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玻璃結節的診斷,相對比較簡單,今天用4個病例的CT片解釋一下,很容易學,大家讀個2、3遍都能學會。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我國每年約有80多萬人查出肺癌,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醫生們找到了螺旋CT胸部篩查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早期發現惡性肺結節,并予以根治。磨玻璃肺結節,是其中很常見的一種類型。 但是,磨玻璃結節不一定是肺癌,我們下面看4個病例,很簡單! 病例1,3.0cm磨玻璃結節,炎癥這是網友醫生分享的一個典型病例,中年男子,體檢發現左肺尖磨玻璃結節,長徑接近3cm: 這是個純磨玻璃結節,邊界比較清晰,有分葉,里面有小血管穿行,很像磨玻璃樣的肺腺癌,但仔細觀察,這個結節密度很淡、很均勻,里面的小血管沒有增粗、僵直等異常變化,可以抗炎治療后復查看看。 他后來復查CT,這個磨玻璃結節完全吸收了,說明是個炎癥性結節。 像這類純磨玻璃結節或混合磨玻璃結節的炎癥,單純從CT影像上很難與磨玻璃樣的肺腺癌區分,但它們有個明顯的臨床特點:病程比較短、沒有進行抗炎治療。 所以此類病例首次發現,一般不急于手術,可以口服抗生素10-14天,3-4周復查一下,炎癥性結節會吸收、變淡。 病例2,磨玻璃結節5mm,非典型腺瘤樣增生這是一位中年女士,體檢發現5mm磨玻璃結節,隨訪觀察3年沒有明顯進展: 她去年做了手術,楔形切除,病理是非典型腺瘤樣增生(AAH)。 什么是非典型腺瘤樣增生(AAH)? 單排非侵襲性的不典型上皮細胞襯覆與肺泡壁(單一的附壁樣生長),屬于輕、中度不典型細胞局限性增生,一般≤5mm,無間質性炎癥和纖維化改變。 非典型增生和原位腺癌都屬于腺癌的浸潤前病變,算不上真正意義的肺癌,且絕大多數是惰性病灶,可以長期隨訪觀察,發現進展再手術也不晚(很多人可以一輩子不進展)。而如果它們進一步發展,就會依次進展為微浸潤腺癌、浸潤性肺腺癌、轉移擴散。 非典型腺瘤樣增生的CT特點: 1.病灶多<5mm,少數可達1.0cm,為純磨玻璃影,沒有實性成分,長期隨訪形態穩定; 2.病灶密度較低,CT值一般<-650HU; 3.病灶沒有惡性結節的CT影像(比如分葉征、胸膜凹陷征等)。 病例3,磨玻璃結節1.3cm,原位腺癌這是一位中年女士,糖尿病并發癥住院,完善胸部檢查發現左肺上葉1.3cm純磨玻璃結節,密度比較淡,CT值約-650HU: 這類病灶如果首次發現,可以先隨訪觀察,如果是炎癥,復查會吸收變淡。她3個月后復查,結節沒有變化,因為靠近肺外圍的胸膜下,手術難度小,加上病人很焦慮,選擇手術切除,病理是原位腺癌(AIS)。 什么是原位腺癌(AIS)? 病灶為局限性,沿肺泡壁呈鱗屑樣生長,無間質、無血管、無胸膜浸潤的小腺癌(≤3cm)。它與浸潤性肺腺癌最大的不同,就是異型細胞沒有“腿”,不會跑,不會轉移,切除后不復發。 而且原位腺癌多屬于惰性病灶,可以多年不進展,首次發現可以先隨訪觀察,也許過些年會比手術切除更好的治療辦法。 原位腺癌的CT特點: 1.病灶多>5mm,少數可達1.5cm; 2.可呈純磨玻璃影或混合磨玻璃影,如果是混合磨玻璃影,需要醫生通過薄層圖像分析實性成分的形態特點等細節; 3.少數病灶可以有1-2個惡性征象,比如毛刺、分葉等; 4.病灶長期隨訪形態穩定。 鑒于上面的影像特點,對于初次發現的肺部純磨玻璃結節,通常是不著急手術治療,建議先3個月復查,炎癥性結節可以吸收(如本文第一個病例)。 病例3,磨玻璃結節2.2cm,浸潤性肺腺癌,高分化下圖是一位中年人,咳嗽半個月,胸部CT發現2.2cm磨玻璃結節,有分葉,有支氣管穿行和微血管征,手術病理是浸潤性肺腺癌(高分化): 對于病灶直徑>1.5cm的純磨玻璃病灶,伴有惡性征象,尤其是短期復查或抗炎治療不消失,可以積極一點,畢竟已經達到浸潤性肺腺癌的級別了。這類病灶即使是惡性,通常也分化很好,大部分不需要后續化療,定期隨訪即可。 上圖這位病人手術快2年了,復查恢復很好。但即便預后良好,仍然建議此類病人手術做詳細的病理檢測和免疫組化分析,以便檢出氣腔播散、篩狀生長等可能提示預后不良的成分,以便指導后續精準治療,爭取最大程度獲益。對待癌細胞,謹慎一點是必要的。 什么是 浸潤性肺腺癌?
據浙江大學舟山醫院曹捍波教授團隊的總結,在一組197例≤3.0cm的浸潤性肺腺癌中,純磨玻璃型占2.9%,混合磨玻璃型占60.2%。 總結:肺部磨玻璃病灶,可以是炎癥、非典型腺瘤樣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潤腺癌、浸潤性腺癌,對于浸潤性腺癌,要保持謹慎樂觀,遵從當地醫生指導,不給癌細胞死灰復燃的機會。 參考文章: 早期肺腺癌CT表現及處理策略探討,曹捍波,影領學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