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偶遇傅雷故居 文/歡爸 時間/2019-04-16 21:18 【引言】即便是修繕后的傅雷故居,看上去也不是啥深宅大院,絕無土豪之氣,不過就是舊時書香門第的普通民居,平實之中透著鄰里間的和善,最多算是殷實之家的小康和富足罷了,更像早年間的私塾,除了書卷氣,并無更多的裝飾。~ 今日去位于航頭鎮的華力集電,無意中偶遇傅雷故居。 故居從2002年南匯縣設立為文物保護單位,并未修繕,只是沒有繼續擴大破壞的程度,2010年開始逐步進行修繕,歷經十年,目前基本恢復一百多年前的原貌。 傅雷故居始建明代,清末重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原有房36間,建筑面積為1200平方米,現僅剩半數,面積約300平方米,東廂房及原先沿河而建的碼頭均被拆除,現存的17間房屋依然保存著浦東地區傳統的歇山頂、磚木結構建筑風格。 即便是修繕后的傅雷故居,看上去也不是啥深宅大院,絕無土豪之氣,不過就是舊時書香門第的普通民居,平實之中透著鄰里間的和善,最多算是殷實之家的小康和富足罷了,更像早年間的私塾,除了書卷氣,并無更多的裝飾。 讀中學時買過一本《傅雷家書》(1981年第一版),淺藍色封面上有一只鵝毛筆,別無任何的修飾。 傅雷在我的心目中,除了是早期的翻譯家、教育家之外,并無更多的認知,當時對其家書并未有太深刻的理解,通篇皆是傅雷在書信里跟傅聰拉拉雜雜、嘮嘮叨叨地聊家常,親切而真實,并不緊湊,也沒有太多的可讀性,需要細品才能發現其中的脈絡和關愛,只覺得作為父親關心兒子,情真意切有的,也沒有更多的什么特別。 對于傅雷的了解僅限于家書,除此之外從未涉獵過他的譯作。所以,只是覺得他就是個普通的父親,有些文化和學識,至于名人與否也沒啥感覺,他對孩子要求甚是嚴格,事無巨細,皆要啰嗦幾句,直到孩子聽進去了,有了回應才罷休。 從家書的字里行間,覺得作為父親的傅雷,對傅聰要求甚嚴,到了苛求的地步,而對傅敏稍好些,可能是傅聰從事鋼琴專業的緣故吧,此情此景跟如今的朗朗有些神似,彈不好琴,父親便想盡各種手段來壓制著,才能更規范地學下去。 為人父母之后,再看傅雷家書,就好像如今的家長,如何給孩子選擇專業,如何督促其學習進步,思考是否讓孩子出國,出國又需要辦哪些手續,以及其中還要注意的各個環節,乃至于出去之后的生活、學習、環境、心境,事無巨細,皆要詳細了解和逐一要求一番。傅聰成名之后久居歐洲,很少回國,父母和孩子之間難得相見,期間的相思之苦、之痛,等等、等等,在每封家書中都能深切地體會到。 傅雷的名氣大,學養精深,對美術及音樂理論與欣賞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在上海名人里排名居前三,僅次于巴金和陳毅,然故居卻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護。 傅雷與夫人朱梅馥是青梅竹馬的表兄妹,朱梅馥是典型的東方知識女性、賢妻良母,把一切獻給了丈夫和孩子,按照楊絳先生的評價,朱梅馥是“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婦”,還是傅雷的“秘書”。對于孩子而言,傅雷夫婦是典型的意義上的慈母嚴父。 鐫刻在著名翻譯家、評論家傅雷朱梅馥夫婦墓碑上的一句名言:“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選自《傅雷家書》)。 傅雷夫婦離開半個多世紀,《傅雷家書》問世也有三十八年了,讀家書,先學做人,再學做為人父母,學著傅雷夫婦一樣用心去學、去做就好,哪怕只能學些皮毛也無妨。 離開傅雷故居,回程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似乎傅雷在家書里記錄的一些話,慢慢的也能回憶起來一些了,抽空再讀一遍《傅雷家書》。 【注】傅雷、朱梅馥夫婦的墓碑上的墓志銘:“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注】修繕前后的傅雷故居。 【注】傅雷和夫人朱梅馥。 【注】《傅雷譯著全書》。 作者相關文章: 資源持續更新中...... 【歡言趣語期待您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