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高效學習,深度思考,自我成長 ▲ 最近給不少人安利了flomo這款軟件,索性寫篇短文推薦一下,以后再想安利的時候就直接發這篇文給對方看好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軟件體驗狂魔,尤其是對于時間管理和知識管理類的軟件,更是如數家珍。為什么flomo這樣一款格外“年輕”的軟件能得到我的青睞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前文說到,我前段時間狀態非常差。 我們都知道破窗效應,如果一棟有破窗的建筑物的玻璃不及時修補,就會引發人們破壞更多的玻璃。 其實破窗效應反過來也有效。當你面對一棟全是破窗的大樓,要怎樣才能把窗戶補完?答案很簡單,從補好第一塊開始。 而flomo就是帶領我補好第一塊玻璃的存在。 一、flomo定位 說了這么多,還沒正式介紹flomo究竟是什么。它是一款筆記類的軟件,名字是flow(心流)和memo(筆記)的拼接。顧名思義,它的定位就是幫助我們高效便捷地去記錄筆記。 flomo的創始人少楠對flomo的定位是“一款「記錄想法的川流」的「思維工具」”,它的設計理念非常明確:降低輸入摩擦,提高輸入動機;建立回顧體系,協助整理歸納。 為了減少操作成本,讓用戶更好地記錄,flomo極致開放,手機端支持 iOS和Android,桌面端支持 Mac、Web、PWA,同時flomo的使用者們也提供了大量的第三方插件,同時支持通過直接向微信公眾號發消息記錄(我太愛這個了,夸!)。 更多的產品相關內容大家可以關注它的公眾號flomo,順便贊美一下他們公眾號推送的周刊質量,非常專業,哪怕不用他家產品,只看看這些文章也是極好的。 我重點說一下我目前是怎么使用flomo的。 二、我的flomo實踐 目前我對flomo的定位是知識管理,不包含時間管理。時間管理我用的是滴答清單,它可以滿足我對時間管理的所有需求,改天也可以找個時間吹一吹:D flomo對于知識管理的應用,目前主要承擔了閃念筆記和讀書筆記這兩個場景。 所謂閃念筆記,顧名思義,就是記錄自己頭腦中一閃而過的念頭的筆記。 上文說到,降低輸入摩擦也就是減小輸入的難度,是flomo的首要設計理念。因此flomo非常極其適合記錄閃念筆記——在這個念頭閃過去之前把它抓住。 比如《增長黑客》的作者范冰,就會每天將一些短小的念頭記錄在flomo里,然后再找時間統一整理消化整理到Obsidian里,整理好的就刪掉,日常保持flomo里沒有內容。 不過目前我的用法跟他不同,我記錄的大部分內容會保留下來。 因為我是個每天腦海中想法非常多的人,我很難控制自己不去分析和反思。 這些東西假如不記下來就會反復出現,并且是以極其短小的碎片形式,而當我用文字準確地將它們表達出來之后,往往會挖掘出更多的前因后果和深層意識,收獲更多。 除了閃念筆記,另外一類我用的頻次最高的就是讀書筆記這個場景。閱讀的時候在flomo上隨手記錄摘錄和靈感,然后再統一整理。 然后對于這兩類筆記我會定期回顧。閃念筆記的memo我會給它打上一個“思考”的標簽,讀書筆記我會打上一個“Reading”的標簽,按標簽每天早晚各一次,隨機將我記錄的memo推送到我的微信上。 因為這種定期回顧是自己親自記錄和整理的,對自己會有格外不一樣的意義。我此前就有想過用anki實現這種功能,通過不斷“復習”真正激活和吸收自己做的筆記,但受限于產品本身的定位,操作起來比較復雜最終作罷。沒想到兜兜轉轉,遇到了完美能實現我這一需求的flomo。 在每天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都會收到隨機的一條自己此前的思考或者筆記,自動推送到微信上,也算是每天的小確幸了——微小而確實的幸福與滿足,讓人忍不住期待。 不過總的來說,我目前使用flomo的方法是偏克制的。如果你也對flomo產生了興趣,不妨看看它的官網和公眾號上其他人的使用方法分享,找到更適合你的使用方法。 OK,flomo就安利到這里,我們下篇文章見。 祝安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