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2339期。央視新劇《大決戰》,原本被觀眾寄予厚望,結果卻遠遠低于眾人預期,視頻網站甚至早早關閉了彈幕評論,只有“五毛水軍”在上面歌功頌德,原因不言自明。在各種論壇上則是哀鴻遍野,布滿了對該劇的真實評價。本以為可以和老版經典《大決戰》媲美的新作,卻成了不折不扣的狗尾續貂,全方位落敗。 一、二百人規模的所謂“戰役”,連《亮劍》里打平安縣城的規模都到不了。而人力和場面的差異并非最大的槽點,新劇和老電影的差距遠不止表面上的“千軍萬馬”。新劇中大量情節荒誕不經,不知道有沒有軍事歷史學者參與劇情的審核?遼沈戰役戰役指揮員以韓先楚為主線,其他戰將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包括林總。 韓先楚確實是開國上將里戰功較為出眾的,貢獻很大,但還擔不起遼沈戰役的主線。有個鏡頭令人最驚訝:塔山阻擊戰陣地插滿紅旗,還扯著紅色條幅!本來我軍兵力、火力就處于劣勢,真要這要做的話,就相當于是主動給國民黨軍的炮兵發了信號彈,“插標賣首”。有這樣的阻擊戰嗎? 遼沈戰役攻克錦州之戰是堵住大門,而遼西會戰則是全殲廖兵團,消滅東北蔣軍有生力量,包括敵人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黑山阻擊戰是堵住廖兵團逃至營口的關鍵,本應濃墨重彩,然而在劇中卻輕描淡寫。不知是導演疏忽,還是根本就不懂,或是怕與塔山阻擊戰雷同,拍不出特點干脆不拍。《大決戰》本該是高層斗智斗勇,一線大軍相遇時金戈鐵馬、氣勢恢宏,在新劇里完全看不出來。 由于對人物特征、總部決策過程的不了解,劇中把朱老總拍成只會“念電報”、交代生硬背景的角色,朗誦話劇一樣的臺詞、主席發言后他專業負責附和舉手,全然沒有一點解放軍總司令的樣子,這是在丑化首長。很多觀眾表示:幾十年前看過古月電影版的《大決戰》,現在新劇出來了想重溫經典、知道更多歷史細節,結果卻發現編導的歷史知識水平連一部分觀眾都不如。 四十年代的我軍主要首長都還很瘦,在延安指揮抗戰條件艱苦,沒有發福,年齡也沒有那么老。結果電視劇里面的扮演者都是發福的老年人,演員的平均年齡在七十歲上下。不光在延安、西柏坡,新劇中飾演二野政委的盧奇老師,30年前就演這個角色,30年后還是演一樣的,作為特型演員,38歲和68歲演同一歷史時期的偉人合適嗎?皺紋都蓋不住了,有損首長形象。劇中的偉人們都被演成了老態龍鐘的人,一點精氣神都沒有。除了年齡太大以外,表演單純背臺詞,形同木偶,全無最高領導人的判斷和決策能力。 不光我軍首長偏差太大,國軍陣營同樣如此。演李宗仁的演員臉型過于飽滿,而真實的李宗仁特別瘦,臉是瘦長臉,可以參考一下紀錄片和電影《血戰臺兒莊》。對于蔣軍陣營中排名前三的重要人物,這樣宏大背景的劇目是不應該失實的。劉亞樓參謀長在劇中動不動就“教育”林帥怎么指揮,林總往往還很聽話,這樣的劇情看得讓人噴飯。 衛立煌作為國軍一代名將,就是再不愿意出兵支援錦州,怎么可能在杜聿明面前喊:發個槍讓老蔣自己去打仗。這是編劇自己的話,還是衛立煌將軍的話?如果衛立煌是這個水平,那他當不了東北剿總司令官,頂多是個少尉副排長。現代歷史劇不能像古裝歷史劇那么惡搞,好多經歷過戰爭的官兵、后代還健在。 劇中唐國強老師有一句臺詞明顯出錯:華野上報的淮海戰役(小淮海)只打敵兩個師,太少了,應該把殲滅黃百韜兵團加進作戰目標。事實是48年9月24日,粟司令在給中央舉行淮海戰役(小淮海)的建議中,尋殲目標不但有黃兵團,還有李延年兵團。這個臺詞很顯然錯了,當然觀眾指出這一點后,作者有些擔心主創人員未必聽得懂大家在講什么。編導是否有相應的歷史基礎,現在看來是個疑問。 新《大決戰》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太多,最大的疑問是誰讓這部劇過審的?這么多明顯的錯誤、不合史實、人物形象失真的情況,在國產戰爭劇中是罕見的。如果說老版《大決戰》是林帥口中”準備了一桌飯,來了兩桌客人,這個飯怎么吃?”的扣人心弦,那新劇的設置則是高希希導演只準備了半盤花生米,就上了兩箱二鍋頭。觀眾們醉去吧。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于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