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的任務是一早趕去批發市場買材料,然后去接女兒她們放學。 我是他們的老客戶了,所以也比較隨便。 老板娘這時走過去罵她的小女兒了。 小女兒大概讀二年級那樣子,小兒子應該讀幼兒園大班那樣子。這時,小兒子也坐在飯桌旁邊準備吃早餐。
然后干脆走過去對女兒又拉又扯,還使勁推,接著又是一巴掌,好象恨不得要這個女兒馬上去死一樣,邊打邊狠狠的罵,臉也因憤怒而變了形。 因為她說的是家鄉話,就象說藏語一樣,我一句都聽不懂。我一時之間愣在那里,不明白為什么一大早這個媽媽對自己親生的女兒就象仇人一樣又打又罵的。 后來大女兒都看下去了,就趕緊去扶著小妹進了房間,媽媽又跟著進房間去罵!我在外面都能聽到罵聲。 我很心痛那個小女孩。
我不明白,同樣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怎么可以這樣對待? 我相信,這個媽媽也不是因為不愛小女兒,她也許是想女兒養成獨立自理的好習慣,但是恨鐵不成鋼,方式用錯了。 小孩子因為要依附父母才能活下去,任父母怎么對待他們,他們只能接受,唯一反抗的方式只有哭。 她用這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是在傷害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 而這種傷害會在他們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長期如此,這個孩子長大后,心理的健康也是讓人擔憂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人會喜歡傷害自己的人。 因為我們也聽多了有的孩子因為家暴家庭沒有溫暖而早戀或者走上歧途的例子。 這還是個年輕的媽媽,我看他老公對她也不錯,不知道為什么活成這樣子!這讓我不太能理解。 她如果耐心點給女兒說的話,照顧一下小女兒的情緒,或者事情就不會那樣子。 小孩子的心似明鏡,母親偏心他是看在眼里的。因為畢竟媽媽只對弟弟好,而對自己不好。 所以母親越叫她自己扎頭發她就是叛逆,心里想,就是不扎看你能怎么樣! 但是母親又一定要她馬上扎起來,不聽話就跟女兒較勁,這時女兒也和她較勁,一個大人和小孩較勁都分不清誰是小孩誰是大人了。 大人可以用暴力,但是小孩子只能用哭來發泄她的憤怒,悲傷,無奈,和叛逆。 如果媽媽語氣稍微溫柔一點,或者暫時幫她扎一下頭發,也只是用幾秒鐘而已(因為她又沒有什么急事,反正常都是一天都是和幾個小孩在店里的,等吃了早餐后,可以慢慢和孩子聊的)。 之后告訴她說自己有好多事情要做,弟弟還小,不能照顧自己,媽媽要照顧弟弟還要做生意,寶寶這么大了,能自己扎頭發了,多棒!我想這樣的話,孩子會愉快接受的。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聽到的一個故事:一個媽媽生了二胎,老大是個小男孩,大概四五歲,有一天他獨自坐在家里的樓梯口,看著媽媽和大人們都在忙忙碌碌的照顧著他的小弟弟,而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玩,表情有點落寞。細心的媽媽察覺到了老大的情緒,走去跟老大說,兒子,媽媽是很愛你的,只是弟弟還小,沒有能力照顧自己,如果我們不照顧他,他就會死去。 這時小男孩好象釋然了,因為他的情緒被媽媽照顧到了。 這是個非常聰明和細心的媽媽,她照顧到了老大的心理需要。所以老大理解了,有了安全感:原來媽媽不是不要我,原來媽媽是愛我的,所以內心就釋然了。 《愛和自由》這本書里有句話說:“兒童是依靠我們的愛而獲得安全感來發展他自己的,如果父母不能給兒童足夠的愛,他們就不可能發展得很好” 說到底,父母還是要給孩子足夠的愛,才能讓他們有安全感,對他們以后是否有好的人生.是有決定性的意義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父母都會犯這樣的錯誤,明明自己的出發點是為孩子好,是愛孩子的。 但是,做出來的事情和說出來的話卻是傷害孩子的。 我的一個朋友,他小孩子讀初中,他說他的小孩子回來什么都不和他們溝通,回來作業也不做,就知道出去玩。 他說不聽話就罵他,甚至有時還要打他。我說這么大的小孩子你還打他嗎?他說我這么辛苦的工作養他,吃的穿的都不缺,還不好好讀書,他就怎么那么不懂事呢,不聽話呢? 我問這位朋友:你回到家做些什么呢? 他說,他辛苦的工作了的天,回到家當然是要放松一下,看電視,刷手機了和朋友聊天了。 還有就是叫孩子好好做作業了。 家長辛苦工作養孩子,孩子不聽話自己很煩惱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家長自己都沒有做好,孩子怎么能做好呢。 說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問一下自己又做得怎么樣? 是否真正的去了解過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真正的和孩子有過走心的溝通呢?是否真正的去關心過孩子的需求?(這里說的關心并不只是讓孩子在物質上得到滿足,而是精神上的關心) 我上次去學校接女兒時,一個家長也是在等孩子放學,因為大家的孩子都是讀同一年級,于是我們就聊起了各自己的孩子。 她說她兒子的成績都墊底了,一千多名了! 她說她兒子讀初中的時候成績還是可以的,怎么一到了高中就差了呢!因為初中是他是在高壓力的環境下成績才好點的,她說現在差是因為現在的老師沒有給給他壓力。 她說她兒子很有個性的,不用她管的,她一說他,他就說:“你不用管我,我自己會想的,你老是想我成績好點,你不知道現在讀書有多么辛苦,我只要普普通通就行了,要好成績你為什么不自己去讀。所以你們家長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做到,總把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強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心態是及好的!因為他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普通,而且敢于挑戰家長的觀念,和明確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每個孩子都有如此好的心態,那么就不會有因為學習壓力大,家長不理解而抑郁,最后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的孩子了。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因為兒子和父親吵架之后,留下了遺書就去跳樓自盡了。聽到這個新聞,真的很心痛! 每每聽到說有孩子離家出走,或者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的消息,就非常的悲痛和揪心。 如果我們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多點了解、多些理解、多些陪伴和溝通、多點關注和關愛、就不會有悲劇的發生了。 父母要讓他知道不管事情有多糟糕,父母永遠在他背后支持他,父母永遠是他堅強的后盾,家里那么溫暖,還有什么困難不能面對的呢! 上次還聽一個家長說,孩子不聽話就得罵,必要時還得動武。 我聽了覺得心有余悸!孩子是你的仇人嗎?要動武解決! 孩子是你生的,你就得為他負責。不是因為你生了他,養了他,他就得聽你的,就得控制他和綁架他,他什么都得照你的意愿去做,他們不是你的奴隸,也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他們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的生命,他們是人,他們也需要理解和尊重。 父母是孩子影響最深的老師,你的一言一行就是他以后的一言一行。而尊重也是大人教給他們的,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尊重他,憑什么讓他懂得尊重別人和尊重你? 教育不能只是簡單粗暴的打罵和高高在上的指揮他們,而是一次走心的旅程。 張德芬在《我們終將遇到愛與孤獨》說:“很多人沒有辦法承認父母不好。的確有不好的父母,做什么都需要考證,可是做父母不需要考證,其實做父母是最需要去拿這個證書的,你到底有沒有資格去養孩子,多多少少我看到我們每一個人心理的問題,都跟童年的經歷有關。” 以前我們的父母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懂得更多,用他們自認為正確方式教我們,有的教育方法還讓我們受了很多傷害,但是他們認為自己的方式正確的。 我有個朋友說,她母親從小就重男輕女,而且經常拿她來做出氣筒,情心不好就打她,天天讓她干農活,還沒有讀完小學就不給她讀書了,她小時候也無能為力,只能聽天由命。 長大了,她自己出來打工了,慶幸自己終于可以離開那個可怕的家了,她寧愿在外面孤單一人,也不會回那個沒有溫暖的家。 自從出來打工,她就再也沒有回去看過她的媽媽。她說她永遠無法忘記媽媽給她的傷害,她做不到原諒她,她恨她媽媽!她發誓出來工作后再也不想見她,直到現在.,到中年了,她還是無法釋懷。 現在不再是以前的年代,至少我們都認識字,不會的都可以學習,可以看看有關成長心理學方面的書籍。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我們了解他們,懂得他們,才能更好的愛他們,才能找到更正確的方法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書中說:人類都有一個最根本的愿望就是獲得愛與被愛,關注與被關注,認同與被認同。自我價值感,尊重以及安全感,這幾樣東西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 不管你是個嬰兒,還是個老年人,或是個強有力的成年人,無論任何人都有這一個根本的需求,而這種需要并不是取決于你做出了多大的成績。 基于這些基本需求,孫瑞雪老師告訴我們“我愛你就是因為你是你,不因為任何別的原因。我不因為你故事講得好,我不因為你考試得了100分,我不因為你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我因為你本身,你本身就足以讓我來愛你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的至尊狀態?!?/strong> 借此話與大家共勉。 點擊藍字 關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