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萬物更替,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期間總有一些至今不為人所知的隱秘,吸引一代又一代學者探求其中真相。 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或者電影中看到各種王爺,歷朝歷代都會有,什么親王,郡王,藩王等等,其實這些名稱是歷朝歷代的爵位簡稱。其實從唐宋開始,各朝代的爵位制度其實相差不大,我就以離我們最近的清朝舉例來解讀爵位系統以及親、郡、藩三王的區別。 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對清朝的一套獨立于官職之外的爵位體系要有所了解。首先清朝依然實行的是各朝代基本上一樣的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制度,只不過這些爵位只授予有功勞的異姓功臣。對于皇家人清朝采用的是另一套爵位體系,以保證自己的權利得到傳承,這就是宗室爵位。 清朝宗室爵位等級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個,其中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又各分一、二、三等。能獲得親王郡王稱號的其實都是清朝皇室的貴族子孫。 在清朝王爵體系當中的第一級稱為和碩親王,主要是用于封皇子,但是對于有功有能力的外族貴族也會分封,比如晚清的“國之柱石”僧格林沁,蒙古族,被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按照清朝的制度,在親王面前還要加字,皇室子弟一般是加一個字,才是正式的親王封號,這也表示自己獨有的稱號,比如說御親王、公親王。 郡王屬于第二級的爵位,清代宗室中封爵的第二級為多羅郡王,簡稱郡王。郡王的成分相對比較復雜,大多數是宗室子弟,比如親王的兒子就可以成為郡王,但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西藏等番地,與皇室聯姻蒙古王公們,比如大宅門中的蒙古王爺詹王爺,他就是郡王。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個皇室子弟都能獲得親王和郡王的稱號。清朝是一個以武力建國的朝代,尤其在關外時期,他們更加重視武力。清朝歷代的皇帝也都重視軍隊實力,所以親王郡王爵位就成為用來鼓勵大家建立軍功的一種辦法,并且由此衍生出了一道制度。皇室子弟要想獲得爵位,前提必須是有軍功作為基礎,這種不成文的規矩,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便更換。第二類就是依靠祖先承襲至今的爵位。在清朝時,如果沒有軍功立身,爵位一般在繼承后會依次的遞減,最終降到不入等級的“閑散宗室”,因此清朝的親王都不是很多,這也是為了遏制親王過多會導致皇權不穩的問題。 藩王這個稱號與親王和郡王意義相差很大。藩王一般有握有兵權,鎮守地方,他可以是宗室成員、軍功功臣或者是地方勢力首領。一般得到藩王這一稱號的都是戰功卓著的臣子。 離我們最近的例子就是平西王吳三桂,他既是親王又是藩王。他之所以被封為藩王,是因為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統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而清朝在政權穩定后就再無封過藩王,也是為了中央集權。吳三桂之所以被封為親王,是因為清朝前期時吳三桂的實力實在是太過強大,幾乎可以顛覆清朝的統治,雖然吳三桂是漢人,沒有皇室血脈,但是清朝廷為了穩住吳三桂,還是給了親王的封號,享受親王的禮節和待遇,就是為了不要在清朝政權沒穩之前掀起戰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