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澤瀉湯 【原文】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出自】 《外臺》 【金匱】 1、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組成】 甘草 白術 澤瀉 桂枝 茯苓 姜 【時機】 1、治消渴脈絡胃反吐食之,有小麥一升。 【比較集錦】 1、(1)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 (2)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3)苓桂術甘湯: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白術三兩 (4)茯苓澤瀉湯:茯苓半斤 桂枝二兩甘草二兩 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澤瀉四兩 (5)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6)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茯苓四兩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牡蠣二兩 龍骨二兩 (7)防己茯苓湯:茯苓六兩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 防己三兩 黃芪三兩 2、(1)茯苓澤瀉湯:茯苓半斤 桂枝二兩甘草二兩 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澤瀉四兩 (2)五苓散: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3、(1)苓桂術甘湯: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三兩 甘草二兩 (2)茯苓澤瀉湯: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 4、(1)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2)茯苓澤瀉湯: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三兩生姜四兩 5、(1)茯苓澤瀉湯:澤瀉四兩 白術三兩 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生姜四兩 (2)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甘草一兩(炙)?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 (3)澤瀉湯:澤瀉五兩 白術二兩 6、(1)五苓散:口渴,小便不利,水逆 (2)豬苓湯:小便不利,口渴,口舌皮膚干燥,心煩,排尿痛,血癥,夜煩躁,無水逆。 (3)茯苓澤瀉湯:口渴,胃內停水,嘔吐,吐食,有器質性變化。 (4)腎氣丸:口渴,小便不利,臍下不仁。 (5)白虎加人參湯:口渴,脈洪大,不吐。 (6)苓桂術甘湯:眩暈,胃內停水,脈沉緊,不渴不吐。 (7)茯苓甘草湯:胃內停水,手足冷,心動悸,心下悸。 (8)吳茱萸湯:頭痛,胃內停水,手足冷,煩躁甚,嘔吐重,脈沉遲。 7、(1)五苓散:吐后馬上飲水,飲水后又立即吐出。 【名家論述】 1、茯苓澤瀉湯《金匱筆記》(倪海廈) 胃反就是胃在造反。剛剛那個也是胃反。這種呢,胃里面本來就有留飲在里面的人,就會有這種現象:胃反,惡心哪,嘔吐啊,也是朝食暮吐啊。吐而渴,欲飲水者。吐掉以后,口渴。這種的朝食暮吐,就是胃里面有停飲在里面。吐的時候,津液吐掉了。茯苓澤瀉湯,說明這個水不單單是在胃里面,而是在胃的周圍,網膜上面都是水。如果只是停在胃里面的時候,小半夏,半夏就可以,生姜就可以去掉。它不單單是在胃里面,所以你吐掉了以后呢,它會口渴,會想喝水,喝了還是惡心,因為水不在胃里面而在胃的周圍。所以這個是,我們需要大劑一點的處方,而不單單是半夏可以解決的問題。 大家看這個處方。甘草,因為惡心嘔吐胃反嘛,甘草下去就把食物的毒素分解掉。那我們知道它是在胃的周圍,胃的周圍就是脾嘛,脾臟在這邊,這個水呢,我們用白術哦、茯苓。大家注意看,我們處方的時候,茯苓呢五錢,澤瀉呢四錢,甘草、桂枝二錢,這個(白術)三錢,生姜四片,一般我們要利用生姜去止嘔的時候,生姜就要加重,大家不要說啊,生姜加重,生姜又沒有毒對不對,你平常煮菜都用生姜對不對,所以不用擔心。那白術呢,還有茯苓,白術的劑量會比茯苓少,是因為我們要把水排掉。白術是收斂濕,收起來以后,茯苓把它排掉。澤瀉呢,在胃的上方的水,就是澤瀉來排它。這就是它的處方的方義。 那這個胃反呢,因為里面的虛寒的,所以會用桂枝,桂枝是壯心陽它能夠很熱,能夠壯心陽,會用桂枝。煮的時候,用六碗水煮成兩碗。用得是蠻多的。這個處方跟小半夏湯的差異。你如果哪一天你碰到一個病人,你說老師,我這個很多的都很接近,我搞不清楚。你這個病人在那邊嘔吐,他吐出來,只要是有口渴,我們不用半夏。我不是一直在跟大家講嘛,口渴,因為半夏很強啊,半夏一下去,不渴也渴了好不好。那這個病人只要有渴,就不要用半夏。所以說惡心呢,在這里看不到半夏,為什么,因為病人渴。已經口渴了想喝水了,你還在給他吃半夏? 當你掌握到這個原則以后,如果有實,有東西堵在胃里面造成的胃反,大黃甘草湯啊。胃旁邊的水造成的胃反,胃反就是朝食暮吐,吃東西下去,食物就吐掉,那個食物沒有辦法在胃里面呆很久,這種處方就是寒,那個濕繞著胃的一圈,在中膈這邊。哦。你要知道,桂枝都是行陽的。所以我們把肚臍以下,肚臍在這邊,肚臍以上呢是陽,這個部分靠的是什么----桂枝,肚臍以下呢是陰,靠的是什么----白芍。所以胃在肚臍以上,所以我們要行陽氣,它就會回來。選擇桂枝的原因就在這里面。所以方子你如果能夠了解處方的時候哦,這設計這個處方很自然就會形成這個處方了。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金匱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