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名為新冠肺炎的人禍天災,讓所有中國人乃至全世界的人的生活都被突然按下了暫停鍵,這個世界在這個冬天生了一場嚴重的病,讓所有人類都為之顫抖。 經歷了數月的抗疫攻堅戰,成千上萬的醫護人員放下小我,奔赴前線,看到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年過半百卻老當益壯,本該頤養天年的時候,他們卻毫不猶豫的站在了抗疫的一線。 所有的醫護人員在我們和新冠疫情病毒之間搭起了一堵防護墻,才讓新冠疫情現今在國內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誰都不敢把心放到肚子里那般安心,因為誰也無法預測疫情的高峰是否會重新卷土重來,如今疫苗也還在研究人員日夜的研制試驗中,而只有疫苗的問世,才能真正宣告我們戰勝了新冠肺炎病毒。 亂世出英雄,這場舉國疫情不禁讓人想起了2003年的非典,看著當時深陷非典病毒每日日死去的人們,一位曾經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老者無奈又痛惜地感嘆道:“如果他還在,何至于此?”他口中提到的那個“他”便是湯飛凡,中國的疫苗之父,一位應該被所有人銘記的偉人。 有志者事竟成,湯飛凡立志學醫湯飛凡于1897年出生于湖南醴陵湯家坪,12歲到長沙讀中學,后來進入湖南甲種工業學校。但是湯飛凡從小就常聽父親在耳邊談論“學西方、學科學,振興中華”,他從小就看到中國人貧病相交而被嘲諷為“東亞病夫”,所以湯飛凡其實從小在心里就有立志學醫的愿望,希望為中國人摘掉這頂恥辱的帽子,可以振興中國的醫學,但是苦于沒有機會。 而1914年湖南湘雅醫學院開啟首屆招生,湯飛凡自然注意到了這個機會,報名投考了,但是入學的英語考試成了湯飛凡進入醫學院的攔路虎,他從來沒學過英語,但是他還是不放棄,他主動向主考的美國牧師提出能否暫時免試英語的請求,等進入學校學習之后補考。 而他的堅持也感動了老師,湯飛凡被破格錄取。在進入湘雅醫學院之后,他努力學習,不僅對醫學專業刻苦研習,對從未接觸過的英語也十分上心。 而面對自己和弟弟的學費讓家庭經濟狀況變得更加艱難的情況之下,湯飛凡半工半讀補貼自己和弟弟的支出。湯飛凡堅信有志者事竟成,在1921年經歷嚴格考試選拔之后留下來的湘雅醫學院的畢業生僅有10名,而湯飛凡就是其中之一。 在畢業后,湯飛凡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細菌學學習,而在進修中,湯飛凡對于細節的一絲不茍,甚至是連實驗前的繁瑣機械的準備工作,湯飛凡都格外注重,干的十分認真,還經常幫助其他學生觀察研究對象、做實驗分析。 湯飛凡對于病理研究的嚴謹認真引起了教授的注意,很快他就被提攜為助教,在協和進修的三年時間里,湯飛凡一步一步踏實的研習,掌握了很多一生受益的實驗技術。 于是在1925年,由于湯飛凡優異的表現被推薦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細菌學系深造。而當時哈佛細菌學系的主任士琴瑟教授在世界上都十分有名,湯飛凡還參與了琴瑟教授關于病毒等微生物的研究。 放棄厚待,回國振興醫業湯飛凡在美國發展的非常好,在美國不僅有非常好的待遇,更是有作為一名醫學研究者最渴望的先進的科研設備和環境。 但是1928年來自中國的一封信,打動了湯飛凡回國的心,此信來自當時是中央大學醫學院院長的顏福慶,顏福慶在信中希望湯飛凡可以回國任教,在祖國發展事業,為祖國的醫學宏圖添磚加瓦。 但是在信中顏福慶并沒有向湯飛凡許諾回國會有任何優待,而是客觀的和湯飛凡說清了回國發展的各方難處,起初湯飛凡也陷入了猶豫,因為湯飛凡的岳父何鍵是與共產黨結下大仇的人,作為何鍵的女婿,面對熱愛的祖國,湯飛凡一時也拿不準主意,而且他與琴瑟教授的研究在美國進行的也十分順利,美國更是有他實驗所需的所有設備,回國似乎不是湯飛凡的上上策。 但是,這次來自遙遠的回國邀請,讓湯飛凡想起了自己學醫的初衷正是為了振興中國之醫學,讓國人揚眉吐氣,于是在多重考量下,湯飛凡還是決定回到祖國,為祖國的醫學發展做艱難的開路人。于是在1929年的春天,湯飛凡回到了上海,在中央大學醫學院就任細菌學的副教授。 諾貝爾獎應該有他的名字回到祖國的湯飛凡,將所有心思都放在醫學研究上,上世紀30年代,湯飛凡在上海與中國眼科專家周城滸一起,在大量動物實驗和自我實驗的基礎上,發表了《沙眼桿菌與沙眼之研究》的論文,否定了當時有東方科赫之稱的野口矢提出的“沙眼桿菌”的發現。 1938年,湯飛凡帶領團隊采用乙醚處理牛痘苗雜苗,改進方法生產優質疫苗,最后推動了全國規模的普種牛痘運動。1943年,利用自己分離的中國菌種,制出了青霉素。 在1950年,鼠疫盛行之時,研制出了鼠疫減毒活疫苗。在細菌戰中,研發了黃熱病減毒活疫苗,推動天花在中國絕跡。之后,湯飛凡就把研究重心放到了沙眼病原體的研究,在無數次的試驗中,終于分離出了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 為了研究,湯飛凡甚至把沙眼病種在了自己眼里,由病毒在自己眼里發展病變之后再從眼里分離出這株病毒,得到了全世界醫學界的肯定,這株病毒也被譽為“湯式病毒”。 在沙眼衣原體被成功分離之后,湯飛凡又把眼光放到了麻疹和脊髓灰質炎,在1958年,在湯飛凡的指導下,吳紹元分離出了中國第一株麻疹病毒。 諾貝爾獎應該有他的名字,他值得擁有這份榮耀,但諾貝爾獎只頒給在世者,無奈湯飛凡沒有等到那一天,但所有人都清楚,他絕對夠資格獲得諾貝爾獎。 61歲自殺,莫大的悲劇湯飛凡為中國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抱著一腔熱情建設著祖國的醫學事業,但是,他終究還是被負了。 1958的“大躍進”過程中,進行所謂的拔白旗運動,把那些堅持實事求是,具有資產階級學術觀點的人都盲目的歸為“資產階級白旗”加以批斗,而湯飛凡不幸就被當作了一面白旗,如此一代忠士,一輩子都在潛心研究,干的都是造福人類的實事,在湯飛凡的貢獻中,多少生命得已被拯救,面對這樣的誣陷,長著傲骨的湯飛凡如何咽的下這口氣,如何受得了此種屈辱。 于是,1958年的9月30日,湯飛凡自縊身亡,中國永遠的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醫學研究者。 盡管在1979年,原衛生部為湯飛凡進行平反,使得他冤屈得以昭雪,但是,如此忠誠的愛國者,如此盡心的醫學者,終究是在悲痛中死去,這是他的悲哀,亦是社會的悲哀,更是國家的悲哀啊。 小結:因為政治歷史的原因,我們在歷史書上不常見到湯飛凡的名字,不曾了解他的一生偉績,但是,也許書本上不會記載他、傳揚他,但人民應該銘記,李約瑟爵士曾經稱湯飛凡是“人類的朋友”,是“預防醫學領域里的一位頑強的戰士。” 尤其當我們正處于巨大疫情中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念想這位先祖曾經的功勛,我們希望看到下一個湯飛凡的出現,但也會永遠牢記他,以湯飛凡精神為靈魂楷模激勵自己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
|
來自: CITSLINC66 >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