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韋安理2021-12-14) 一位小朋友因為活動量太大,著涼感冒了。主要癥狀有:頭痛,全身酸痛,頭暈,發燒(38℃),怕冷,無汗,舌淡苔白厚,小便很黃,大便一天未解,肚子痛,等等。 2021年12月13日問診,辨為三陽合病,處方:“小柴胡湯+葛根湯+生石膏、大黃”。 方子組成:(20211213)柴胡30克,黃芩10克,天花粉30克,黨參2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棗8枚,葛根30克,麻黃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大黃6克,生石膏50克。 煎服方法:一劑,水煎服。煎好藥后,先喝一半,然后上床休息,蓋好被子悶汗,一般會汗出熱退。過三小時,如果還不退熱,再喝剩下的一半。 服藥反饋:上方煎好后,服了5小勺,汗出熱退,諸證皆消。今早已經嘣嘣跳跳上學去了。家長感嘆:真是靈丹妙藥,治愈了小孩,解放了家長! 辨證要點: (1)“怕冷,無汗,頭痛,全身酸痛”,這是太陽病,葛根湯證。 《傷寒論》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2)“發熱”,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湯證里的“往來寒熱”,是少陽病,并且柴胡劑量要大,用30克以上,退熱的效果才會好。又因為有小便黃的里熱癥狀,故去掉小柴胡湯中燥熱的半夏,換成涼潤的天花粉。這也是96條方后注中加減法之意。 有的小伙伴會問,這里的少陽證并不明顯,為什么還要用小柴胡湯呢?只用“葛根湯+生石膏、大黃”行不行?這里不用小柴胡湯也是可以的,病人服藥后,也會汗出熱退,但是我個人臨床實踐得到的經驗是:只要是發熱,合上柴胡劑后退熱的效果會更好,用之多驗。 (3)大便一日未拉,并且小便很黃,這是陽明病,故加生石膏、大黃,清熱通腹。 |
|
來自: 彼案 > 《感冒.燒.咳.濕.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