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過的人 讀過的書 經歷過的事 成就了當下的你 從來不曾離開 故事發生在納粹德國時期的一個小鎮——天堂街。影片以一個死亡幽靈的出現作為故事的開啟。 一位年輕女人攜帶兩個孩子準備交給他人來撫養,可惜小男孩兒不幸因病在路途中去世。在小男孩被下葬的那一刻,作為母親的絕望和憂傷讓人動容,將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恐怖的時代。雖然畫面是美麗而干凈的雪野,但冬季的寒冷使人不寒而栗。 小女孩莉塞爾撿起從弟弟身上掉出的《掘墓人手冊》,隨后被帶到了天堂街,開始了被收養的生活。莉塞爾的美麗和聰慧如同一道陽光,照亮了這個新的樸素的家庭——寬厚善良的胡伯曼先生和暴戾善良的胡伯曼太太。 來到陌生的小鎮讓莉塞爾很不適應,還好小男孩魯迪的出現成為她這一段生活的陪伴,讓這一段生活變得活潑起來。這期間,胡伯曼先生開始教莉塞爾認字和讀書,第一次讀完了弟弟留下的《掘墓人手冊》,并從此愛上了讀書。 1939年4月的元首紀念日,莉塞爾給不知在何方的母親寫了第一封信,懷著期待參加了紀念日活動。當游行結束后人們聚集在廣場的時候,一場關于焚書的儀式開啟了。面對弗朗茲關于她母親是共產黨員的挑釁的時候,莉塞爾將弗朗茲給的書投入了火中。然而,這個疑問也在她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就在人群散去以后,莉塞爾重回廣場,從余燼中救出了她人生的第二本書《隱形人》。 馬克斯的出現打破了本來平靜的生活。由于馬克斯是一個猶太人,使這個家庭進入了一個不得不保守共同秘密的狀態,從而密切了一家人之間的關系,也給莉塞爾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樂趣。 在給伊爾薩送衣服的過程中,伊爾莎發現莉塞爾就是在灰燼中拿走書的姑娘。這讓伊爾薩回憶起自己的兒子,于是莉塞爾成為了伊爾莎藏書室的常客,直到被其丈夫發現為止。在伊爾莎家中,莉塞爾讀到了《傳夢人》,并且聽到了“母親從來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這似乎讓她心中“母親拋棄了我”的念頭釋然了。 1941年2月,圣誕夜,弗朗茲送給莉塞爾一個筆記本作為圣誕禮物,并告訴莉塞爾“文字就是生命”。 隨后,弗朗茲病倒了,莉塞爾開始為弗朗茲讀書以度過漫長的是時光。在讀完《隱形人》后,莉塞爾穿過雪野爬進了伊爾薩家中的藏書室,將偷來的書一本本讀給馬克斯聽,一盞油燈照亮的地下室成為一個新的美好的世界。 隨著戰爭的推進,小鎮已經不再寧靜,人們需要躲避到防空洞中。有一天,納粹警察發現了生活在附近的一個猶太人,而胡伯曼先生因為幫助說話而被記下了名字。為了能夠保護胡伯曼先生一家的安全,弗朗茲選擇了離開,在深深的夜色中他的背影讓人憂傷…… 沒過多久,胡伯曼先生被征兵,他的離去使莉塞爾心里充滿悲傷,望著火車離去,她留流下了淚水。莉塞爾和魯迪,兩個少年來在湖邊,開始懷念自己的親人,對著湖水喊出了內心早就郁積的話“我恨希特勒!” 1942年11月,空襲愈加頻繁,防空洞里的人們看著被毛毯覆蓋的手風琴,開始懷念它的演奏者——胡伯曼先生。為了打破防空洞內的沉寂,莉塞爾開始講述幽靈小孩的故事,其實就是他弟弟的故事。在隆隆的轟炸聲中,故事徐徐展開,每一個人都沉靜在故事里,直到空襲警報解除。清晨來臨,人們重新回到街上,他們曾經生活的地方。莉塞爾看著被納粹驅趕的人流,仿佛看到了馬克斯…… 令人欣喜的是,不久以后胡伯曼先生回到了家里。在胡伯曼先生的鼓勵下,莉塞爾開始書寫屬于自己的故事,仿佛一切又回到了故事的開頭——一個年輕女人帶著兩個孩子出現在火車站臺…… 故事在幽靈的自白中走向結尾——祥和寧靜的天堂街在轟炸中變成一片廢墟,搜救人員救出了莉塞爾,然而胡伯曼先生和太太已經死去,魯迪帶著還未說完的話也去世了。俯視鏡頭讓人內心充溢著悲傷和凄涼…… 1945年,美軍占領天堂街,馬克斯出現在莉塞爾工作的制衣坊…… 電影結束,滿滿的暖意覆蓋心頭。故事沒有太多的矯情和橋段,簡簡單單的紀實手法,徐徐展開一段關于人性良善的故事。雖然,我們通篇看到的都是莉塞爾這個姑娘的故事,但真正的主角卻并不全是她,而就電影的主題來講,天堂街的人們都應該是主角的一部分吧。因為正是這些人物,讓我們看到人性深處的善良。 喜歡整個影片,它的配樂非常好聽,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提名。莉塞爾和魯迪的扮演者也是不錯的,使人心生愛戀之感。 電影的選景非常漂亮,也是自己特別喜歡的。它突破了以往關于納粹德國這一段歷史刻板印象,畫面沉靜,使人感到潛藏在人內心的力量,或者喜悅、或者悲傷,處理得非常好。 幾個比較喜歡的鏡頭: 一個是關于開篇的雪野上的葬禮,肅穆而憂傷; 二個是行走在雪野里的車子,使人感受到莉塞爾內心的孤獨和無助; 三個是魯迪跳河的背景,沉靜而柔情,許多情誼在這個背景下展開; 四個是魯迪和莉塞爾在湖上,陽光柔和,似乎一切都令人溫暖; 五個是弗朗茲抬頭仰望星空,內心的歡悅和欣喜讓人陶醉; 六個是弗朗茲離開時的背影,深沉的力量,對人物內心做了最好的詮釋…… 這部電影改編自馬克斯·蘇薩克《偷書賊》這本書,但在影片中弱化了“偷”這個概念。不過,始終縈繞在耳畔的死亡幽靈的聲音,讓人一直有一種生的迫切感。 也許,該書的作者和影片的導演都在追尋著一個關于生死和善惡的答案吧。從片頭的弟弟的死去,開始認識到死亡的不可抗拒,到在轟炸中親人的離去,都成了一種不可抗拒的絕望。 “文字就是生命”這句話對莉塞爾的影響如此之大,通過閱讀偷來的書拯救了馬克斯得到了證實。所以才有了她在防空洞里講故事進而寫下自己的故事,終究戰勝了不可抗拒的死亡幽靈,而活了下來。 也許,對于生的信念就建立在對文字的信念上,建立在對馬克斯的信賴上吧。靜下心來想一想,人終究使靠著信念活下去的。 沒有什么要說的了,對于一部老片子,也許說過的人已經很多了吧,如果沒有死亡幽靈的侵擾就會更好了。 我們只需要靜靜欣賞就好,靜靜欣賞就好。 (照片均來自網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