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鑫 國家二級 心理咨詢師 安肯醫療--北京怡寧醫院院長 安肯學院院長 *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方向碩士;衛生部心理治療師;高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 擅長:親子教育;兒童青少年學習心理;情緒管理。 文|安肯心理咨詢師團隊:周鑫 編輯|南木 被打上各種標簽的孩子 被標簽折磨的父母 我們首先來聊一聊, 孩子常見的情緒問題有哪些表現: 01.固執 舉個簡單的例子: 家有一個熊孩子,晚上突然想吃棉花糖。但是因為天已經很晚了,父母就沒有出去給他買。然后他就一直不停的說:“不行,我今天就要吃,現在就要吃!”你不給他買他就一直嚷嚷,固執得很,怎么跟他商量都不行,一點都不愿意讓步。 02.與人相處時發生沖突 舉例: 孩子在學校里與人相處時,常常會因為你碰了我一下,或者我碰了你一下這樣的小事而發脾氣,和小伙伴產生矛盾和沖突。 03.愛哭 舉例: 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會哭。比如不想上學了,從早上起床就開始一直哭。好不容易哄好了,他又說我不想吃雞蛋不想喝牛奶,于是又開始哭,父母怎么哄也哄不好。 04.與家人對抗 舉例: 父母說什么他都跟你耍脾氣,你要他去做些事情,他就暴怒,跟父母吵架,甚至動手。我們常在新聞里看到,孩子與媽媽發生很大的情緒沖突,兩個人你說我,我說你,互相生氣,有些孩子還會動手打媽媽。 05.獨自消化不會表達 舉例: 有一類孩子,有了情緒后常常自己躲在房間里獨自消化,不會跟父母說今天發生了什么事,心情不好等等。即便父母問他,他也會說沒事兒。但具體問過之后,他可能才會說出自己與小朋友發生沖突了,但對于自己的情緒怎么樣卻不懂得如何表達。 我們往往會根據孩子們的種種表現, 給孩子們打上各種標簽: 通常孩子們剛剛開始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最多會認為孩子是行為問題,不會覺得那是心理問題或者精神科的問題。比如孩子耍脾氣、攻擊別人、執拗、愛哭、跟父母對抗等等。父母們被老師叫到學校,大多也是因為這些“行為問題”。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會發現這種情況會彌散。比如孩子最初只是在家里發脾氣,但慢慢會彌散到學校里,跟老師、跟同學發生沖突。然后老師會找到家長,告知孩子在學校里的種種“惡劣表現”,希望家長能帶孩子去看看心理醫生。 這時,父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趕緊帶著孩子去看心理科或精神科。醫生在診斷評估后,也會給孩子們打上一些“標簽”。 如,動作比較刻板,不跟人打交道、興趣狹窄的孩子可能會被診斷為自閉癥;在學校里注意力不集中的可能會被診斷為多動癥;還有強迫癥、兒童精神分裂、對立違抗、品行障礙等精神科疾病。 當被診斷為病癥后,醫生會建議家長給孩子做心理咨詢或者治療。沒有被診斷為病癥的孩子,醫生通常會指導家長,可能是家庭教育方面出了問題。 這時外面的人也會跑過來幫你歸類:孩子變成這樣都是父母管教不好;或者是爺爺奶奶隔代溺愛造成的...... 父母與孩子互相影響, 陷入死循環。 家長遇到這種事一定會很痛苦,因為不管在教養的過程中發生什么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所有父母都很愛孩子。父母的痛苦在于:我們也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但事實卻總是孩子的發展與我們的期待背道而馳。 我們都知道父母會影響和改變孩子,但其實,孩子也會影響和改變父母。 比如孩子被打上各種標簽后,媽媽往往是最痛苦的。比如,她會自責,覺得是自己沒有做好才使孩子變成了這樣;比如,她會焦慮,不知道孩子的問題該怎么解決,多久才能解決好;還比如,有的媽媽控制不住發脾氣,因為諸如寫作業這類的事情而與孩子發生爭吵...... 父母因為孩子的各種“標簽”而痛苦,于是對孩子施加控制和壓力,然后孩子也會感到痛苦,于是又產生各種新的情緒問題,然后家長又因為這些新的問題而產生新的焦慮,父母與孩子之間來來往往陷入了死循環...... 解決問題先了解情緒的發展基礎 想要解決問題,首先就要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用科學的角度去看情緒發展最初的狀態是什么? 從精神心理角度,我們說情緒是腦的功能。就是你的大腦發育到什么樣的程度,你的情緒也應該隨之匹配。 ![]() 上圖是一張“腦”圖,它把腦分成三塊: 爬行腦:它是最原始的部分,控制大腦許多本能功能,比如說呼吸、運動等本質的功能,主管“戰或逃”機制。 舉例: 如果我們搶走了一只小狗正在啃的骨頭。有的小狗會沖你汪汪汪的叫,會咬你,這叫“戰”的反應;另外一些小狗則會跑掉,這就是“逃”的機制。 我們在情緒的狀態下,我們的腦大部分用的就是戰或逃的機制。拿小朋友來講,當情緒發生的時候,我會攻擊,跟你吵架;或者逃避。用的就是爬行腦的機制(戰或逃)。 ![]() 情緒腦:大腦發展已經更進一步,開始控制人的情感、哺乳,在記憶中起關鍵作用。也就是說它會把你相關事件的記憶存儲在那里,當你有相類似的事情發生時,它就會調動相類似的當時發生的情緒。 舉例: 孩子放學回家,媽媽問他今天有作業嗎,有的孩子只因為這一句話就會勃然大怒,書包一摔,沖著媽媽就發脾氣:你管我有沒有作業? 可是你問他今天有沒有作業這件事情,其實是并沒有傷害他的,那為什么會激惹到他呢? 很可能在他過去的經驗當中,有那么一次記憶,就是他放學回家后,他本來是想先吃飯再寫作業的,但是你命令他先寫作業再吃飯,當時因為這個問題你們倆發生了沖突。 所以,每當你問她有沒有作業的時候,他的情緒腦就會激活那部分回憶,認為你又開始要插手這件事情了。情緒腦會造成我們在很多類似的環境里,會用相似的處理模式去解決問題。所以孩子才對你發了脾氣。 但父母一般是理解不了的,也許你會覺得這孩子又發神經了,然后你的脾氣也上來了,兩個人就又吵起來了。但是你現在學到了這個知識,就應該知道,當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時,你要回顧過去的親子關系中是否有過類似的事情,然后積極與孩子溝通,解決這個情緒。 ![]() 理性腦:也叫新皮層,是用來思考、觀察、聽和創造的。我們經常說的全腦開發,開發的就是這個理性腦。 理性腦相當于大腦的冷卻劑。當我們產生情緒的時候,理性腦可以冷卻我們的情緒,然后從事情的發展角度、與人溝通的角度、策略的角度等等去指導你解決問題。但是如果理性腦發展的不好,它就會失去功能,那么我們就會被情緒所掌控。 關于理性腦,孩子在六七歲之前基本沒有發育好,也就是說,六七歲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用情緒來解決問題的。所以,家長可以多用理性腦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去刺激孩子的理性腦生長,進而開發孩子理性腦的功能。 ![]() 了解了情緒發展的基礎,我們還要知道, 一個好的情緒控制能力, 必須擁有下面五個技能: 01.執行技能 就是他當前具不具備某種執行能力。 舉例: 我們有一個小朋友是書寫障礙。就是他提起筆,可能半天寫不出一個字;或寫字的時候經常超出田字格;或者要么少一筆要么多一筆。 父母們通常不會發現孩子有書寫障礙,反而會批評孩子學習態度不認真,“你看別的孩子都寫的特別工整,就你寫的這么丑”。 但其實很多時候是家長誤解了孩子,就是他有沒有這個執行技能,有沒有書寫的能力。如果我們判斷他是缺乏書寫技能的,我們要做的則是提高他的書寫技能,而不是批評他的學習態度。 02.語言處理技能 就是一個孩子能不能把你的信息理解好。 我們經常會對家長說,在給孩子發布指令的時候,指令要清晰、簡短。因為有的孩子是沒有這種語言處理能力的,比如你跟他講一個復雜的長句,他沒有辦法抓住你句子當中的核心,更別說是來理解你語言背后的一個可能隱藏的信息了。 ![]() 03.情緒管理技能 舉例: 有些孩子因為一些事情哭了,你給他一個棒棒糖,他可能迅速就能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好。長大后,即便情緒不好了,他也會通過一些方法來管理自己的情緒。 但有些孩子是缺乏這個技能的。比如曾經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女人來找我咨詢,跟我講她的丈夫出軌了。那么按道理講,她首先應該跟我訴說她在被欺騙的過程中有多傷心,和被欺騙的感覺。 但事實上,她沒有辦法跟我講這些情緒的問題,她只能跟我講怎么跟自己老公分財產,或者她老公是怎么跟她保證的。所以她在管理情緒方面是很麻煩的,就是一想到老公出軌這件事情,她就會控制不住的崩潰大哭,但有時又表現得很冷漠。總之她沒有一個恰當的情緒管理技能讓她去跟自己老公溝通這件事情。 04.認知靈活技能 開篇我們就講了有些孩子特別固執,他想要一樣東西你不給他,他就一直哭,怎么哄都哄不好,那我們說這樣的孩子就非常的擰,在認知方面是不夠靈活的。 05.社交技能 就是他有沒有跟人溝通打交道的技能。 舉例: 有些孩子與媽媽散步的時候,遇到熟人不會打招呼。你教他怎么叫人,他也不叫。那這個時候家長可能就會覺得很尷尬,自己的小孩沒有教好。 但其實這個時候我們要看到什么呢,就是這個孩子,他沒有發展出來社交技能。所以家長應該做的,是跟他去溝通,在社交環境下,我們應當表現出來的一些素質和方法。 ![]() 家長做出改變,重新認識孩子的情緒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還會影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否掌握相應的技能。 比如最近我遇到的一個年輕人,20多歲了,他跟我講他的情緒十分不穩定,有時會特別暴躁,比如正跟朋友聊著天呢,他就會突然生氣。有時他又覺得特別難過,比如看看抖音視頻自己就會哭很久,然后也安慰不了自己。 我問他在小的時候,當他難過了,爸爸媽媽有沒有跟他溝通過,有沒有幫助過他。他說,沒有。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很忙,對于他的情緒問題,他都是自己獨自去面對的。 其實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家長看到情緒問題時,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情緒。看到孩子哭,大多家長也是手足無措的,要么跟孩子說,這有什么好哭的啊;要么就開始訓斥孩子,你不許哭之類的。 所以,如果家長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情緒問題,那么孩子處理情緒的技能自然就沒有發展起來,這就是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 我們在對情緒發展的基礎,以及父母在其中的作用有了深入了解后,接下來 家長就要做出改變, 重新認識孩子的情緒: 01.家長要認識到我們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獨一無二的意思,是他不可能每一樣都跟別的孩子一樣。我們不能把他的問題去跟別的孩子對比。他有他好的地方,也有他可能稍微欠缺的地方。是這些好的與不好的綜合起來才組成了這樣一個獨特的孩子。 02.家長需要訓練他的五個技能 上述講到的五個技能,家長平時要仔細去觀察、記錄孩子的表現,看到孩子實實在在的困擾有哪些,比如說情緒管理方面有問題,或者社交方面有問題等等。哪個方面不足就要訓練他的相應技能,而不是去評價或批判他。 03.懂得暫時擱置教育計劃 比如說,今天家長想讓孩子完成一套額外的試卷,但因為他的情緒比較激烈,那么家長就要擱置這個教育計劃,而不是逼著孩子一定要寫這個試卷,然后與孩子溝通,此時的情緒是什么,為什么會情緒激烈,又該怎么解決。 ![]() 應對問題的SPCP策略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應對孩子各種情緒問題的策略,叫SPCP策略,也叫積極合作式問題解決法(solving problems collaboratively and proactively , 縮寫為SPCP)。 即:要積極合作使問題解決。 SPCP策略分為三步,雖然看起來簡單,但里面蘊含了很多技巧。下面我以完整個案的形式給大家講解: 第一步:共情和接納 即將心比心,就是我們要幫助孩子冷靜下來。 前兩天一個孩子來到我的咨詢室,跟我說是他爸媽讓他來的,因為他已經休學一個月了。孩子在見到我的時候就跟我講:我知道你想干什么,你就是想跟我爸媽一樣想勸我上學。 那么首先我要共情他,我跟他說:你爸媽讓你上學這件事情讓你很煩,是嗎?然后他就開始說了:對啊,很煩。然后就開始講他為什么不上學,上學有哪些苦惱等等。 我又跟他說:哦,的確你很不容易啊,別人上學可能都沒有像你這樣經歷過這么多挫折,是這些挫折讓你暫時不想回歸學校啊。 當這個孩子被共情以后,他就會跟我敞開心扉去跟我聊這些話題。 等他冷靜下來的時候,他自己就開始跟我去分析學校里有哪些好的東西,比如說學校可以增長知識,可以有小伙伴,將來通過學習還會找到一口飯吃。然后他也會理性的跟我講,現在是哪些挫折讓他沒有辦法去學校。到這時,他就開始動用他的腦子去思考上不上學這件事情對他的影響了。 ![]() 第二步:界定問題的所在 就是引導孩子說出他事情的原委。 這個孩子跟我回憶他上幼兒園的時候不想上學,他的父母就是不懂得處理孩子的情緒,他一直大哭,但爸媽還是把他扔在了幼兒園里,從來沒有問過他,你為什么哭,為什么不想上學,有哪些事情是爸爸媽媽可以跟你一起去解決的。 包括他上初中的時候,他的父母也是直接讓他去了一所他不喜歡的學校,也從來沒有跟他溝通過上學的問題,問過他的想法,他就覺得父母沒有尊重過他的意愿。 當他說清楚這個原委以后,他自己其實也舒了一口氣,因為他在梳理中也明白了,現在這種不上學的狀態也好,跟父母搞對抗的情況也好,他明白了自己問題的真正癥結在哪里。 ![]() 第三步:邀請共同找出解決辦法 深入地溝通之后,我會跟他講: 你現在不上學,肯定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來自父母給你的壓力,因為他們希望你上學;來自伙伴的壓力,因為你不上學,你跟你的伙伴就會逐漸脫節;另外伙伴的父母也會對你有不好的評價,于是不讓你們在一塊兒玩;再就是以后你大了,你要靠什么活著。 然后我就邀請他一起去思考去探索這些問題。慢慢的就會變成,不是我讓他去上學,而是他自己認為“我的確該回到學校”;是“我”自己要上學,而不是你們讓我上學。那么“我要上學”,我是要得到什么的。比如我要得到尊重,我要得到理解,同時我也需要控制我的行為,比如說之前發展出來的打游戲的一些壞行為。 至此,這個孩子通過共情接納,界定問題所在,然后邀請他一起去開動腦筋,一起想解決辦法,我們調動了他的理性腦去解決問題,所以他就不會產生情緒,也不會跟我發生沖突。 ![]() 父母除了在家能做到這些事情以外,還要懂得 尋求專業的幫助, 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01.科學的評估 讓專業人士去評估孩子的發展發育情況,評估孩子有沒有發展性問題,包括上面我們提到的孩子情緒管控五項必備技能,以及評估我們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沒有問題。 02.系統的心理咨詢與訓練 訓練師及咨詢師會根據孩子發展的欠缺能力,科學設計訓練內容,同時通過心理咨詢來緩解孩子因能力不足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 03.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我們還可以通過科學技術來促進孩子大腦的發展。比如腦電生物反饋技術,它可以刺激神經元的發育,促進大腦皮層的結構更加完善,提高應對任務的能力及情緒調節能力。 04.經顱磁技術 它可以直接刺激神經元的傳導信號,改善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影響情緒的神經遞質),通過對神經元的興奮和抑制的改變來提高腦功能。 ![]() 以上我們從“孩子常見的情緒問題”講到“情緒發展的基礎”,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家長該做出怎樣的改變”,并在最后為家長們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應對問題的SPCP策略”,以及“從專業角度可以給孩子哪些幫助”。 我們希望通過這套兒童青少年情緒問題指南,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情緒問題,并能掌握一些實用的技巧。 ![]() 接下來,我們還會圍繞青少年群體的一些共性心理問題(如孤獨感、厭學、叛逆、焦慮等),從生物-心理-社會的角度去解析產生的原因,并為家長及孩子們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也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安肯心理」,并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十分感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