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別肝郁脾虛呢?有一個簡便方法就是看舌象。 舌頭尖尖的,舌邊偏紅,舌中間有一條或多條縱紋,好像舌頭是被折疊起來一樣,是肝郁脾虛的表現。 舌質淡,舌體胖,舌尖部是圓的(水濕積聚在舌尖,使舌尖變圓),有齒痕,也是肝郁脾濕的表現。 蓋肝于時為春,于五行為木,原為人身氣化之萌芽(氣化之本在腎,氣化之上達由肝,故肝為氣化之萌芽),麥芽與肝為同氣相求,故善舒之。” 故凡遇“肝郁”的患者,張氏喜歡用生麥芽,而不用柴胡。 妙處在于:雖然他認為“升肝之藥,柴胡最效”,但對于許多患者,多表現為“肝郁不升,胃氣不降”,對此情況,是“取生麥芽升肝,但不妨礙胃氣之下降”; 柴胡雖然能升肝,但同時也使胃氣上逆;目的之二是“取生麥芽之萌芽生發之性,與肝木升發,具有同氣相求的作用,使肝氣郁結宣通”,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用生麥芽的目的之三是“取生麥芽之甘、平,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食,健脾開胃之功效,在解肝郁的同時不忘顧護“中焦脾胃”,顧護人體的氣血生化之源泉。 麥芽是一種中藥的名稱,是由麥子加工后,將麥粒泡水,在保持適當的溫度下,過段時間麥粒就會長出幼芽出來,最后拿去曬干后進行用藥。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云:“東方色青,入通于肝……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可見麥是人于肝經的。” 《本草求原》載:“凡麥、谷、大豆浸之發芽,皆得生升之氣,達肝以制化脾土,故能消導。凡怫郁致成膨膈等癥,(麥芽)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 誠如張文甫先生所說,“凡植物之芽,與甲乙象形,芽之初生如甲,芽之成形如乙,甲膽乙肝,與春日生發之氣相同。”故凡芽者,皆可疏肝理氣,如生麥芽、生谷芽、稻芽等。 肝的生理功能體現在肝氣的活動上,也就是肝主疏泄的功能上。 肝氣是最怕郁的,肝氣一郁肝就會有問題,甚至還會連累脾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甚至導致脾大,出現腹脹、腹痛等癥狀,一指導引歸根術提示正因為肝木與脾土之間的密切關系,所以對于肝病患者來說,除了養肝外,也要注重對脾胃的調養。另外,肝病的病情發展狀況,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消化功能狀況來感知。 生麥芽既能健脾消食又能疏肝解郁,一藥兩用;炒麥芽可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焦麥芽可健脾,有開胃進食、和中止瀉的功效。 生麥芽能疏肝,其性平,無寒熱之偏,比較適合肝病患者長期調養之用。 凡由肝郁引起的各種病癥,見病變部位出現痞、滿、悶、脹、下墜、疼痛,以及口苦、納差、情緒郁悶等自覺癥狀,舌苔白而不缺津者,均是生麥芽的適應證,不必猶豫。一般用量為10~30克煎服,也可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泡水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