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河邊小屋_大明 喝茶賞蒲,皆為賞心樂事。 無論是茶人、蒲人或石友,都有一顆賞玩閑暇之心。 甚至同一人,同時具有這三項愛好,也不足為奇。 中國人幾乎人人喝茶,人人離不開茶,當然稱得上茶人的卻有一些標準可循。 茶人是對茶有特殊愛好者,不僅僅以茶為解渴之物,而且對茶的歷史、茶的品飲、茶道有特別研究,甚至專門在家劈一茶室,用來喝茶,可謂癡迷于茶者也不為過。 圖丨文人空間 近來日本茶道為越來越多中國茶人所喜愛和推崇,日本的茶器茶掛等回流中國越來越多。 大家都知道日本草庵茶也稱為“侘寂茶”,遵循的是刪繁就簡、去奢存簡的審美原則。 其實在日本室町時代中期的東山文化中,書院茶才是將軍、大名們推崇的茶道形式。 圖丨墨痕戊辰 他們熱衷于中國宋代的抹茶道,要求在寬敞的明亮的書院中,掛上一排或三或五的宋畫,其下的書案上居中擺放香爐,兩側對稱擺放燭臺、花器、室內設茶臺,擺放一式點茶道具,其中不乏名貴唐物。雖然改變了前游藝性的茶道流俗,但并沒有改變茶道中的奢侈之風。 直到室町時代末期,出現了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南方宗啟等一干著名茶人倡導草庵茶,并由千里休的完善才徹底扭轉。 圖丨墨痕戊辰 最明顯的變化是,將茶室縮小,將宋畫改成當時僧人的墨跡,將天目茶碗、高麗茶碗換成手工捏制的樂燒茶碗。用簡樸侘寂的審美體系替換奢侈華麗的審美體系,以求得茶道明心見性的空靈趣旨。 圖丨行素陶陶 而后來日本煎茶道的確立,卻與東渡日本的中國禪僧隱元有著密切的關系。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隱元在京都建萬福寺,成為禪宗黃檗宗在日本的開山祖師。隱元在日本立宗弘法的同時,將明代泡飲的煎茶法也帶去了日本。 受到日本皇室青睞的萬福寺,也引來了藩士、貴族、文人競相參訪。而隱元帶去的煎茶泡飲法,后被迅速效仿和傳播。而煎茶道法度和煎茶器規則最終由日本禪僧號稱“賣茶翁”的高游外確立起來。 圖丨河邊小屋_大明 賣茶翁著書、賣茶、搜羅茶器。他的煎茶法受到文人熱烈追捧,煎茶道從此確立并興盛起來。 丨參考文獻:《茶煙外·爐事》、《茶煙外·壺趣》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