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太極圖說》今譯 周敦頤30歲寫出《太極圖說》,249字;47歲寫出《愛蓮說》,119個字。前者體現了他的哲學成就,后者體現了他的境界造就。這應該是周敦頤成為道學開山的基本標志。 《愛蓮說》屬于文學作品,通俗易懂。《太極圖說》卻是哲學著作,本名《太極圖易說》,受《易經·系辭》啟發而來,歸宗于“主靜立人極”,借道家發揮儒學大義。雖然言簡意賅,卻艱澀難懂。現略作白話翻譯,盡量用現代人理解的詞匯去表述。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天地萬物由無極的狀態演變為太極的狀態。太極通過運動產生陽性物質,運動到了極點就會靜止;靜止而產生陰性物質,靜止到了極點又會運動。運動和靜止,相互依托。太極在運動和靜止中分出陰陽,天地的大框架就確立了。陰陽雙方變化配合,從而產生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待到五種物質依次分布于天地之間,春夏秋冬四季就運行起來了。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由此之故,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五行)統一于陰陽兩大類的物質中,陰陽又統一于太極的狀態中,而太極卻從無極的狀態而來。五行產生后,各自具備自身的特質。無極是萬物的本真,陰陽是萬物的精華,它們奇妙結合而凝聚為各類具體的事物。人類之中,男性屬于乾道,女性屬于坤道。由于陰陽兩種物質的相互感應,變化生成萬物;萬物不斷地生成變化,無有窮盡。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在天地萬物之中,只有人類獲得了天地的精華而最具靈性。人的形體一旦產生,精神就會發展出智力。可是,人對外在事物的不同反應,會分別出善惡是非,衍生出復雜的社會關系。因此之故,圣人確立中正仁義的法則,并且以靜為主,作為人類最高的精神境界。 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所以,圣人“與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與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與春夏秋冬四季的時序相契合,與鬼神的吉兇相契合”,君子依此而修養就會吉利,小人違背它就會遭兇。《易經》還說:“陰陽是立天之道,剛柔是立地之道,仁義是立人之道。”《易經》又說:“追溯萬物之始,窮究萬物之終,從而明白生死變化的道理。”《易經》太偉大了,這是它的至理名言。 |
|
來自: 人杰地靈h8p9l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