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現形記》是近代第一部在報紙上連載的長篇章回體小說,這部小說共60回,刊載之后,獲得了文人群體的廣泛關注。這部小說的作者是李伯元,又名李寶嘉。他是江蘇常州人,出生于山東。李伯元童年喪父,由伯父撫養長大。他的伯父一直在山東擔任基層官吏,讓他對官場生活有了深刻了解。 李伯元20多歲的時候參加過科舉考試,結果沒有中舉。迫于生活的壓力,他帶著家人前往上海謀生。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和外國列強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上海作為通商口岸開埠。由此,上海成了中西商貿往來的重要城市。商貿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發展,李伯元前去上海想要靠辦報紙養活一家人。 李伯元辦了一份報紙叫《世界繁華報》,他為了刺激報紙的發行量,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官場現形記》,并在《世界繁華報》上連載。這部作品帶動了這份報紙的發行量,讓他成為上海的知名文人。李伯元一生只活了40歲,他30歲之前的生活相對安逸穩定,30歲之后靠文學創作成名,但沒有擺脫貧寒的生活窘境。 《官場現形記》在近代文學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被譽為“四大譴責小說”之首。這部小說創作于1903年——1905年。他寫完這部小說一年后就病逝了,令人唏噓哀嘆。書中寫了30多個清代官場的故事,揭露出晚清官員的種種丑行。書中涉及了上百個人物形象,上至天子、太后,下至縣衙小吏都囊括其中。如此多的人物,如何配合小說的主線,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李伯元找到了他們之間的共性,那就銀子。 這部小說把當官比喻成買賣,千里為官只為財就是這部小說中的“名言金句”。李伯元通過這個比喻說明了滿清官員的丑惡嘴臉。小說中的人物為了當官,不惜寒窗苦讀、不惜傾家蕩產買官、不惜行賄奉承。這些人一旦當官之后,就開始壓榨百姓,貪污索賄,敲詐勒索。為了錢,這些官員忘記了禮義廉恥。書中有一個片段,清廷派欽差大人去浙江辦案,這位大臣趁機勒索了兩百萬兩白銀。 《官場現形記》中還有一個小故事,候補知縣為了在官場上更進一步,他讓自己的老婆去上司家里認干娘,這位干娘只是一個20出來的大姑娘。候補知縣靠著老婆當上了知府,最終為禍一方。 李伯元寫出了晚清官場的共性,他用一支妙筆寫出官場中的一群小丑。不過有些文學評論家認為,《官場現形記》極力批判,有點近似于漫罵,缺少了文學創作的含蓄內斂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