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都認識到食鹽與心血管之間的密切聯系,“少吃鹽”有益于心血管,這已經成為醫學上的一項共識。 比方說,2020版《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當中就指出,建議大家每天的總食鹽攝入量應該控制在5g以內。 但在現實當中,這些建議卻很難執行!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習慣于吃大桌飯,很難精確計算各個家庭成員的食鹽攝入量;另一方面則是對“味道”的追求。 那么,除了“控鹽”或“限鹽”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更方便操作并且還能夠保證菜肴口味的方案呢? 北京大學的臨床研究專家團隊近期就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發表了一篇相關研究,提出采用“低鈉代鹽”來替代普通食鹽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心血管改善 效果顯著北京大學臨床研究團隊的這項研究之所以可以發表在全世界最頂尖的醫學期刊上,主要是因為這是目前全球范圍內最大規模的“代鹽”臨床研究,納入了我國北方5個省份10個縣域600個村莊的兩萬多人。 這些人要么曾經發生過中風,要么就是6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基本上都屬于心血管風險很高的人群。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是很有說服力并且具有大規模推廣意義的。 之所以這項研究主要覆蓋我國北方的五個省份,這是因為相比南方,一般北方會吃得更咸一些。并且在整個觀察過程當中,研究者并沒有刻意去限制大家平時的食鹽攝入量,甚至提供了每天平均20克左右的低鈉鹽。 那么,這樣的研究設計就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如果按照日常的咸度進行飲食,低鈉鹽究竟能夠帶來多大的變化。 研究發現,相比于吃普通食鹽的人群,低鈉代鹽這一組人群的中風發生風險降低了14%;包括中風以及心臟病發作在內的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了13%;甚至過早發生死亡的風險都降低了12%。 簡言之就是,對于年長的、有高血壓的朋友們而言,哪怕平時的鹽一點兒都沒有少吃,但只要是把普通食鹽給替換為了低鈉代鹽,那么,中風和心臟病的發生概率甚至是死亡風險都會降低。 低鈉富鉀鹽 安全嗎?在大家的印象當中,食鹽的主要化學成分就是氯化鈉。相信有一些朋友會覺得奇怪,這“低鈉代鹽”當中的鈉減少了,那里面多出了些什么呢?是的,這就是氯化鉀。 我們平時所說的“低鈉代鹽”也叫“低鈉富鉀鹽”,說白了,就是拿一部分氯化鉀來替代普通食鹽當中的氯化鈉。這不僅可以減少鈉的含量,還可以保證鹽的咸味。 而醫學專家們早就發現在飲食當中“補充鉀,減少鈉”都是有助于控制血壓的。只不過,我們的日常飲食現狀卻是“鈉過剩,而鉀不足”。 其實,早在1949年左右就有研究者提出“低鈉富鉀鹽”可以幫助降血壓。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它卻并沒有被大家廣泛接受。相反,曾經還備受爭議,甚至被冠以“送命鹽”的稱號。 原來,大家都普遍擔心低鈉富鉀鹽會增加“高鉀血癥”的發生風險,甚至可能引起死亡。 而這項研究的發表,為大家揭露了真相,這就是:對于大部分人而言,低鈉富鉀鹽其實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在這項研究當中,使用的是含有25%氯化鉀的低鈉鹽,而剩下的75%為氯化鈉。現有的研究則認為,一般來說,只要氯化鉀的比例不超過30%,低鈉富鉀鹽總體上就是安全的。 哪些人群 慎用低鈉鹽?盡管,對于大多數人群而言,低鈉富鉀鹽是比較安全的。不過,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身體對于鉀的排泄受阻的人群,低鈉富鉀鹽還是要慎用的! 這就主要包括兩類人群,一類是存在嚴重的慢性腎病的患者;還有一類則是正在服用影響鉀離子排泄藥物的人群。 鉀在人體當中主要通過腎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當血肌酐、尿素氮、腎小球濾過率以及尿蛋白等檢驗指標發生明顯異常,或被確診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時,就最好先不吃低鈉富鉀鹽。 而對于高血壓和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而言,有兩類藥物比較常用,分別是“普利類”藥物ACEI,比如培哚普利、卡托普利等;還有就是“沙坦類”藥物ARB,比如纈沙坦、氯沙坦、厄貝沙坦等。 這兩類藥物都是作用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理論上,它們都有可能會影響到身體對于鉀的排泄。因此,正在服用普利類、沙坦類或者阿利吉侖等藥物的患者,也最好不要食用低鈉富鉀鹽。 而對于日常僅服用鈣離子拮抗劑“地平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或者噻嗪類利尿劑等藥物控制血壓的朋友們而言,低鈉富鉀鹽是完全可以使用的。 最后,總結一下,用低鈉富鉀鹽來替代普通食鹽將有望成為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降低心血管風險的重要手段。 只要您的腎功能正常、沒有慢性腎臟疾病,也未服用普利類或沙坦類等藥物,那么,低鈉富鉀鹽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在選購的時候,注意買準氯化鉀含量不超過30%的低鈉鹽即可。 |
|
來自: 春天書屋 > 《吃-喝-有學問-高血壓-脂肪肝-堿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