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老師講直腿坐之三 龐老師講直腿坐之四直腿坐放松法第二步功:鼓蕩膜絡I、膜絡簡介“膜絡”一詞是我們提出的。古人講過膜和肓膜,但沒有講膜絡。智能功的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練內氣外放、外氣內收,就是練膜絡之氣的。捧氣貫頂法練外混元,練的是軀體混元氣;形神莊練內混元,練的也是軀體混元氣。但我們并沒有細致地講怎樣把膜絡之氣強化起來。我們搞了這么多年智能功,為什么不講它?不是沒想講它,而是沒時間講它。因為智能功這一套東西都是新立起來的,我們前面的理論重點是要在氣功界使氣功愛好者能夠體會到:練氣功可以把重心放在運用外面大自然界混元氣上,把這個運用好了,就可能發揮巨大的威力。這在中國氣功史上是一個新的明確的提法。所以我們這些年一直把這作為重點。千百萬人的實踐證明這是可行的,不僅祛病效果好,而且搞工、農、林、牧、漁增產實驗效果也好。這是一個新東西。如果沒有更多的人這么做,這個新的氣功學科的改變是完不成的。我們有了這個基礎之后,怎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氣?那就需要加強自身的鍛煉,而且首先要強化膜絡之氣。這就好比做買賣,你的本大,你運作的量才大。你只有10元錢的本,能一下子賺100元嗎?賺不了。你只有買進100元的東西,才能賺幾十塊錢。你只有10元錢的本,想一下子賺10元,那就做不到,那就是沒本的買賣。所以你要有本。你體內的氣越充足,越精練,那么你就越能有效地運用外面的氣。我們現在可以用外面的氣了,已經有了這個基礎,就需要加強運用外氣的本錢──你本身內在的能。所以我們現在練丹田和腰,把這個功再向前深化一步。 古人練拳必練氣。在清朝早期的時候,如果練武功不練氣,那就不能叫武功,只能叫花架子。鼓蕩膜絡直接集中了少林和武當的一些基本功。 鼓蕩膜絡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以前講膜絡講得比較廣泛:皮膚是膜,粘膜是膜,皮下組織也是膜,肌肉外面的膜,腹膜、胸膜,內臟的膜,細胞的膜,細胞里面的細胞核也還有膜……人體里面無處沒有膜。膜是軀體混元氣必不可少的東西。從宏觀來看,從皮膚到皮下組織,以后一層一層到了里面,一直到了細胞核里面,這一切膜都是軀體混元氣運行的通路或必經之路,所以單純地練膜,也能夠非常深入地練到軀體的深層。我們以前講過,人體里面各個細胞自身分裂的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氣都叫做軀體混元氣,所以內臟的細胞膜和細胞核核仁的膜都屬于軀體混元氣,而內臟里面分泌的那些不是供自身細胞分裂新陳代謝之用的氣,才叫臟真混元氣。膜絡對軀體混元氣非常關鍵。 鼓蕩膜絡是不是把每個細胞、細胞核里面都鼓蕩一下?一開始鼓蕩不到細胞那兒去,所以先鼓蕩皮下組織。從解剖學來講,皮下組織有由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組成的淺筋膜和深筋膜。從皮下到肌肉這一層膜絡,全身上下每處都有,它包著整個人。人最外面一層是皮膚,皮膚里面一層就是這層膜,這層膜下面是肌肉層。四肢肌肉層的深筋膜和固有筋膜是統一的,腹部則不然了。腹部有皮下組織,往里面去有淺筋膜、深筋膜,再往里面有腹橫筋膜,最里面還有腹膜,所以腹部的膜內容更多。但是從全身來說,鼓蕩膜絡之氣首先鼓蕩皮下組織這層膜。(現在的經絡學研究表明,皮下組織是光、電反應和其它各種經絡效應最敏感的部位。因為人體混元氣有趨表性,氣往皮膚這兒跑,所以皮下組織的軀體混元氣更充足。) 但在練功的時候就不是這么簡單了。我們不能先鼓蕩四肢的膜絡之氣,因為四肢(尤其手)的氣雖然比較敏感,但在人體的膜絡之氣不夠充足的時候,是不好鼓蕩它的。所以要想鼓蕩膜絡之氣,首先要養膜絡之氣。我們知道全身皮膚下都有膜絡之氣,但軀體混元氣的集中點是在腹腔里面,這里面的氣最豐富,因為腹腔里面內臟和腹壁上的膜最豐富、最復雜,而且重重相嵌、互相套疊。所以練膜絡之氣首先要從腹腔入手。 《易筋經·膜論》從外在筋骨皮的鍛煉和內在精氣神的鍛煉這個內外鍛煉之間,講了膜的鍛煉的重要意義。在《膜論》后面有一段般刺密諦對膜的論述,類似今天的按語。我想般刺密諦的這些知識不光是練氣功的內視功能感知到的,恐怕他也看了點人或牛的解剖,實際來講,真正練膜要從皮下這個膜逐步往深層走,往里滲……般刺密諦講的包骨貼肉,在肉下面、骨頭上面,比肉硬、比筋軟這種情況,主要講的是四肢的筋膜。因為從現代解剖學來講,深筋膜(固有筋膜)基本上也是跟骨頭突出的部分相連接的,筋膜之間相連接把肌肉包起來成為肌肉塊、肌肉群,肌肉隔把肌肉分開。般刺密諦講的筋膜特點和現代解剖學講的四肢的筋膜特點基本是一致的。但是《易筋經》中的揉腹是揉肚子的,你說肉下骨上,腹中哪兒有骨頭呢?若說是脊柱上的骨頭,當中的內臟怎么算呢?所以我們要靈活地看待他們這些理論,千萬別拿現代的知識來摳它。不過腹腔的筋膜有它的特殊性,你看皮下筋膜,前面有,后面也有;淺筋膜、深筋膜,有;再深一層,腹橫筋膜上下左右前后一圈圈地圍著腹腔內臟,把內臟包裹起來了,而且腹腔的筋膜和胸腔的筋膜有過渡,和下肢的筋膜也有過渡。四肢的深筋膜叫固有筋膜,腹腔的深筋膜叫腹橫筋膜。四肢的血管、神經都是從筋膜縫隙當中走的,腹腔里面的血管、神經進入內臟也都是從系膜里面走的。 關于膜的問題是武術的重要課題。因為《易筋經》講了,練筋易而練膜難。好多練武術的抻筋拔骨練筋,為什么功夫出不來?因為沒練筋膜。中醫雖有十二經筋之說,但對它研究得不夠,闡述得太簡單,太籠統。我看過兩篇關于經筋的文獻,在1959年的全國中醫經絡研究座談會上有一篇,以后北京中醫學院出過一篇,但都比較粗糙。你們可以把解剖學認真地研究一番,看四肢、內臟、軀體的筋膜彼此之間是怎么聯系、交換的,將來你揉腹、揉膜有所體會了,再聯系經絡學說看看經絡問題,功夫可能會有所突破,另外對經絡也可能會有新的發現。我見過一本解剖學,書中每部分都談了筋膜問題。如果我們把這些內容作為一個研究課題整理一番,就把古人練膜的內容現代化了,對我們練膜很有意義。 練膜從醫學上有沒有依據?武術界講不講這些?中醫講衛氣。因為衛氣的特征和智能功講的軀體混元氣非常類似,所以我們在《傳統氣功知識綜述》里面談氣那部分引用《黃帝內經》中關于衛氣的論述最多。“衛氣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脈,故循于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谷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谷,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容衛,以會大氣。”《易筋經》是明朝萬歷年間問世的,它里面就有膜絡,以后到清朝有些功門也談到膜絡問題,但談氣多,談膜不是非常細。清朝的太極拳老譜里面談到了膜,我想它這是從《易筋經》里面嫁接過來的,不是他自己的發明創造。因為到了清朝中季,《易筋經》這本書已經在武術界流傳開了,太極拳把它用過來也是很自然的。 在清朝楊氏傳抄老譜中有幾段談到膜絡的問題,其中一段講:”氣走于膜、絡、筋、脈;力出于血、肉、筋、骨。固有力者皆外壯于皮骨,有氣者內壯于筋脈。氣供于內壯,血氣供于外壯。要明氣血二者功能。”這里面有膜和絡的提法,但沒有把它們連到一起,而把膜絡分成了“膜”、“絡”兩個字。當然從中醫來講,“絡”跟經絡是相并行的,直行為經,橫行為絡。一般末梢上小的氣脈和血脈都叫做絡,走氣的叫絡,走血的也叫絡。絡有大絡、支絡、孫絡,道家還有纏絡。另外,它把氣和力也分開了。在這本書中有兩段挨得很近的文字就有點不一致。這是因為古人用語不是非常嚴謹,也就沒有注意到在同一本書里出現了矛盾。而且那時侯也不可能對這些問題研究得非常精確。象下面引用的一段就和前面多少有點出入。“血流行于肉、膜、絡;氣流行于骨、筋、脈。筋、甲為骨之余,毛、發為血之余,故血、氣之勇力出于骨、皮、毛、膚之外壯,而氣、血之體用出于肉、筋、甲之內壯。”血、氣怎么分辨?盡管中醫有營、衛、氣、血的分辨,但是古人不可能把它們分辨清楚。當然我們現在也沒有把它們弄清楚,但是我們可以在表述的時候初步把它們分開一些。這段引文和前面講的不一致,為什么還要引它呢?就說明那時侯太極拳已開始注意氣和膜的關系,雖然它不是專門研究這個東西的。 太極屬于武當派,武當派雖然也講了膜的問題,但它不叫練膜,叫練內功。武當內功揉肚臍,稱肚臍為玉環穴。后世武當派有它的內景和經絡學說,可是太極拳對經絡學說講得是不夠的,但是它也講了一點氣血問題。它在武功里面講到截膜、拿脈、抓筋、閉穴。把膜截住之后,人就昏了。膜怎么截?按而得之,一按按到皮下,就得到膜了。脈由摸而得之,筋由抓而得之,穴講點穴、閉穴。這些情況表明它開始注意經脈和穴位了。太極拳書里面講閉脈叫拿閉,但沒解釋為什么叫拿閉。它是不是寫錯了?很多人都忽略了拿脈和閉穴的關系。穴位都在脈上,中醫針灸講:“寧失其穴,勿失其經。”找不準穴位沒關系,只要找準經脈,氣就好調整了。哪些穴位在什么地方,其尺寸大小和深度如何,由量而得知。脈需要拿,你要想閉穴,先要拿脈,所以叫拿閉。拿脈和閉穴是結合到一起的。武當功沒有提練膜這個詞,但它講了要揉肚臍,這和少林的揉腹、揉膜相近。只是由于揉的部位不一樣,它的作用也有微細的不同。因為人體里面不同部位的場是不一樣的。肚臍和淺筋膜、深筋膜、腹橫筋膜連得比較緊密,不象上腹部那兒和里面的筋膜隔著好多層。另外,根據胚胎學,胎兒期間臍帶和原腸以及臍尿管有特殊的結構關系。所以揉肚臍和揉上腹效果不完全一樣。而在鼓蕩膜絡中它們被結合成一個整體。武術界老前輩練功要練氣,練氣要從膜上練起,練膜要從揉上練起。我們根據自身對各家學習的體會和這些年練外混元的體會,更加充實了練膜的內容。 II、鼓蕩膜絡功法 鼓蕩膜絡(或叫蕩運膜絡)說是第二步功,其實只是把前面的松腰法更加具體化了。前面練松腰時吸氣、呼氣、發音都往命門集中,把腰和丹田氣結合起來,這樣鍛煉就是太極拳要求的“腰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賓輔”,是一個總的練法。鼓蕩膜絡更細致點,要在能把膜絡之氣和腰結合起來的基礎上再把它鼓蕩開。 一、預備功先練習總預備功(見明勁練習中的預備功),然后接著練習觀膜。觀膜也可以作為單獨的一部功來練習。 觀膜就是閉著眼睛看,想周身皮膚下面、肌肉上面有一層一厘米左右像蜂窩、海綿一樣的膜,先想軀干,再想四肢。注意頭部不用多想,若想的不好,頭就發疼、發重、發懵。因為帽狀筋膜皮下比較薄,不太好想,你真想這兒鼓鼓囊囊的,還不太舒服呢。觀膜觀得有個粗淺的影子就可以了。有的人形象思維好,觀得非常細致,那更好。然后開始調整呼吸。一吸氣,想外邊的氣通過皮膚往膜那兒跑,通過肺吸進來的空氣也往膜那兒跑,內氣、外氣都往膜上集中。慢慢會感覺到膜那兒在開合:一吸氣,“嗚——”膜那兒也吸氣;一呼氣,“嗚——”膜那兒也出氣。這個做好了,就相當于過去講的皮膚呼吸的胎息。這就把我們過去講的練捧氣貫頂法要注意三個外氣(大自然的混元氣、彌散在身體周圍的自身混元氣、皮膚開張內出外合這個氣)又深化了一步。 觀膜每次練5分鐘左右,不要超過10分鐘。(這是按全套功需練2小時而作的安排。) 觀膜的功用:把精神集中到膜上,通過呼吸和意念相結合,把膜氣充斥起來,使膜絡之氣充足。這實際是養氣,同時加大了膜的開放度--身體組織向膜絡的開放,皮膚外面的氣向膜絡的開放。 二、正功第一節 揉養膜絡 兩手按在肚腹上面,掌心對著混元竅。如果坐著揉,身體彎著不好做,身體直著就好做。直著腿身體容易往前傾,盤著腿身體容易直起來,所以直著腿不太好揉,盤著腿就好揉。揉的時候手和皮膚之間不要隔著太多衣服,衣服太厚就不好揉了。精神要集中。一開始練的是皮下這個膜,把精神集中到那兒去。 手壓住皮膚(一開始壓得輕點兒),帶著皮膚轉,這么一轉,肉皮和下面的肌肉就互相摩擦。精神一集中,氣不知不覺往深處走,不光在肉皮下面了,覺得肚子里面有個氣球跟著手轉。一揉覺得肚子里面會動彈,這才剛剛開始。一般人腹直肌一繃勁,就會呈現一塊一塊的腱劃,差的一邊兩塊,好的一邊四塊,一般來說是一邊三塊。慢慢揉這個膜,腹直肌外面的筋膜和皮膚層下面的深筋膜氣充足了,它就肥厚了,養得肚子里的肉和肌腱氣也足了,肌肉塊就顯不出來了。再發展一步,練得腹當中腹白線這條溝也起來了,肚子象一個餅鐺或大餅子。 隨著氣越來越深入,手上要加點勁,以后兩只手橫著拉開一點兒,再以后往下放到肚臍那兒去揉,揉完后還可以用拳頭敲打敲打腹部。揉腹關鍵是精神集中。揉得腹腔里面有氣感了,把腹腔里面的氣放開,就揉皮膚這一層,一揉整個腹壁到背部的皮下都會有感覺,再以后大腿內側也有感覺。當你還沒練到四肢的時候,大腿外側不容易有感覺。揉腹揉得膜氣充足后,氣不僅能夠充到大腿內側的皮下,而且可以充到會陰。因為皮膚下面的淺筋膜或深筋膜有三個小隙室,其中有一個隙室帶從腹壁的膜連到會陰,所以揉腹的時候能感覺到這個情況有它的解剖學的基礎,不是光憑意念想的。搞氣功學就是要運用現代科學知識,使之科學化。腦子里有這個概念以后,再練功特別好起作用。以前練功練得氣非常足了,氣往這兒沖,這兒沒路,往那兒沖,那兒也沒路,沖啊,沖啊,最后沖過去了。現在你知道這兒有這么一個空隙,氣一足,它自己就沿著空隙走了,這樣進步就快了。 揉腹有個小竅門:用意念讓整個肚子連帶肌肉跟著手轉。一開始它不會轉,慢慢會轉了,氣的動感就大點兒,這就比單純那樣揉要好。如果氣比較足了,意念就要往深處放,往深處一放就是混元竅(混元竅在胃后面,相當于網膜囊--網膜形成的一個囊),意念放在那個位置上,氣就到了更深層。從皮膚層到深層筋膜(腹橫筋膜),再到腹膜,然后到腹腔里面的系膜、臟器表面的漿膜,這樣一層層深入,就把腹腔的內氣充實起來了。揉膜每次練25~30分鐘。揉膜可以隨時隨地地揉,坐著、躺著都行,隔著衣服揉也行。真正把這一層膜練好了,也就了不得了。少林練易筋經沒有練別的,就是練這個膜,把這個膜練好了,力量和武功都很好。過去有一個前輩,解放前經常在北京東單公園練功,練膜練得很好。他每遇見練武的人就讓對方打自己一拳。你若不想贏他,平著拳打他,他往外一繃就把你繃出去了。你若想傷他,立著拳打他,他肚皮往里一縮再往外一鼓,功夫好點的腕子就傷了,功夫差點的腕子就斷了。另外有一個叫尚云祥的形意拳前輩,他是李存義的徒弟,內功很厲害,別人打他,他也能把他對方繃出去。一天尚云祥正蹲著洗臉,他的一個師兄弟摳他的屁眼,被他用力把手指縮住抽不出來了,他突然一松,對方摔了個屁蹾。所以練膜能把內氣練得很充足。 第二節 整運膜絡 膜絡之氣充足了,還要把它前前后后連成一個整體。這就需要配合呼吸運用一些穴位了。(我們對穴位定位所采用的寸,一是中指同身寸:中指蜷勾,兩個橫紋頭之間的距離就是一寸。二是全身的同身寸:兩臂輕輕前抱,此時肩胛骨內緣離脊柱三寸。沿肩胛骨內緣往下畫一條和脊椎相平行的直線,后面用到的三個穴位都在這條線上,上面是膏肓,下面是胞肓,當中是肓門。) 第一個呼吸。吸氣時意念沿以肚臍為中心、半徑為一寸的圓轉圈,順時針、逆時針都行。(肓樞穴在肚臍旁開一寸,針灸書上一般寫的是肚臍旁開五分,我們取旁開一寸是因為腎經在肚臍上面旁開一寸、肚臍下面旁開五分。)注意不要在肉皮上面轉,要在肉皮下面肌肉層或腹膜層轉。呼氣時意念從肚臍分開,往上到膻中穴,往下到會陰。也不要從肚皮上走,要從里面走,最少要從皮下或肌肉層走,如果從肌肉層下面相當于腹橫筋膜那兒走更好。 按道理講,練到這一層,腹部的膜絡之氣不應該僅僅在淺層的皮下組織走,應該到了腹部深一層的腹橫筋膜、腹動脈、腹動脈組織,從那個地方走的是比較深一層的膜絡之氣,和任脈之氣有點兒相接通。肚臍和腹橫筋膜隔離不大,從肚臍深處的腹橫筋膜往上、下層走是比較好走的。 第二個呼吸。吸氣時,意念從膻中、肚臍、會陰這三點沿直線穿向命門(如果從皮膚上繞著走,其整合作用就小多了);呼氣時,意念從命門向兩側分開,往肓門走。 在背部有三行穴位:脊柱旁開五分是門穴,旁開一寸五是俞穴,旁開三寸是募穴。每個臟腑都有與之相對應的門穴、俞穴和募穴。一般若臟腑膜上有炎癥,就用募穴;臟器實質有問題用俞穴;和臟腑相關的部位(如臟腑的開竅部位和所主部位)有問題,刺激門穴。門穴和華佗夾脊穴相近似,但又不一樣。一般對門穴采用針法,對華佗夾脊穴則采用灸法。肓門是三焦的募穴。關于三焦,有人說是網膜,有人說是系膜,有人說是腹腔膜,我們認為三焦包括胸、腹腔所有的膜和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經。三焦主膜,統管胸腹腔,而且聯系到周身的元氣。三焦的元氣統屬于周身十二經的元氣,它是從膜上走的。呼氣時意念不是平著分開的,而是往上分開的。因為人體的中氣應該經常往上升。中醫講的中氣和氣功講的中氣不是一回事,中醫講的中氣是脾胃之氣,氣功講的中氣是中脈之氣。密宗功講中脈之氣有上行氣、下行氣,下行氣下多了,泌尿系統就容易出現問題,如大小便不正常,男性出現遺精,女性出現白帶。密宗功認為中脈有七輪,氣下行是因為脈輪葉耷拉著,脈輪往上翹起來,氣就往上走了。但沒講怎么往上翹。道家符箓派講心下有個月芽兒(“心”字兩邊各有一個點為心,下面形似月芽兒),把心穴提起來,月芽兒往上一翹,心意就起來了,玄關就開了。怎么練呢?下頦往回一收一繃勁(就是使勁呡嘴),心口里面就往上撅。(好多人對符箓派很反感,其實符箓派很了不起,它對很多內容沒保密,講了好多練功的訣竅。)如果我們在做這個呼吸時用意念這么搞,就把心下這個月芽兒往上帶了,也就把命門那兒的氣往上帶了,慢慢使中氣往上升,氣往下走出現的毛病都好解決了。練精化氣比較難,我們通過這些具體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解決它。 第三個呼吸。吸氣時,意想兩個肓門通過脊中、命門連起來,上面連著脊中,下面連著命門,形成一個不規則的菱形(上下不對稱);呼氣時,意念從肓門上下分開,往上到膏肓,往下到胞肓。 脊中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懸樞在第一腰椎下,命門在第二腰椎下。(脊髓到了第二腰椎就終止了,將來氣能集中從命門進入脊椎,直接從脊髓里面走,甚至從中央孔往上走。所以這不單是練膜,還可以往深層次練。)命門和脊中在兩個肓門連線的兩邊上下對稱,就是要讓它們不對稱,好往上拉著、翹著點兒。一呡嘴,里面就翹起來了,再配合意念,氣就好往上升了。 膏肓在第四胸椎旁開三寸。在醫學上很重視膏肓穴。找準穴位之后,用灸不用針,要灸300-500壯(一個米粒大的艾絨團叫壯,用艾卷也行)。我考慮有些很重的慢性病是胸、腹腔里面的淋巴循環有很多障礙,灸這個穴位時間長了,感覺胸腹部一股熱流下去,病就好了,估計這是淋巴循環的障礙有所改變。所以好多慢性病都灸膏肓穴,而且灸得好的都會出現這種感覺。這從氣功中膜的道理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四個呼吸。吸氣時意念從背部的膏肓、肓門、胞肓從里面直插到體壁前側的帶脈穴,呼氣時從帶脈穴平著穿向肓樞穴。 帶脈穴在章門穴(在第十一肋骨端)正下方,和肚臍相平。帶脈能夠約束十二經脈,而帶脈穴是帶脈的一個關鍵穴。我們下面運四肢的時候,這個穴位和三陰交相結合,是一個特殊的按摩手法。(瑜伽按摩要開啟腹腔,先按摩腹部的幾個穴位,同時要把帶脈和三陰交撥開。) 練這一圈有四個呼吸共八個內容。這么一練,就把胸腹的膜絡之氣整合成一個整體了。我們這樣練和古人單純地揉膜(當然古人揉膜的內容還有很多,象十二月行功法前前后后揉呀,打呀)相比,氣更加整合了--不僅使內臟里面的膜之氣充足了,而且前前后后都連成了一個整體。如果我們對現代解剖學的膜認識更清楚一點,那么對這個功的練習更好一點。一開始把皮下組織這層前前后后連起來;再進一步就從腹橫筋膜走。腹橫筋膜在腹壁外面,它在胸、腹腔都是一個完整的膜,在不同部位的內容也不一樣。膈肌上面、膈肌旁邊的肌肉到會陰、胯骨、背部都有腹橫筋膜。膈肌的中心角和第二腰椎相連,而膈肌的兩側角和腰椎的連接點還要靠下一點兒,所以吸氣時膈肌一拉可以牽動到腰椎,連三、四腰椎旁邊的筋膜都會動彈。膈肌的膜牽動到那兒,氣也可以到達那兒。所以一吸氣氣到了命門那兒,那不是光憑想象的。懂得這個解剖關系之后,氣的深入滲透就會更細膩一點,一開始不要這么細,這么細氣就進不去了。只有皮下那層氣很充足了,它才能往里面滲。等你們氣往里面滲的時候,也許兩三個月三四個月就過去了。 整運膜絡需要練10~15分鐘左右。 第三節 蕩運膜絡 軀干、內臟的膜絡之氣充足了,就要往四肢上鼓蕩。蕩運下肢。吸氣時意念從腿內側的三陰交(內踝上三寸)沿腿內側向上升,通過陰交穴(肚臍下一寸)到肚臍,再穿到命門上;呼氣時意念從命門下降,從十六椎下的腰陽關出來,從皮下順著臀部外側一直到膝關節外側的膝陽關,再往下到陽交穴(屬膽經)。將來我們練筋、肉、骨的時候,還會涉及很多穴位,走的路線也不一樣。這兒基本走的是膜絡。 蕩運上肢。吸氣時意念從三陽絡(手腕外側上三寸,屬少陽三焦經),從陽面通過肩到背部,經身柱穴(第三胸錐下)到至陽穴(第七胸椎下,肩胛骨下角連線當中是第七胸椎);呼氣時意念從腹部的陰都穴經胸部到手腕上的陰郄穴(神門穴上)。 懂得這些穴位之后,就能更好地引導氣的變化。所以過去練混元武功要熟悉經絡學說。我們按膜走可以不管經絡走行,不管具體的線路,只須知道穴位起止點,懂得前后秩序就夠了,因為混元氣從膜絡走沒有非常具體的線路,它自己怎么走著順當就怎么走,這樣走更自然。一般來說,非常具體地按經絡線走,不如光按穴位起止點這樣走好。所以有時候對經絡知識用得太多,反而把經絡堵住了,氣過不去了。有好多人出自發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象靈子術、過去的各種“神拳”都是自發功。其實過去的很多帶有神秘色彩的東西從氣功的角度都能講清楚。) 蕩運膜絡需練10~15分鐘。在練蕩運膜絡之氣的時候,不光用意念,吸氣時,手指尖兩側要用力往回縮,意念手帶著胳膊、腿,一縮就縮到穴位那兒去;呼氣時,手指尖兩側要用力往外伸,一伸就伸到穴位那兒去。手最好按在硬質平板上,這樣指尖兩側用力回縮時手指蜷不回來,指尖往回一拉,就對膜絡之氣振動很大。這和抻氣相比,振動的氣更細,范圍更大。 將來我們練得每秒鐘能收縮4~6次,蕩運膜絡這步功就算成功了。我們以后練經脈之氣,振動方法不一樣,集中的穴位不一樣,關鍵是振動速度。你達不到每秒鐘收縮4~6次這個速度,告訴你練經脈之氣的方法,也等于零。練經脈之氣成功了,每秒鐘能振動8次以上。按照過去的講法,練這樣的膜絡達到每秒振動4次,甚至不搞四肢,就練身體的觀、揉、整,真練好了,那就很不錯了。過去專門練它,沒有一年半到二年的功夫,達不到真正的層次。我們現在不要求水平象過去那樣高。《少林精義》里面講,張大用能跳起來抓住空中的鳥,一抓一個準。他抓住空中的蜻蜓后,蜻蜓不受一點損傷。他也是從膜練起來的。過去拼命練功一練就是十年八年的。我們現在懂得竅門,練得快點兒,但也做不到兩個月就練得非常好。你達不到每秒振動6次以上,告訴你練筋的方法,你振動的也還是膜。平時就用手按著自己的腿練習快速振動,如果這么練下去悟不出東西來,那么練一輩子也達不到每秒振動8~12次。等你悟出東西之后,可能進步就比較快點兒。我們現在這么練膜,比單純練膜、練聚精會神高一個層次。但是往下面還有好多東西,還需繼續練,練速度,練筋、骨、肉。 三、收功和明勁練習中的收功相同。 附一、松腰法教案一、姿勢要求1、預備式坐式,上身自然放松,兩腿并攏,兩膝、兩腳并一起,兩腳尖上翹,兩手捂在膝蓋上。 2、動作要領與意念活動 1)叩齒、赤龍攪海(具體要領詳見五元莊) 2)上身進一步放松,頭自然下垂,頸部放松,整個脊柱逐節放松,命門以下部位(腰椎、骶骨)向后突。意想命門穴內有一個圓球。收腹,肚臍用力向命門收縮,提會陰,收縮前后二陰,意想地氣從會陰上升到命門。 3)配合呼吸吸氣發“ei、yun”,發“yun”時要保持“yu”的口型,呼氣發“ying”,要發成“yi、e、ng”,并且要保持三個音節的口型,發音時皆用默念,不發出聲音來。可10個呼吸為一組。 4)做完一組后,用手扳一扳腳。注意扳腳時始終要保持腰椎后突,尤其是命門。 5)收功兩手交叉上舉至頭頂上方翻掌心向上,用力上撐,并做揉腕的動作,以此來抻動、抻開整個脊柱,做3~5次。 二、作用1、松腰可以使氣貼于脊,斂氣入脊,打開命門內竅; 2、使內其更加充足,增強練功的內在基礎,為更好地吸收外界的混遠氣打下堅實的基礎; 3、為強化頭部的功能(如練內八段錦)打下良好的基礎; 4、可以做到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5、可起到練精化氣的作用。 附錄二、與松腰法相關的解剖學知識一、骨學 (一)脊柱 脊柱位于背部得正中,由24塊椎骨、骶骨、尾骨借軟骨、韌帶和關節連結而成。 1、椎骨的連結 (1)椎體間的連結:相鄰椎體之間借椎間盤、前縱韌帶相連結。 1)椎間盤:相鄰兩個椎體間借纖維軟骨牢固地連結。盤的中央部分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稱髓核,是胚胎時脊索的遺跡;盤的周圍部分,是無數層纖維軟骨按同心圓排列組成的纖維環,富于堅韌性,限制髓核向周圍膨出。椎間盤堅韌,又富彈性,在承受壓力時被壓縮,除去壓力后復原,具有“彈簧墊”緩沖震蕩的作用。椎間盤還允許脊柱做少量的屈伸和側屈等運動。當脊柱向前彎曲時,椎間盤的前份被擠壓變薄,后份增厚伸直時又恢復原狀。脊柱各部的椎間盤厚薄不同,脊柱胸段最薄,頸部和腰部則相對較厚,所以活動度大。纖維環前厚后薄,故在腰椎間盤損傷、纖維環破裂及脊椎體時髓核容易從后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可產生壓迫脊神經的癥狀。 2)前縱韌帶:位于椎體的前面,很堅韌,上至枕骨大孔前緣,下達第1或第2骶椎體,緊貼在椎體前面,并與椎間盤及椎體邊緣牢固連結。前縱韌帶有防止脊柱過伸和椎間盤向前脫出的作用。 3)后縱韌帶:位于椎體后面,細而堅韌,起自樞椎向上與覆蓋樞椎體的覆膜相續,向下達骶管,它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 (2)椎弓間的連結:連結相鄰兩椎弓板間的韌帶稱黃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黃韌帶協助圍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連結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間的縱行韌帶,稱棘上韌帶,能限制脊柱過屈。連結頸椎棘突尖并向后擴展成板狀的韌帶,稱項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向上附著于枕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續棘上韌帶。相鄰棘突之間有棘間韌帶,前接黃韌帶,后接棘上韌帶和項韌帶。位于橫突間的稱橫突間韌帶。有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的關節,稱關節突關節,屬于平面關節,兩椎骨之間可做輕微運動。 2、脊柱的整體觀和運動 成人脊柱長約70cm,女性略短,其長度可因姿勢不同而略有差異,長期靜臥與站立后相比,一般可差2~3cm,這是由于站立時椎間盤配擠壓縮所致。所有椎間盤的總厚度約占脊柱全長的1/4。老年人因椎間盤變薄,骨質萎縮,脊柱也可以變短。從前方觀察脊柱,可見椎體的寬度,從上而下逐漸加寬,到骶骨上份為最寬,這與重 力的承擔不斷增有關。耳狀面以下重力經髖骨傳至下肢骨、骶骨和尾骨,已無承重意義,故體積亦迅速縮小。正常人的脊柱有輕度的側屈,慣用右手的人,脊柱上部略凸向右側,下部則代償性地略凸向左側。 從后方觀察脊柱,棘突于全長形成縱嵴,其兩側各有一縱行的背側溝,容納背部的深層肌。頸椎棘突短,近水平位。胸椎棘突長,較傾斜,彼此重疊。腰椎棘突有趨于水平位。 從側方觀察脊柱,可見頸、胸、腰、骶4個生理性彎曲,其中,頸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脊柱的彎曲使脊柱更加具有彈性,可減輕震蕩,從而對腦和胸腹臟器有保護作用。脊柱的彎曲還與人體重心的維持有關。在胚胎時,脊柱只有一個凸向后的背曲,當嬰兒開始抬頭時出現頸曲,幼兒開始坐和站時出現腰曲,保留的背曲即為胸曲和骶曲。 脊柱除支持身體,保護脊髓外,還有很大的運動功能,相鄰椎骨間的連結時穩固的,運動范圍很小,但整個脊柱的運動范圍變得很大。脊柱可作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運動。脊柱各部運動性質和范圍,主要取決于關節凸關節免得方向和形狀,椎間盤的厚度、韌帶的位置及厚薄等。 在頸部,頸椎關節突的關節面為傾斜的平面,椎間盤較厚,故可作上述各種運動,運動幅度也較大。胸椎與肋骨連結,椎間盤較薄,關節突的關節面呈冠狀位,棘突呈疊瓦狀,這些因素均限制了胸椎的運動,特別是中胸部的運動幅度更小。在腰部,由于椎間盤很厚,故運動較靈活,但關節突近于矢狀位,限制了它的旋轉運動。由于頸、腰的運動較為靈活,故損傷多見于頸、腰部。 二、肌學 (一)背肌位于軀干后面肌群。數目眾多,分層排列,可分為淺、深兩群。淺群主要為闊肌,如斜方肌、背闊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它們起自己主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帶骨或肱骨。深群位于棘突兩側的脊柱溝內,可分為數層;淺層是長肌,其中豎脊肌是主要的;深層為節段性比較明顯的短肌,能運動相鄰的椎骨,也能加強椎骨見得連結。 1、斜方肌位于項部和背上部的淺層,為三角形的闊肌,左右兩側合在一起呈斜方形,起自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第7頸椎和全部的胸椎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鎖骨的外側1/3部分,肩峰及肩胛岡。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2、背闊肌為全身最大的扁闊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側,以腱膜起自下6個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處,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結節溝底。 作用: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后伸。 3、肩胛提肌位于頸部兩側、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個頸椎的橫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作用:上提肩胛骨。 4、豎脊肌(又稱骶棘肌)為背肌中最長、最大的肌,縱列于軀干的背面,脊柱兩側的溝內,居上述四肌的深部,充填于棘突與肌角之間的深溝內,以一總的肌腱及肌束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的后部及胸腰筋膜。肌束向上,在腰部開始分為三個縱形的肌柱,外側者叫髂肋肌,中間者叫最長肌,內側者稱為棘肌,每個部分自下而上又分為三部。 髂肋肌:位于最外側,自下而上分為三部:腰髂肋肌、胸髂肋肌和頸髂肋肌,這三部分肌互相重疊。腰髂肋肌起自骶棘肌的總腱,肌纖維向上,借許多腱束止于下6個肋骨肋角的下緣。同樣,胸髂肋肌起自腰髂肋肌在下6個肋骨角的止點的內側,向上分別止于上 6個肋骨角的下緣。頸髂肋肌起自胸髂肋肌在上6個肋骨止點的內側,止于第4~6頸椎橫突的后結節。全肌雖然分為三部,但纖維互相重疊,外形上是一塊肌肉。此肌通過肋骨作用于脊柱,一側收縮時,使軀干向同側屈;兩側收縮時,則豎直軀干。髂肋肌受肌神經(C8~L1)后支支配。最長肌:在髂肋肌的內側,自下而上也分為三部:即胸最長肌、頸最長肌和頭最長肌。除起于總腱外,還起于全部胸椎和第5~7頸椎橫突,止于全部胸椎橫突和其附近的肋骨,上部頸椎橫突和顳骨乳突。一側收縮時,使脊柱向同側屈曲;兩側收縮時,能豎直軀干。胸和頸最長肌受脊神經(C4~L5)后支支配,頭最長肌受脊神經(C1~L4)支配。棘肌:在最長肌的內側,緊貼棘突的兩側,較上述二肌薄弱,又分為胸棘肌、頸棘肌和頭棘肌。前者位于胸背面的中部,起自總腱和下部胸椎棘突,肌束一般越過1~2各棘突,抵止于上部胸椎棘突;頸棘肌和頭棘肌較胸棘肌尤為弱小,位于頸部。胸棘肌伸脊柱胸段;項棘肌和頭棘肌腎脊柱頸段。棘肌受脊神經(th2~L1)后支支配。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頭,事情有利的審計,對保持人體直立姿勢有重要意義。豎脊肌深部為短肌,有明顯的節段性,連于相鄰兩個椎骨或數個椎骨之間,加強椎骨之間的連結和脊柱運動的靈活性。 (二)腹肌 1、腹外斜肌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部的外側皮下,為腹肌中最寬大的闊肌。外半部是肌腹,呈長方形;內半部是腱膜。此肌遮蓋胸闊下部及腹內斜肌。以8個肌齒起自第5~12肋骨的外面,上部肌齒與前鋸肌肌齒交錯;下部肌齒與背闊肌肌齒交錯。肌纖維與肋間外肌方向一致,這可能是由于在種系發生上,肋間外肌與腹外斜肌同源之故(肋間肌隨著下部肋骨的消失,彼此愈合而形成腹外斜肌)。肌纖維向前下方,后下部的肌纖維止于髂嵴前部的外唇;前上部的肌纖維向前下方,在半月線以內和髂前上棘高度以下,移形于寬闊的腱膜。該腱膜的下緣增厚成為腹股溝韌帶,緊張于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腹外斜肌腱膜在腹股溝韌帶內側端,即恥骨結節的外上方纖維裂開,形成一個三角形的裂孔。裂孔的內上方的纖維束,止于恥骨聯合的前面,叫內側腳;外下方的纖維束止于恥骨結節,叫外側腳。裂孔的外上方兩腳之間,借由腹股溝韌帶分散來的弓形纖維組織來連結。此弓形纖維叫腳間纖維。另外,從外側腳附著處分出部分腱纖維,彎曲斜向內上方,經過精索的后方,形成反轉韌帶,移行于腹直肌鞘前壁。腹外斜肌受下六對胸神經的前支支配。 2、膈膈為圓頂形寬闊的薄肌,中央為腱性部分,周圍為肌性部分。介于胸腹腔之間,構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此肌起自胸廓下口的周圍,前自胸骨劍突,兩側為肋軟骨,后至腰椎,肌纖維向中央移形于中心腱。其上有大血管(主動脈和下腔靜脈)、食管、交感神經干和迷走神經(第Ⅹ對腦神經)穿過。 膈的起點分為三部分:即腰部、肋部及胸骨部。 腰部:以左腳和右腳起自上3~4個腰椎體及最下一對肋骨,另外還起自內側弓狀韌帶和外側弓狀韌帶。按其位置又可分為內側腳、中間腳和外側腳。 內側腳為三腳中最堅強且最長者,左右不對稱,右側較長,以肌腱起自上位四個腰椎體前面(其纖維移形于前縱韌帶);左側較短,起自上位三個腰錐體的前面。兩側內側腳的腱纖維組織自第二腰椎開始向上逐漸為肌組織所代替,只在腳的內側緣仍保留著腱纖維組織。兩側的內側腳向上在第一腰椎及第12胸椎處,從腹腔干起點上方跨過腹主動脈的前面,相互交錯會合而成一伸長的主動脈裂孔,有主動脈及胸導管通過其中。孔的邊緣為腱纖維性結構,故膈收縮時,不會壓迫通過這里的血管。兩腳的部分肌束于交錯后又向上方分開,于正中線偏左側近中心腱的后緣處,又圍成一孔,為食管裂孔,孔內通過食管及迷走神經。 中間腳較內側腳薄弱,起自第二腰錐體的側面,與內側腳之間隔以裂隙,隙間通過內臟大神經。此外右側隙還通過奇靜脈;左側隙內通過半奇靜脈。 外側腳最弱,但較寬,與中間腳之間隔以交感干,肌纖維起自兩個腱弓,即內側內側弓狀韌帶和外側弓狀韌帶。內側弓狀韌帶橫跨腰大肌前面,為腰大肌筋膜增厚而成,緊張于第一腰椎體側及第二腰椎橫突尖之間。外側弓狀韌帶跨過腰方肌前面,為腰方肌筋膜增厚而成,緊張于第二腰椎橫突尖于第12肋骨中部之間。 肋部:為隔之最廣大的起點,以多數肌齒起自下位6個肋軟骨的內面(最下部數肌齒起于肋骨),其肌齒于腹橫肌的肌齒相互交錯,肌纖維自各個方面中心腱的側緣及前緣。胸骨部:由兩個小束構成,起自劍突后面,兩束之間于正中線上有一不明顯的裂隙。介于上述三部分起點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小空隙,是為薄弱區,空隙的尖端指向中心腱,底向周圍。例如,在胸骨部與肋部起點之間的小空隙叫胸肋三角,在腰部外側腳與肋部之間的小空隙叫腰肋三角。這些空隙處于胸腹腔僅隔以兩層漿膜(即胸膜和腹膜),所以比較薄弱,是膈疝容易發生的部位。中心腱:位于隔的中央,形如“凸”字形,分為前葉及兩側葉,為一光亮而堅韌的腱纖維組織性腱膜,由腱纖維束錯綜復雜交織而成。這些腱纖維束一部分是獨立存在的,一部分與來自各方面的肌纖維束相延續。在右葉與前葉交界外有腔靜脈孔,其中通過下腔靜脈。 膈為呼吸肌,收縮時其圓頂稍微扁平而下降約1~3cm(主要活動部分為膈的周圍部分,其中心腱部分變化不大),使胸腔擴大,幫助吸氣。膈的頂部在馳緩時升高,胸腔容積因而縮小,幫助呼氣。它與腹肌共同收縮時可以增加腹壓。 (三)大腿肌 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圍,可分為前群、內側群和后群。 1、前群前群有縫匠肌和骨四頭肌。 (1)縫匠肌使全身最長的肌,呈扁帶狀,起于髂前上棘,經大腿的前面轉向內側,止于脛骨上端的內側面。作用:屈髖關節和屈膝關節,并使已屈的膝關節旋內。 (2)股四頭肌使全身體積最大的肌,由四個頭即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 股直肌位于大腿的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分別起自股骨粗線內、外側唇;股中間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內、側肌之間,起自股骨體的前面。四個頭向下形成一個腱,包繞髕骨的前面和兩側,繼而下延為髕韌帶,止于脛骨粗隆。 作用:是關節強有力的伸肌,股直肌還有屈髖關節的作用。 2、內側群共有5塊,位于大腿的內側,分層排列。淺層自外側向內側又恥骨肌、長收肌、和骨薄肌。在恥骨和長收肌的深面,為短收肌。在上述肌的深面有一塊呈三角形的寬而厚的大收肌。內側群肌均起自閉孔周圍的恥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結節等骨面,除骨薄肌止于脛骨上端的內側以外,其它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線,大收肌尚有一個腱止于股骨內上髁上方的收肌結節,此腱與股骨之間有一個裂孔,稱為收肌腱裂孔,有大血管通過。 作用:主要使髖關節內收。 3、后群位于大腿的后面,共有3塊肌肉。 (1)股二頭肌位于股后的外側,有長、短兩個頭。長頭起自坐骨結節,斷頭起自股骨粗線,兩頭合并后,以長腱止于腓骨頭。 (2)半腱肌位于股后的內側,肌腱細長,幾乎占肌的一半。與股二頭肌長頭一起起自坐骨結節,止于脛骨上端的內側。 (3)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面,以扁薄得腱膜起自坐骨結節,此薄腱膜幾乎占全長的一半,肌的下端以腱止于脛骨內側髁的后面。 作用:后群三塊肌可以屈膝關節,伸髖關節。屈膝時骨二頭肌可以使小腿外旋,而半腱肌及半膜肌則使小腿旋內。 (四)下肢肌 1、腰大肌在脊柱部兩側,呈紡錘形,上部于腰方肌的內側,中部居髂肌的內側。起自第十二胸椎體、上4個腰椎體和椎間盤的側面,以及全部腰椎橫突。肌束向下逐漸集中,聯合髂肌的內側部,形成一個肌腱,穿過腹股溝韌帶的肌腔隙,貼于髂恥隆起的前面及髖關節囊的錢內側面下行,止于股骨小轉子。此肌與髖關節囊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滑膜囊,稱為髂恥囊。此囊常于髖關節相通,故髖關節囊感染時其膿液可蔓延到此囊。此肌收縮時,可屈大腿并外旋,當大腿固定時,則屈脊柱腰段而使軀干前屈。腰大肌受腰叢的肌支(th12、L1~L4)支配。 2、臀大肌幾乎占據整個臀部皮下,與臀部皮下脂肪組織共同形成臀部凸隆的外形,為一不規則的四方形的扁肌,較厚,覆蓋臀中肌的后部級其它臀肌的全部(闊筋膜張肌除外)。此肌以廣泛的短腱起自髂后上棘到尾骨尖之間的部位,計有臀后線以后的髂骨背面,髂骨下部和尾骨的背面以及兩骨之間的韌帶、胸腰筋膜和骶結節韌帶,肌纖維平行斜向外下方,至股骨上部,止點有二,上部(大部分)移形于髂脛束的深面;下部(小部分)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該肌在跨過股骨大轉子外面時,已被腱膜替代,在此腱膜與大轉子之間,有一個很大的臀大肌轉子囊,該囊的下方還有數個小滑膜囊(約2~3個),均位于臀肌粗隆附近與臀大肌肌腱之間,這些滑膜囊均稱為臀肌股骨囊。臀大肌與坐骨結節之間往往有臀大肌坐骨囊。當身體站立時,該肌遮蓋坐骨結節,但當坐下時,則后者不被遮蓋,從這一點也可以說明肌纖維是不能經受長期擠壓的。此肌收縮時,可伸大腿,并稍作旋外,當大腿固定時,則使骨盆向后傾斜,維持身體直立姿勢,臀大肌受臀下神經(骶叢L5、S1、S2)支配。 (五)會陰的局部解剖(會陰肌) 1、概述會陰是指封閉骨盆下扣的全部軟組織。此區呈菱形。其境界:前為恥骨聯合下緣,后為尾骨尖,兩側為恥骨、坐骨和骶節結韌帶。由兩坐骨節結之間的連線可將會陰分為前、后兩部:前部位尿生殖三角,后部位肛門三角。臨床上,常將肛門和外生殖器之間的軟組織稱為會陰,即所謂狹義的會陰,在此皮膚深面,有一個腱性結構,稱為會陰中心腱,有多個肌肉著。 2、會陰的層次結構會陰的結構可分為前層和深層。 (1)會陰淺層會陰的淺層結構在尿生殖三角和肛門三角區基本相同,均由皮膚、淺筋膜和淺層肌構成。 會陰的淺層肌位于淺筋膜的深方。在尿生殖三角內有會陰淺橫肌、球海綿體肌和坐骨海綿體肌;在肛門三角內有肛門外括約肌。 (2)會陰深層會陰深層的主要結構為尿生殖膈和盆膈,兩膈共同封閉整個骨盆。 1)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二層筋膜間的橫紋肌組成,位于尿生殖三角最深部,介乎于左、右恥骨、坐骨之間,男子有尿道膜部穿過,女子有尿道和陰道穿過。尿生殖膈橫紋肌中圍繞尿道膜部者,稱為尿道膜部括約肌,在女性,圍繞尿道和陰道,則稱為尿道陰道括約肌肉。 2)盆膈由盆膈上、下筋膜嵴二層筋膜腱的集體肌肉構成,位于肛門三角的深部,封閉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其中央有直腸穿過。 肛提肌為一對寬而薄的肌,起自骨盆壁內面,左、右聯合呈漏斗狀,凸項下方。肛提肌與肛門直腸關系甚為密切的部分,稱為恥骨直腸肌。該肌起于恥骨的后面,左、右兩者經直腸的兩側,至直腸后方互相連接,構成“U”形襻,圍繞在直腸壺腹與肛管結合處,并有肌纖維止于腸管的側壁和后壁。肛提肌為盆膈的主要部分,具有支托和固定盆內器官的作用,并能協助肛門內、外括約肌肉緊閉肛門,尤其是恥骨直腸肌對收縮肛門起著重要作用。 三、神經系 (一)神經系的區分神經系可分為中樞神經系和周圍神經系。 (1)中樞神經系包括位于顱腔內的腦和椎管內的脊髓。兩者都含有軀體神經中樞和內臟(植物)神經中樞。 (2)周圍神經系包括與腦連接的腦神經(12對)和與脊髓連接的脊神經(31對)。兩者都含有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 軀體神經分布到皮膚和運動系;內臟(植物)神經分布到內臟、心血管和腺體。兩種神經都有感覺(傳入)和運動(傳出)纖維,分別由周圍向中樞和有中樞向周圍傳遞神經沖動。內臟運動纖維有根據其作用不同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二)脊髓 脊髓位于椎管內,呈前后稍扁的圓柱形。脊髓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連接,下端縮小呈圓錐狀,稱為脊髓圓錐。成年人圓錐末端平齊第一腰椎下緣,新生兒平齊第三腰椎。由脊髓圓錐下端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穩定脊髓的作用。終絲已無神經組織。 脊髓前、后表面正中線,各有一縱溝。前面的縱溝較深,稱為前正中裂,后面的溝較淺,稱為后正中溝。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溝的兩側分別有成對的前外側溝和后外側溝。在前、后外側溝,均有成列的根絲出入。有數個根絲組成神經根,前、后各31對根。在前外側溝者,稱為前根,有運動纖維組成。在后外側溝者,稱為后根,有感覺纖維組成。前、后根在椎間孔處組成脊神經。每一后根未與前根合并之前,形成一個膨大,即脊神經節,內含假單極神經元細胞體。后根纖維即為此神經元的中樞突。 與每對脊神經前、后根絲相連的一段脊髓,稱為脊髓的一個節段,因此脊髓分為31個節段:即脊髓頸部(C)由8節段、脊髓胸部(T)有12節段、脊髓腰部(L)和脊髓骶部(S)各有5節段,脊髓尾部(Co)1節段。 脊髓全長粗細不等,由兩個膨大部:上方的稱為頸膨大,由此發出神經支配上肢;下方的稱為腰骶膨大,發出神經至下肢。膨大的形成是由于其內的神經細胞和纖維較多所致,它的進化發展與四肢的進化發展成正比。 在胚胎三個月以前,脊髓與脊柱等長,所有脊神經都平行伸向外出相應的椎間孔。從胚胎第四個月起,脊髓生長比椎管慢下來,而其頭端連接腦處位置固定,結果脊髓相對縮短。脊髓上部各節段與相應的椎體位置關系大致相當;但以下的脊髓節段益高于相應的椎骨,神經根也向下斜行至相應的椎間孔。腰骶尾段的前后根出椎間孔之前,在椎管內垂直下降圍繞在終絲的周圍,仿其形狀稱為馬尾。在成人第1腰椎以下已無脊髓。 附錄三 易筋經·膜論人之一生,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神,外而筋骨肉,共成其一身也。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于氣也。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 精氣神無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身也,必先練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既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則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依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依,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 故煉精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精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要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后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除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于氣,勿逆于氣,勿憂思怨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能行于筋,串于膜,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 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筋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則筋膜泥而不能起,煉氣而不煉筋膜,則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于筋膜,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俟煉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膜皆騰起與筋齊堅,著于皮,固于肉,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譬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又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認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于筋,肉與膜較,膜勁于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親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于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