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思考,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以下,Enjoy: 常識君|有話說 作者:柏奕晗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01 無處不在的線性思考 先請大家看看這些生活中、工作中脫口而出的句子,有什么共性特征? 生活中的:
工作中的:
有什么共性嗎?很多朋友立馬就能到一個詞,一個讓管理者非常無奈的詞:找理由。 沒錯!在這些表述中,現狀之所以不太理想,是由于某個特定原因所造成的,因為不排隊人少,因為天天看電視、因為面試標準太寬松……其中隱含的邏輯是,只要這個特定原因改變了,狀況就能得到改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但是,事情真的這么簡單嗎? 關于人類大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人的思考模式分為“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系統,快思考是指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慢思考則是指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 而人類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快思考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喜歡對事物進行“因果關系解釋”,所見所知的各種事物,都需要有一個說得過去的合理化解釋,只有因果關系上解釋得通,才會覺得環境是安全的、變化是可控制的、未來是可預測的,甚至對因果關系的執念成了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 這就讓我們不自覺的形成了“線性思考模式”。 邱昭良老師在《如何系統思考》一書中,指出線性思考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認為原因和結果是確定的,一個或幾個原因導致一個結果,或者一個結果可以追溯到一個或幾個原因”。 線性思考有助于我們快速處理簡單問題,比如菜不夠咸,因為鹽放少了(而不是水加多了),那就多加點鹽。 02 按下葫蘆又起了瓢 但是,線性思考也容易讓我們在復雜問題上,牢牢抓住某個表層的、客觀的、單一的原因,當做救命稻草一樣。甚至如納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所說,在一個復雜的世界里,“因”這個概念本身就值得懷疑。 所謂表層原因,是與深層原因相對的,例如任務進度不理想,是因為團隊“人不行”,至于為什么人不行、為什么你的團隊人不行,沒有繼續深挖原因。 為什么不想深挖,而不是不知道要深挖,大概率是因為短期業績壓力,深層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表層原因反而有可能產生短平快的效果。 所謂客觀原因,是與主觀原因相對的,一個是別人的問題,一個是自己的問題,例如招聘結果不給力,是因為競對企業出價太高,或是因為我們品牌不夠響亮,而不是自己在簡歷渠道、崗位介紹、候選人溝通上可以怎么改進。 所謂單一原因,是與多元原因相對的,例如加班現象太嚴重,在員工看來是因為任務分配不合理,在主管看來是因為下屬工作效率太低,實際上是綜合原因共同造成的。 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們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采取的行動,要么是起不了作用的“廢動作”,要么是短期能夠緩和矛盾、長期來看卻讓問題更加惡化的“昏招”。 因為認為團隊人才質量不行,所以業績落后,于是部門主管一大早就守在人力資源部門口,好說歹說,就是要人,這就是典型的“廢動作”,因為在任何招聘要素都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很難吸引到更優秀的人才,甚至變成了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甩鍋的借口。 因為歸咎薪酬沒有優勢,所以搶不到人,于是說服公司大幅上調薪酬水平,雖然能夠吸引大批候選人,但可能也會引發新的問題: 比如工資倒掛,這就是在鼓勵優秀的老員工通過跳槽來漲工資??;也會讓主管產生一種幻覺,面試占用太多時間了,干脆先放進來試試,能出業績就留下,不出業績就換掉,反正后面排隊面試的人還有很多,就再也不花心思培養人了,如果大家都想撿現成的桃子摘,那么誰愿意去種桃樹呢? 因為覺得下屬效率太低,所以加班嚴重,于是在會上三令五申,強調要提高工作效率,布置工作都要規定最遲完成時間,甚至給下屬加大工作量,沒事也要找點事情,希望倒逼效率提升。 但這卻給下屬造成了更大的精神壓力,為了按時交差,工作品質下降,屢次返工,整體效率反而更低了。 就事論事解決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往卻是按下葫蘆又起了瓢。 所以,想要真正解決管理中的復雜問題,我們需要打破線性思考,建立“系統思考”模式。 03 如何系統思考? 教你一個四找法 只有系統思考,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本解。邱昭良老師在《如何系統思考》一書中,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實用的指導: 1.找問題 明確我們想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是什么,尤其是那些重復出現、未能解決的問題,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任務進度不理想、招聘結果不給力、加班現象太嚴重,通常不只是出現一次兩次,而是長期內存在、周期性出現,也不是通過某一招、某一式就能立竿見影解決掉的。 2.找原因 列出原因——把我們觀察到的、能想到的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盡可能全面地列舉出來。 深入挖掘——可以使用5Why提問、冰山模型(現象-趨勢-結構-心智模式)等方式,幫助自己深入思考。 分層聚類——把我們所列舉的原因分層分類,結構化地呈現出來,并用箭頭把他們分別連到問題上。 3.找結果 找出這個問題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包括對不同主體、不同事務的,并從問題出發,將問題分別連接到這些結果上。 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同理心,基于“人之常情”做出預測。 4.找回路 思考在結果與原因之間,是否存在隱性的“回路”,即這個問題產生的結果,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導致問題的原因,從而形成一個閉合的回路。 找到回路,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任務進度不理想為例,我們嘗試站在團隊主管角度,按照以上步驟進行分析: 找原因:任務結果不理想,從主觀原因出發,無外乎能力問題,或態度問題。 所以從能力角度,順著人才質量不行的思路繼續深挖下去,發現是因為團隊主管放寬了選人標準、忽視了團隊的學習成長;從態度角度,一方面選人不當,導致文化氛圍遭到破壞,另一方面業績不好,導致士氣不振,此外主管批評指責,進一步打擊了積極性。 圖:造成任務進度不理想的原因 找結果:任務進度不理想,對于團隊而言,打擊了士氣,對于主管自身而言,業績壓力越大,往往越看中短期結果,采取一系列希望能夠立竿見影的短視行為。 ![]() 圖:任務進度不理想產生的影響 找回路:經過整理,針對任務進度不理想,我們找到三條重要的“增強回路”。所謂增強回路,就像滾雪球一樣,一圈一圈循環增強,不斷增強原有的發展態勢,讓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所以想要解決任務進度不理想的問題,關鍵是什么呢?關鍵在于主管自身,能否扛住短期業績壓力,克服工作中各項短視行為,讓這三條增強回路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運轉。 04 不如讓子彈飛一會 知易,行難。 在系統思考中,“時間延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被稱為“滯后效應”,即一個動作做出之后,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就像播下去的種子,不會立刻生根發芽一樣。 劉潤老師說:“滯后效應,讓在空間維度上已經很復雜的系統,又增加了時間維度上的復雜性,它會讓原因和結果在時空上遠離,從而誤導你的判斷。” 學習系統思考的方法,只要認真,沒有學不會的。 但是,能否意識到系統中時間延遲的存在,能否扛住短期業績壓力、堅持去做正確的事情,能否圍繞長期價值而非“三張報表”開展經營,才是對管理者真正的考驗。 希望以上關于系統思考的內容對您有所幫助。 關于作者: 本文經作者授權“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原創首發,轉載請與我們聯系。想加入管理的常識創作者聯盟,請戳?《管理的常識原創作者招募》了解更多詳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