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對于企業做財務,還是事務所做審計的童鞋來講,合并報表的編制都是由低年級向高年級突破的“瓶頸”,特別是拿到上期別人的合并抵消分錄紛亂復雜時,本就沒經驗的我們又該如何處理,面對注會教材講的云里霧里的“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企業合并,為啥即使聽懂了,到實際做時不知道從哪做起呢? 面對這些問題,小編決定跟大家交流實務中做合并的“極簡”操作。 做合并,其實就是先做權益抵消,再做交易和往來抵消,而權益抵消往往是較難處理的。 針對權益抵消,實務上一般有“成本法”和“權益法”,大家在注會書上學的“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合并時主要以權益法為例講的,但其實成本法是最簡單的,也是可以直接從賬上取數據的。 編合報時,大多數是拿到前任的分錄,而且也很少能碰到“同一控制”“非同一控制”,出售子公司等讓持股比例發生變化的情況,本文講的也是基于持股比例不變的常規做法,以后會慢慢出專題更新特殊問題處理。 本文不講原理,只上干貨,并用小例子告訴大家該如何做,除非碰到極特殊情況需靈活處理,都可以套用本公式: 本法的抵消分錄一般是: 借:實收資本 (1)直接取數所有者權益。 資本公積 (2)直接取數所有者權益。 盈余公積 (3)直接取數所有者權益。 其他綜合收益 (4)直接取數所有者權益。 商譽 (5)取數于上期的抵消分錄,可以追溯到購買日。 投資收益 (6)等于本期子公司分配的股利×母公司持股比例 少數股東損益 (7)母公司本期收到子公司利潤分配,即等于本期子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少數股東持股比例 貸:長期股權投資 (8)母公司賬上對該子公司的數,也就是最初始形成的數,如果不是母公司增資或者出售少數股權,這個數永遠不變。 少數股東權益 (9)等于子公司賬面所有者權益合計×以少數股東持股比例。 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10)這是未分配利潤的二級科目,等于本期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積。 利潤分配-應付普通股股利 (11)這也是未分配利潤的二級科目,等于子公司本期分配的利潤。 年初未分配利潤 (12)【注意】 其他綜合收益 (13)【注意】母公司享有子公司其他綜合收益變動。等于其他綜合收益的(期末數-購買日數)×母公司持股比例。也就是購買子公司之后增加的其他綜合收益×母公司持股比例 資本公積 (14)【注意】這個資本公積是指除了股東投入的資本溢價產生的資本公積,比如子公司資產評估增值、股份支付等產生的資本公積,這些情況都比較少見。它的計算方法跟其他綜合收益一樣,也是等于(期末數-購買日數)×母公司持股比例。 特別說明 針對第12項,年初未分配利潤的填列,實際是母公司享有子公司以前年度留存收益(盈余公積及年初未分配合計)金額減去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潤的差額,但是實務上一般是先倒擠。再檢查倒擠的數是否正確。 針對于第13項,其他綜合收益的數值填列,等于其他綜合收益的(期末數-購買日數)×母公司持股比例。也就是購買子公司之后增加的其他綜合收益×母公司持股比例。 針對于第14項,資本公積的數值填列,這個資本公積是指除了股東投入的資本溢價產生的資本公積,比如子公司資產評估增值、股份支付等產生的資本公積,這些情況都比較少見。它的計算方法跟其他綜合收益一樣,也是等于(期末數-購買日數)×母公司持股比例。 具體案例 理論部分講完了,下面我呢舉個小例子消化一下: A公司持有B公司60%的股權。其他財務數據如下: ![]() ![]() 另外:子公司B本年分配股利:200萬 ( P),提取盈余公積677,214.3 (Q) 則合并抵消分錄如下: ![]() 但有些同學肯定會有疑問,年初未分配利潤是倒擠的,到時填TB能編平嗎?其實是有方法檢驗的,就是拿到上期的權益抵消分錄,把所有影響未分配利潤的科目(包括少數股東損益)都換成年初未分配利潤,正常來說,倒擠的年初未分配利潤應當等于上期調整中所有影響未分配利潤的科目之和,其實這也是滾調讓TB能夠平的原理。 看完是不是覺得合并報表很簡單,其實真沒有想象的那么難,下期我們講解去權益法編制合并報表,到時掌握了這兩個方法,無論橫著編還是豎著編,相信都能編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