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由寒轉暖,萬物生長的季節,同時也是傳染病、呼吸和消化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過敏性疾病、精神病等容易復發和高發的時期。 民間諺語云“一年之計在于春”,如果在這個季節順應自然,合理養生,防病保健,就能為今后一年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活起居,仍需以保暖為主 萬物開始復蘇,生機逐日勃發,但陰寒未盡,正處于陰退陽長、由寒向暖過渡的時機,氣候變化和溫差幅度較大。 湖南中醫附一院主任藥師劉紹貴教授介紹,這一段時間里經常是乍寒乍暖,人體肌腠也逐漸舒緩疏松,其抵御寒邪和抗病能力及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有所減弱,故仍應注意防寒保暖,切不可過早減少衣物。 謹慎起居作息,注意室內的開窗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流動;早睡早起;適當增加室外活動,使身體的冬藏狀態開始適應春天的到來,使精神和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尤其是年老體弱者和少年兒童,更應注意防范。 同時,應注意地域的氣候差異。立春時節在長江以南,自然界的生發之氣顯露較為顯著;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可能仍較寒冷,少數地方可能仍是大地冰封,需以御寒為主。 飲食上,不再適宜進補 中醫講“天人合一”,人生于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唐山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主治中醫師趙贊建議,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從立春之后,進補量就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 同時,應減少食鹽的攝入量,因為咸味入腎,攝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于保養陽氣。《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春后的飲食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的特點,適宜吃像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辛甘發散的食物。在五色飲食中,青色主肝,所以亦應多吃一些菠菜、芹菜等綠色蔬菜,能滋陰潤燥、舒肝養血。少食或避免服食過干酸澀的食物,以及貝類海鮮等水產品。 養生,重點在于養肝 中醫認為肝屬木,與春季相應,所以在春季養生上主要是護肝。趙贊介紹,春季陽氣生發、萬物始生,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使形體舒緩,精神愉悅,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 這是順應春季的時令,保養生發之氣的方法。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肝氣升發,喜條達、舒暢,主調暢情志,所以護肝的關鍵就是保持心情的舒暢。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 |
|
來自: ldtsg1957 > 《健康/養生/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