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遠懷
文章字數:2100字
閱讀時間:7分鐘
自從在林佳明老師那里,學了“胡馮傷寒六經辨證”后,今天,第一次對外講“胡馮六經辨證體系”,中途沒有休息,足足講了兩個小時,就只講完太陽經,口雖渴、喉雖疼,但踐行“做一代經方傳人”這句話。讓更多人了解經方的魅力!
內容很多,因為是現場講解,沒有準備講義,只是現在一個字一個字敲打出來,手也敲疼了,只把主要思想寫出來,少了十個病的講解。
傳承不易,發言中醫不易,請多多支持!
胡希恕傷寒六經辨證體系,很合適基層醫生運用,易學好懂易運用。

首先要知道,胡老是以“六經——八綱——方正”來解讀傷寒,他認為這是經方獨特的辯證體系,經方不是用臟腑辯證,不是用內經中的經絡辯證,也不是五運六氣,而是八綱辨證,經方有自己獨特的辯證體系。
怎么來理解“六經——八綱——方證”?

凡病,離不開病位、病性。六經講的就是病位,八綱來定病性,那究竟怎么治,就要落實到方證對應,方證對應是辯證的尖端,是運用經方水平的表現。
凡人得病,有兩種情況。人不得病時是陰平陽秘,得病后就不再是陰平陽秘,陰不平、陽不秘,但是人不是坐等被病所害,我們人體的良能是要抗?。≌岸窢幘蜁霈F兩種情況,就是太過與不及,太過就是“陽性”表現——即興奮的、發揚的、熱的,另一個不及就是“陰性”的表現——即抑制的、沉衰的、寒的。年輕、體壯的人正氣足就多是陽性的病,老人、體弱多病的人本來正氣虛就容易得陰性的病。
那么要有一個觀念,《傷寒論》中的太陽、陽明……厥陰等這不是內經中的六經,雖同名而不同義!傷寒的六經講的是六種病癥。
六經就是三個病位的不同病性反映,先的病位。
凡人都有三個部位與邪氣斗爭!即表、里、半表半里。
表就是人的外殼,皮膚、腠理、筋肉,里就是胃腸消化道,除了表與里就是半表半里——就是人的胸腔腹腔——且這里涉及臟腑眾多,最難區分。
正氣足時抗邪在表,憑借發汗的機能排邪出去,以達到恢復健康,正氣不足病位就退居第二防線,人體各臟腑發揮自己的作用要殲滅或是趕走病邪,在半表半里就有可能傳陰傳陽,或是傳里,所以中樞是也。
人還有另一種排邪情況,就是在里,然后使邪通過二便排出。
那么講回六經,證反映在表,是陽性反映就是表陽就是太陽,是陰的就是少陰,疾病體現在里就是陽明、太陰,半表半里就是少陽厥陰,所以《傷寒論》的六經是一一對應的,不是《內經》中的經絡也不是臟腑,這里六經就是六種證。
什么是太陽???太陽病就是癥狀反映在表的陽性病,條文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遇到這就是太陽病。
太陽病不是個別的病,任何病都有得太陽病的可能,不管是肺炎、肝炎、冠心病、腸胃炎等等,只要出現“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就是得了太陽病,即使病灶在里,只要外證有這三大證就是太陽病。
太陽病,就是人體調動津液到體表,想通過出汗的方式排邪!
太陽病有兩種情況,條文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都是有發熱惡寒,汗出的是中風——用桂枝湯,無汗的是傷寒——麻黃湯。
多說一句,中風、傷寒不是病因造成,不要說中風就是風傷于衛,傷寒是寒傷于營,不是這樣的。
中風,就是人體出現發熱汗出,汗一出他怕風,是這個外像表現,所以看起來就是中風,他不是病因。
傷寒,就是出不來汗,津液郁在體表排不出去,所以熱重,體內體外寒熱差距大,所以他怕寒厲害,古人看在這個外像就認為是傷寒。
古代是沒現在這么多科技可來檢測,容易把外像當做本質,但是治療疾病的經驗是正確的,治療的規律是正確,我們找到疾病的治療規律,這是西醫目前還做不到的。
此外記住,得病不是癥狀一成不變的,正邪斗爭是變化發展的,不是說現在是太陽病過了一周就還是太陽病——這不一定,可以是太陽病可以是其他病,所以“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燥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條文4、5就奠定讀傷寒的基調——要有動態發展的眼光。
還要鑒別不是太陽病的,比如溫病、風溫,形似傷寒實是溫病。
太陽病是表陽證對應的就是表陰證,即“病有發熱惡寒,發于陽也,無熱惡寒,發于陰也”,所以知道證在表時要知道哪個是陽哪是陰。
現在就慢慢進入如何運用太陽病的知識來治?。ň唧w病例省略)。
病人來了看病,首先明白病位,“發熱惡寒,脈浮”,一看病位在表,是陽性的反映,那是太陽??!是太陽病的什么情況?這就進一步問病人,“出不出汗?”,如果出汗就選桂枝湯,不出汗就是麻黃湯。
辨別病位病性,比較容易,難在方證對應,就是疾病的對應方藥,就是要如何落實治療。一看是太陽病,那開什么方?出汗用桂枝湯,但是“項背強幾幾”有葛根證——得在桂枝湯基礎上加葛根,方證對應就是辨證施治的尖端,單純知道桂枝湯、麻黃湯是不夠的。
傷寒論總共398條文、112方,而太陽病篇就有178條文,74方,所以要自己去專研各個證的對應方!一文難以道進!
太陽病就是要出汗排邪,就禁止吐、下,發汗還需得法,溫針強迫發汗就更不得!
如何發汗,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等條文中有見過,此文不提。
發汗不得法,疾病就會變成壞病,可能是“汗出,遂漏不止”得用到桂枝加附子湯——發汗不得法傳入太陰,可能“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發汗不得法傳入陽明。
這又體現疾病是變化的,可以傳里,傳陰,一變方證就變。
作者介紹:遠懷中醫,溫煮經典,崇尚岐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