35 金岳霖(1895-1984) 邏輯學家 殷海光是金岳霖的學生。他說—— 我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讀書時,在一個靜寂的黃昏,同我的老師金岳霖先生一起散步。那時種種宣傳正鬧得很響。我就問金先生,哪一派是真理。他并沒有特定的答復這個問題。 沉思了一會兒,他說,凡屬所謂時代精神,掀起一個時代的人興奮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持久。 我又接著問他,什么才是比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他說,經過自己長久努力思考出來的東西,比如說,休謨、康德、羅素等人的思想。 36 馮友蘭(1895-1990) 哲學家 馮友蘭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所寫碑文,可與清華陳寅恪為王國維所寫之碑文媲美——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軟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斯雖先民之恒言,實為民主之真諦。聯合大學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37 林語堂(1895-1976) 文學家 1933年12月18日,林語堂在上海某大學演講《關于讀書之意見》。他說—— 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么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么都懂,畢業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38 傅斯年(1896—1950)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籌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年底史語所成立,任專職研究員兼所長。 1928年,傅斯年負責創辦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在他的主持下,史語所對安陽殷墟進行了發掘。此后,他擔任史語所所長22年,直至離開這個世界。從1928—1937年,傅領導史語所排除阻力,對以安陽為中心的殷墟作了15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找到大批甲骨文殷商文物,震驚了世界。 39 朱光潛(1897-1986) 美學家 朱光潛年幼的時候,父親教給他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朱光潛很喜歡朱熹的這首詩,把它當成做人、做學問的座右銘。 40 顧隨(1897-1960) 一位隱藏的大師,由其學生葉嘉瑩整理的《駝庵詩話》,為我國詩話珍寶。 顧隨對葉嘉瑩最大的影響,是葉在四十年代的聽課筆記,即后來她整理出來的《駝庵詩話》。 她說—— 我之所以在半生流離輾轉的生活中,一直把我當年聽先生講課時的筆記始終隨身攜帶,惟恐或失的緣故,就因為我深知先生所傳述的精華妙義,是我在其他書本上所絕然無法獲得的一種無價之寶。古人有言“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靈的啟迪與人格的提升。 41 朱自清(1898-1948) 文學家 朱自清的研究生王瑤先生曾寫《我的欣慰與期待》一文,說清華中文系不僅僅是大學里的一個系,更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學派;清華中文系的成就是與朱自清先生的心血分不開的。朱先生當了16年之久的系主任,在日記中曾提到,要把中文系的學風培養成兼有京派、海派之長,朱自清曾和馮友蘭先生討論,在信古、疑古、釋古三派中,清華走的是釋古這條路。 42 葉企孫(1898-1977) 物理學家 原本學鐵道工程的錢學森,在葉企孫的安排下,到美國跟隨國際航空領域最權威的專家馮.卡門教授學習。物理系畢業生趙九章,是葉企孫安排去德國學氣象。葉師,不知為多少人拓開了成功之路。 43 張大千(1899-1983) 畫家 張大千教授弟子,有自己的辦法。他不讓弟子坐著聽他講課,而是讓學生侍立案頭,看他作畫。他邊畫邊教,從藝術修養、深入生活、用筆、臨摹、創作到研色下膠等等,無所不教,而且對于畫室中懸掛和收藏的古畫,均指導學生學習觀摹,并分析講解。 44 聞一多(1899-1946) 詩人 1945年西南聯大等舉辦“五四”紀念會,開了不久,大雨如注,秩序將亂。聞一多在臺上講話:“今天是雨洗兵,武王伐紂那天,陳師牧野的時候,也是同今天一樣下著大雨?!睂W生們被他演說說服,頓時秩序井然。 45 俞平伯(1900-1990) 昆曲研究家 季羨林回憶—— 俞先生在清華講詩詞,很有吸引力。在課堂上他選出一些詩詞,自己搖頭晃腦而朗誦之。有時候他閉上了眼睛,仿佛完全沉浸在詩詞的境界之中,遺世而獨立。 只見了驀地睜大了眼睛,連聲說:“好!好!就是好!”學生正眼巴巴地等他解釋好在何處,他卻已朗誦起第二首詩詞來。 昔者晉人見好山水,便連聲說:“奈何!奈何!”仔細想來,這是最好的贊美方式。因為,一落言語,便失本意,反不如說“奈何”。 46 梁思成(1901-1972) 建筑史專家 1932年,梁思成夫婦結識了美國朋友費正清夫婦。后來,費正清說:“中國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梁氏夫婦在我們旅居中國的經歷中起著重要作用?!?/span> 47 雷海宗(1902-1962) 史學大師 汪曾祺在《跑警報》一文中,開門見山—— 西南聯大有一位歷史系的教授,——聽說是雷海宗先生,他開的一門課因為講授多年,已經背得很熟,上課前無需準備;下課了,講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記得。每回上課,都要先問學生:“我上次講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絕地接著講下去?!?/span> 雷海宗先生,正如他的名字,聲音如雷,學問如海,一代宗師。 48 沈從文(1902-1988) 作家 沈從文曾告訴他的學生—— 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 49 梁實秋(1902-1987) 散文家,翻譯家 梁實秋的一句“你走的時候,我不去送你;但是,你來的時候,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都去接你。”讓人長久的感慨。 50 蔣天樞(1903-1988) 文史學家 陳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將編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權授與蔣天樞,這被后輩學人視為他一生學問事業的“性命之托”。受托之人蔣天樞,作為陳寅恪早年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學生,1949年后,十余年間兩人只見過兩次面。這十余年間,陳寅恪經歷了太多昔日親密無間的師友親朋,一夜之間反目為仇的事情,但他依賴晚年只有兩面之緣的蔣天樞。 51 梁宗岱(1903-1983) 中國現代詩人 梁宗岱不但精于寫作、翻譯與講課,更酷愛音樂、養花、冷水浴、登山、飲酒,晚境尤喜像李時珍那樣到野外采藥,并能辨識出中草藥不同的特點和藥性。他熟悉多種野果和樹木,曾說:“要是落到魯濱遜的境地,我也能活下來成為魯濱遜的?!?/span> 52 陳序經(1903-1967) 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家,20世紀中國教育史、文化史的標志性人物之一。 從1948年8月1日出任嶺南大學校長,到1952年夏嶺南大學被取消,不到三年時間里,陳序經讓嶺南大學成為國內最完善的大學之一,該校一些院系(如醫學院)達到國內一流甚至最佳水平,擁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學者、教授和專家,而廣州也成為當時中國的學術重鎮之一。 陳序經的學生、法學家端木正在回憶錄中提到:“陳校長令人崇敬的原因很多。他自己勤奮治學,清廉自守,品德高尚……但他在教育界和學術界最被懷念的應是他善于團結高級知識分子……他自己是研究社會科學的,但他的好朋友遍及各個學科,理工農醫,各方面的學者都把陳序經視為知己?!?/span> 53 葉公超(1904-1981) 曾任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外交家 葉公超桃李滿天下,從北京大學、暨南大學到清華大學,直到西南聯大。作為一名出色的外文系教授,他在十四年的教授生涯中培養了濟濟英才,廢名、梁遇春、錢鍾書、卞之琳、楊聯升、季羨林、常風、辛笛、趙蘿蕤、李賦寧、楊振寧、穆旦、許淵沖……都是他的學生。一位學生說:“他已長眠地下,他的桃李芬芳遍滿五洲,每一個弟子都是他的活紀念碑。” 54 張蔭麟(1905-1942) 對中西文學、史學、哲學均有造詣,尤深于史。 錢穆評價張蔭麟:“天才英發,年力方富,又博通中西文哲諸科,學既博恰,而復關懷時事,不甘僅僅為記注考訂而已?!?/span> 吳宓稱他為“梁任公第二”。 55 馮至(1905-1993) 詩人 馮至在自然、人生、生命幾個方面的思考都是很有意義的。他主要提出了幾個問題: 一、忍受寂寞,忍耐,默默擔當一個大宇宙。像自然一樣默默; 二、平凡中的偉大,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像自然界的貴白草一樣“不辜負一個名稱”,像往山中鑿路的老人、化緣在孤島上建造燈塔的人一樣做有益的事業,體現平凡中的偉大; 三、以自然為楷模,維持向上的心情。 56 束星北(1907-1983) 物理學家 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束星北是中國物理學界公認的奇才,他啟蒙了吳健雄、李政道等學生。 他的學生徐良英說—— 束星北講課既不用講義,不指定參考書,黑板上也沒有可供學生抄錄的提綱。他是用質樸生動的語言、從大家所熟知的現象,來闡明物理理論和思想。 束星北講課的最大特點是—— 以啟發、引人深思的方式,著重、深入的講透基本物理理念和原理,使學生能融會貫通地理解整個理論框架。 57 鄧廣銘(1907-1998) 公認的宋史泰斗 傅斯年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要把鄧廣銘研究宋史的專業思想鞏固下來。當時正值《宋會要輯稿》刊行,價格不菲。鄧廣銘不想買,傅斯年逼迫他買。 鄧廣銘晚年回憶,不無感慨地說,他最后選擇宋史研究作為終身的學術事業,可以說是傅斯年給逼出來的。 58 唐君毅(1909-1978)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君毅一生最佩服二人:一為梁漱溟先生,一為歐陽競無先生。對熊十力先生,亦十分佩服。但唐君毅之思想,在與熊先生接觸前,即已確定,在熊先生處,僅得到印證而已。梁與歐陽二先生,對他的啟發很多。梁先生對學問真誠,歐陽先生則情感真切,皆能使人直接感動。 59 牟宗三(1909-1995)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第二代新儒家中,唐君毅先生被尊為仁者,徐復觀先生為勇者,牟宗三先生為智者,皆為文化之巨人。 60 蕭乾(1910-1999) 翻譯家 蕭乾自稱“不帶地圖的旅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最早在西歐采訪的戰地記者。 他最喜歡伏爾泰的一句話—— 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捍衛你發表意見的權力。 61 林庚(1910-2006) 古代文學學乾 林庚的學生袁行霈至今記得先生的一句話—— 人走路要昂著頭,我一生都是昂著頭的。 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曾告訴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要去接觸林庚,拜訪林庚,因為這位老人有著故去的知識分子們身上最深厚、最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富。 62 曹禺(1910-1996) 劇作家 “身著長衫的曹禺講課很投入,聲情并茂,特別是講《哈姆雷特》時,幾乎是邊講邊演,很有感染力?!安茉饺A曾就讀于北碚復旦大學,對曹禺講授英國戲劇文學的情景記憶猶新。 63 錢鍾書(1910-1998) 文史專家 吳宓很器重錢鍾書,曾將錢和陳寅恪相提并論。當時,吳宓與幾個學生一起談心,忽然感慨道:”自古人才難得,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的人就更難得了?,F在在文史方面能稱得上杰出人物的,老一輩的陳寅恪應該是的,年輕一輩中錢鍾書應該是的。他們真是人中之龍??!你我這些人,不過如此而已!“當時錢鍾書已經離開清華,大約二十四歲。 64 陳夢家(1911-1966) 詩人、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 妻子趙蘿蕤回憶—— 夢家的興趣很廣,但是他的主攻方向仍毫無疑問是古史、古文字和古籍的研究。1964年,家里有了電視機。他幾乎天天晚上看電視,看到晚上9點半、10點、10點半。我睡覺去了,他才開始工作。有時醒過來,午夜已過,還能從門縫里看到一條蛋黃色的燈光,還能聽到滴答—滴答—他擱筆的聲音。不知什么時候,房間才完全黑了。但是他還是每天早起按時上班,傍晚按時下班。他在所里、家里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常用書,在兩處都能有效地工作。在30年的時間里,他在占有詳盡資料的前提下,寫了許多文章,著了許多書,編了各種圖錄,還留下了一本完成、未發表的大約二百萬字的遺稿和未整理完畢的其他資料??脊潘耐緜兂3O肽钏?,并為了整理他的遺稿作了不少工作。夢家該可以瞑目了吧。 65 季羨林(1911-2009) 語言學家 張中行與季羨林交往,認為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實,三是有深情。三種之中,最難能的是樸厚。 66 程千帆(1913-2000) 古代文史學家 程千帆教導他的學生:以學心聽,以公心辨,以仁心說。 他把治學的過程,概括為”聽、辨、說”三個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系的階段。 一個男人的面容,即是他人生的履歷表, 同時,也代表了某種程度的心境。 每個人的抉擇不同,給予自己的境遇也不同。 心的品質,才是生命真正的品質。 人終有一老,或老而猥瑣,或老而優雅,我們總有選擇。 本文由佳易博覽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