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畫像在辛亥年零散的槍炮聲中,剛過而立之年的魯迅不滿現狀,正準備著換一份工作。他打算去上海,做一名編譯員,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在他知道編譯員的薪資有100多元的時候,就開始蠢蠢欲動了。恰逢上海一家出版社招聘,他托朋友介紹,洋洋灑灑寫了一封求職信,對于早已有編譯經驗的魯迅來說,這個工作可以說是唾手可得。他很快就收到回信,信中附有一頁德文,看樣子,是一道“面試題”,魯迅沒有怠慢,當即就工工整整地寫好譯文,寄出之后,魯迅心里突然無比忐忑。就在魯迅焦急等待結果的時候,起義的槍炮聲稍有停息,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上任教育總長,中華民國教育部倉促成立,時代變幻之快,而魯迅,卻絲毫沒有察覺。 魯迅 油畫直到他收到了另一封信,寄信人是他的好友許壽裳。當時,許壽裳已經是蔡元培的同僚,中華民國教育部創立之初,正是用人之際,于是,許壽裳自然推薦了魯迅,那封信,就是邀請魯迅前往教育部任職的通知。要什么來什么,一份”美差“就這樣落在正換工作的魯迅的頭上,當然,魯迅毫不遲疑地選擇就任,立即動身前往南京,至于那份編譯員的工作,結果已經不重要了。而后,南北議和,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教育部遷往北平,魯迅也隨之北上。本來想當編譯員,卻一不小心,在中華民國的教育部,做了十四年的”公務員“。安穩而體面,但對于仍然迷茫的魯迅來說,顯得更加迷茫了。他在日記里曾描述過做”公務員“的生活:1912年4月6日,晨,九時至小屋四時半至教育部視事,枯坐終日,極致聊賴。一個還未健全的國家,一個倉促成立的教育部,這樣的枯燥并不奇怪,但對于一個不甘現狀、救國心切的好青年來說,就太難熬了。從魯迅成為家中頂梁柱開始,便沒有當年”棄醫從文“那般不顧一切了,雖然不喜歡教育部的工作,但他卻未想過辭職,畢竟一月兩百多的高薪,確實很香。但終日碌碌無為也不是辦法,于是乎,魯迅開始發展自己的副業。 魯迅什么副業呢,他想了兩個方向,一是翻譯,二是寫作。當時之民國,雖然落后,但翻譯卻并算不上新興,近代中國,有意識的翻譯外文書籍,始于晚清的洋務派,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洋務官員們開設同文館和翻譯館,批量翻譯西方書籍,重點在軍事、技術、自然、科學等領域,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學習先進知識,為洋務運動提供技術支持。而后來的維新派也很看重翻譯之事,梁啟超認識到,欲改革就必須先在思想層面啟蒙民眾,而啟蒙的便捷之法,就是直接把國外的現成理論”拿來“,落到實處,就是翻譯。于是梁啟超開設大同譯書局,選擇社會科學書籍進行翻譯,其中,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啟蒙讀物,猶如平地起驚雷,將進化論思想引入中國。此外,梁啟超還認識到,大眾喜歡讀小說,若能在小說中植入新的思想,必然能達到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效果,于是,他親自操筆,投入到翻譯外國小說的陣營中,越來越多的小說被翻譯出版,大批知識分子得益其中。而魯迅的翻譯理想,顯然與洋務派和維新派的努力一脈相承。 熱播影視劇《覺醒年代》魯迅形象他熱衷于翻譯科學文章,以普及科學常識,借此喚醒麻痹的國人,達到振國興邦的目的。而寫文,他的風格更不用多說,追溯起來,魯迅的翻譯基礎是在他渡江南礦路學堂時打下的。家道中落的他,并沒有像大多數的讀書人一樣選擇科舉入仕,而是去了洋務派新辦的江南水師學堂,然后轉到江南礦路學堂,在那里,學到了礦物學及其他的科學知識,并且,系統學習了德語。此后,魯迅以優異的成績從礦路學堂畢業,并官費留學日本,從此德日二語雙修,他后來的翻譯,也多是憑靠這兩種語言。 《城外小說集》1909年,魯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編譯出版了《城外小說集》兩冊,收錄短篇小說16篇,書寫的都是底層民眾的痛感,透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兄弟二人還攢錢將書印刷出來,放在上海和東京進行代售。為了宣傳這本書,魯迅還親自寫了”軟文“,刊登在當時的報紙上進行”帶貨“。然而在言情小說盛行的當時,他們這本書顯得格格不入,銷量尤其慘淡,有些雜志刊載了他們的譯本中的文章,竟標示為”滑稽小說“,魯迅兄弟的一腔熱情被現實的冷水潑了個透心涼。原本打算賣完書收回本錢,繼續出版第三冊第四冊,然而慘淡的銷量讓這個夢想無疾而終。代售的書無人問津,在倉庫中被一場火化作了灰燼,與書一起消散的,還有魯迅兄弟救亡圖存的熱情。但魯迅,卻并未放棄翻譯的熱情,他希望借助教育部的行政力量來繁榮翻譯事業。他在給教育部領導的呈文《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提議,選取”城外著名圖籍若干,翻譯為華文,布之國內“。在他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投身翻譯事業,有人借鑒《城外小說集》編譯了一本《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刻》,魯迅在審查中給了很高的評價。 熱播影視劇《覺醒年代》魯迅形象縱然現實依舊冰涼,但魯迅一生從未停止過翻譯事業,這個副業,甚至超過了他的正職。在他留下的600多萬字的作品中,超過半數都是翻譯作品,涉及14個國家,近百外外國作者的200多部作品,翻譯耗費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平均一年有兩三本譯作。而至于創作,則是在他翻譯之余的空閑時間內完成的。并且,他的創作,還深受翻譯事業的影響。受果戈里同名小說啟發,1918年,魯迅寫完首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一經發表,全國激蕩,魯迅贏來了赫赫聲名。他翻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回憶老師的文章,于是有了《藤野先生》;他翻譯荷蘭作家的童話《小約翰》,于是有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并且催生了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在魯迅自己看來,他的文學創作,才真正算是副業,而翻譯外國作品造福中國社會才是他致力一生的事業。 魯迅形象后來的魯迅早已馳名文壇,他以筆為刀,刻下了諸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以文為劍,直刺那早已不堪入目的社會。人們讀他的文章,說他冷峻,說他犀利,說他陰郁,卻鮮有人了解他真實的樣子。他從教育部脫身出來,在救亡圖存的呼告中走進北大課堂,他時常一襲長衫,面對學生他幽默不失天真本性,他慷慨盡顯長者氣概,他歷經滄桑和疲倦,依然堅韌直面淋漓的鮮血和慘淡的人生。魯迅翻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俄國作家果戈里的遺著《死魂靈》,這位作家沒有寫完這本書,而魯迅也沒能把這本書翻譯完,他留下一本”殘譯“匆匆而去,等待著后來者完成這未竟的事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