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廣東人是大清帝國的天敵,從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到孫中山的興中會,為什么廣東對滿清政府越來越不能容忍呢? 第一次是遷海令,清朝順治年間為了防止內陸人與沿海抗清軍隊聯系,下令從山東至廣東省沿海地帶的所有居民內遷五十里,還禁止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貿易和謀生,造成百姓死傷慘重。 第二次就是在滿清官府的挑撥下,廣東最大的兩個民系,廣府土家人與客家人之間發生了大規模的沖突。 這場械斗起于粵中西部之鶴?,延及開平、恩平、?明、新興、新寧、陽春等??縣,綿延??載,遇害過百萬。其規模之?、死傷之眾、影響之深,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 因被當時的政府及后來的學者視為“民間私?”?不予重視,加上當時有太平軍、洪兵、第二次鴉片戰爭等一浪又一浪的歷史波瀾,在中國近現代這個特殊時期?,這場械?成了?們記憶中的死角。 今天就來說說這場讓滿清政府如此諱莫如深的歷史事件。 01、生活所迫,客家人背井離鄉由于遷海令,導致沿海土地荒蕪,這讓大量客家人和閩人,有了沿海西遷的機會。原來不住在珠三角地區的嘉應州居民紛紛遷徙到了廣州府、肇慶府和惠州府等地。 因為與當地的居民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于是逐漸形成了一個和本地居民群體不太一樣的群體,也就是“客家人”。 這些客家移民雖然處于少數,但他們語言習俗相近,所以彼此間有很強的認同感,然而與廣府土家人的語言和習俗則是完全不同,所以相互視為異己,沖突也從未間斷。 ![]() 土人十分歧視客家人,覺得客家人的語言“南蠻結舌”、“入耳嘈嘈”,雖也“習土音”,但不忘“鄉音”,顯得與土人不同。 而且土人十分反感有古怪葬俗等風俗又迷信的客家人。 因為這些客家人最初是直接進入珠三角地區的的,在沒有和土人協商的情況下直接開墾了土人附近的山區,惹得土人十分不開心。 畢竟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里,耕地自古便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客家人一邊和土人爭搶水源,一邊也沒有和土人有效的溝通方式,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最終這些積怨為后來的大型械斗埋下了伏筆。 而土客沖突之所以會全面失控,是因為有著十分復雜的歷史背景,那么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 ![]() 02、官府默認,國家內憂外患當時是一個廣東鴉片泛濫成災的年代,清廷大臣林則徐,以雷霆手段在虎門硝煙200多萬斤,隨后爆發了鴉片戰爭,香港脫離了新安縣,為英國人所占。 廣東人人憤慨萬分,紛紛抱起反抗,其中就有廣東客家人——洪秀全。 洪秀全,他攻下南京,占領江南,咸豐四年(1854年)天地會為了響應洪秀全而改名——洪門。 喊著反清復明的口號攻下東莞、增城、順德等地,集結20萬民眾圍困廣州府。 洪門起義爆發后,兩廣總督葉名琛以一萬五千官兵守城,先后抵抗李文茂和佛山陳開的20萬洪兵的進攻,苦苦支撐數月。 而朝廷自顧不暇,派不出一兵一卒,官府只好四處求援,而地方官吏很快就盯上了積怨已久的土客矛盾。 ![]() 洪秀全 由于洪門多為廣府人,而被稱為鄉勇,于是官吏招募客家人,被稱為客勇。 洪兵也被官府稱為“匪”,而在這樣一個民匪難分的年代,由于土客之間積怨已久,所以客勇的加入勢必會升起事端。 廣東巡撫郭嵩燾后來上奏稱:“咸豐十年恩平土匪圍捕了縣城,郭象晉作為知縣專門募集客家人為客勇來對抗洪兵,于是開平、高明、鶴山等客家人都打著“剿匪”的稱號,伙同縣城的兵一起趁機抱負土民,肆意虐殺土人,以至于造成了械斗的慘案!” 值得注意的是,郭嵩燾所說的客勇乘勢報復是官府所默許的,也是官府幕后推動利用土客矛盾化解了自身的洪門危機。 而郭嵩燾沒有提到的是土客沖突之所以會全面失控,是源自于兩廣總部葉名琛的一道格殺令。 ![]() 郭嵩燾 03、土客沖突徹底爆發,死傷無數葉名琛是廣東史上最受爭議的一位封疆大吏,他拒絕向英國人道歉,英軍攻陷廣州,他被俘虜,但他不食英人食物,效仿春秋時的伯夷,活活餓死在異國他鄉。 這樣一位自詡為海上蘇武的人,卻被廣東人視為惡魔,留下了千古罵名。 咸豐五年初(1854年),天地會洪門大軍久攻廣州不下,于是繞過廣州轉戰西北,被困半年之久的廣州城終于解圍。 兩廣總督葉名琛飽受圍城之苦,他深知洪門雖然已經退兵,但勢力依然還在。于是立即下令,凡是和匪者(洪兵)有聯系的人全部格殺勿論!秉著寧殺錯一千不放過一個的心態,格殺民眾數十萬。 葉名琛因此在廣東臭名昭著,由于洪門大多為土人,而是否通匪又有幾人能說得清,所以土人一直處于被動狀態。 ![]() 葉名琛 鶴山客勇武舉馬從龍,陳請葉名琛,允許他組織客勇助兵剿匪,葉名琛當即批準。 于是馬從龍拿著葉名琛的手諭,號令鶴山高明恩平等六縣客家鄉紳會盟,開始剿匪。 他們先指某個土村為匪村,然后客勇便大舉進攻,殺死男丁,掠奪婦女,燒毀房屋,稱之為鏟村。 斗禍最早起于鶴山,其后愈發嚴重,蔓延至恩平、開平、高要、高明、新興、新寧、陽春、陽江,波及到四會、羅定、東安、電白、信宜、茂名等州縣,還涉及廣西的一部分地區。 土客械斗慘狀令人扼腕:“客民殘殺土民,掘毀墳墓,洗蕩村莊而以為固然,土民殘殺客民,屠滅種類,霸占田產而亦以為固然,造成數十萬人死亡。” 土客械斗導致當地生產力的嚴重破壞和社會動蕩,械斗雙方所俘獲的俘虜甚至被賣豬仔。 ![]() 《赤溪縣志》記載:“有為土人所擄獲者,于殺戮外,則擇其年輕男子,悉載出澳門,賣往南美洲秘魯、古巴等埠作苦工。” 廣府人終于意識到這場戰斗不僅僅是剿匪那么簡單,于是糾結起來,奮起反抗報復。 鄉勇們的戰斗力雖不如客勇,但也不是省油的燈,殘暴一點也不遜于客勇,每打下一個客村,也是照樣鏟村,一時間,廣東各地,慘不忍睹。 當然他們的目標也不僅僅是客勇,而是同樣手段對客家人鏟村,于是兩大民系的百姓也卷入其中,開始了相互廝殺。 廣府人在械斗中雖然土寨被破壞了,但是有家族的庇護,還算是有家可回。 但是客家人卻不同,本來就是外來戶,寨子被摧毀后,無處可去,只能到處漂泊,最后落得個餓死的下場。 ![]() 而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客勇們到處燒殺搶掠,以至于客家人在廣東的勢力不如廣府人。 據統計,短短幾個月內,客家就攻擊掠奪土村數百座,就這樣由一場鄉勇助兵平反,逐步演變成兩大民系之間的廝斗。 04、土客沖突愈演愈烈,民眾紛紛出逃咸豐六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官府忙于對抗英法聯軍,土客沖突的事早已置之度外,這就造成了土客沖突的全面失控。 咸豐七年,面對英法聯軍的攻城,葉名琛以六不應對,即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其實葉名琛早無兵將可用,于是他趕往廣州的仙廟請求上仙,希望天兵相助,當然,天兵沒有出現,英軍毫不費力地將其抓獲。 自此葉名琛與廣東人之間的恩怨畫上句號,但土客之間的沖突卻遠遠沒有結束。 ![]() 由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晚清政府簽下了不平等條約,而條約里的賠付款項大部分正是由廣東土家人承擔。 筆者認為,正是這些內憂外患的種種條件,壓垮了土家人最后的心理防線,也使得土客雙方在械斗中的手段越來越殘忍。 而晚清政府當時昏庸無能,無法抵御西方列強的威脅,對于人民內部矛盾更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果然隨著土客雙方不斷的相互攻城掠寨,沖突愈演愈烈。 咸豐六年三月至七年二月這一年中,有20多次死了十人以上的械斗。其中咸豐六年五月初十于恩平松柏山械斗,死亡2000多人。 六月初十深井大門的械斗,死亡1600多人。九月初十,大湖山械斗,死亡1600多人。十一月初三,彭蟹塘械斗,死亡2000多人。 ![]() 經歷了1年的械斗之后,在土人多客家人少的地區,客家人紛紛遷集到三合、深井、都斛等地。 咸豐七年三月至八年六月這1年多的時間內,土客雙方只有小接觸的爭斗,情勢已告緩和,但七月的一次陰謀卻讓土客沖突愈發不可控制..... 咸豐八年十二月,客家人集中力量攻克寨門、那琴五堡,把數十座土人村莊洗劫一空,土人居民紛紛逃亡陽江。 這時有土人領袖召集父老鄉親開會,提議把在陽江的土人壯丁集結起來,一起再打回寨門。 到了咸豐九年二月,集結了1萬多鄉勇、土勇,一起攻回了寨門,把客家人又打到了那扶、赤水。 但沒想到的是,省政府要求客家人在寨門的田產充公,這又逼得寨門五堡攤錢、攤田地給陽江局,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 咸豐十年,粵西沿海幾乎所有客家移民都卷入其中,無論土民、客民,稍有身家的都紛紛移民海外或廣西、海南等地,這造成珠三角大量人口流失。 咸豐十一年,廣西洪門組成的大成國被朝廷鎮壓,一客民將領戴梓貴突圍后逃回高明,被當地客勇奉為領袖。 這意味著客勇的性質已經由兵變匪,這讓官府有了剿客的決心。 同治二年,新寧(臺山)的20萬客家人因缺糧無法生存,于是派隊伍攻克清廷的海防重地,廣海衛,由于殺死數千官兵,朝廷大怒! 朝廷立即出兵廣海剿客,在官兵與土民的夾擊下,數月間,客民死傷數以萬計,尸堆如山,白骨蔽原。 此時太平天國已滅,朝廷兵力逐步恢復,開始頻頻出兵剿客,戴梓貴知道大勢已去,投降以死求赦免,被官府批準。 ![]() 廣東當局對投誠的客民進行了安置,但遇到土人的阻撓,土人曾乘官軍押送客民前往安插地途中,伏擊官軍與客民。 同治四年正月,護送客民至那扶、金雞、赤水一帶安插,行至恩平之唐勞一帶,恩平、開平等縣土人沿路擄殺客民四百余名,還劫殺護送的官軍,進攻官軍營盤。 同治四年三月,廣東巡撫郭嵩燾等派候補道屠繼烈、署廣州府糧捕通判華廷杰等協同卓興及地方官員妥善處理械斗。 當時高明、新興等縣的客民尚有十六萬五千多人,一些人自愿前往廣西投靠親戚友人的,屠繼烈等決定給這些客民發放口糧,并開具公文,護送前往。 剩余客民除一部分安插在五坑外,還有四萬多人無地安插,郭嵩燾指示將剩余人口護送至那扶、金雞、赤水等處。 在郭嵩燾看來,“那扶、金雞、赤水等三鄉皆海濱之地,本系客籍舊居。該處近海有魚蝦之利,山陸有茶出產,貧民負販肩挑亦可度日,雖附近尚有土鄉,而高山曠野,蹤跡少疏,應可作為安插之地。” ![]() 可是郭嵩燾本來心中竊喜,以為這次安插實屬妙計,畢竟土客之間的斗爭持續多年,雙方均有停戰之心。 但是實際情況卻讓郭嵩燾萬萬沒有想到!在官軍離開后不久,土客之間再次發生械斗! 在筆者來看,郭嵩燾就是完全低估了土客安置的復雜性和斗禍的激烈性,才會出現這種結果。 同治五年,官府基本停止剿客,大部分客民被遣回山區,土客械斗至此基本告終。 05、土客械斗塵埃落定土客械斗在廣東巡撫郭嵩燾的繼任者蔣益澧的主持下于同治六年平息,土客械斗之所以能夠順利解決,簡言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同治五、六年間,當局有余力集中力量解決土客械斗事宜,就廣東境內而言,此時粵東太平天國余部運動已經被消滅。 ![]() 蔣益澧 二是土客械斗在持續十余年后,土客雙方也人心思安,有心就撫,關鍵是找到合適的雙方都能接受的處理方式。 三是蔣益澧處置得當。蔣益澧上任后,剿撫并用,方法并未超過郭嵩燾的范圍,但蔣益澧行伍出身,軍事斗爭和謀劃能力兼備,為他成功解決土客械斗問題奠定了良好基礎。 特別是,蔣益澧能夠親臨土客械斗的前線,了解土客,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置,收效明顯。 需要說明的是,在安插土客民眾時,不少廣、肇落籍的客民因深受土客械斗之害,回遷至潮、嘉地區。 這些人回到祖居地后,經過土客械斗強化的土民與客民的身份認同,將“客家”概念帶回了“客家”地區,并且強化為身份認同,為此后客家學研究埋下了伏筆。 在十多年的土客械斗中,雙方死傷人數各以數十萬計,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 《赤溪縣志》寫道:五嶺以南,民風強悍,械斗之事,時有聞焉。然有此族與彼族械斗,或此鄉與彼鄉械斗,殺掠相尋,為害雖烈,然一經鄰紳調停或由官吏制止,其事遂寢。但未有仇殺十四年、屠戮百萬眾、焚毀數千村、蔓延六七邑如清咸同間新寧、開平、恩平、鶴山、高明等縣土民與客民械斗受害之慘也。這場浩劫,留給后人慘痛的教訓。 在經歷了這場大械斗后,許多客家人都選擇了移民海外,雖然背井離鄉,但筆者認為,客家人也許會覺得換個地方生活能夠忘掉之前的不愉快吧。 但也有許多客家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離開故土,在亂世中茍且謀生。 最后,晚清政府把相對弱勢的客家人再次外遷,這也使得客家人漸漸遠離了珠三角地區。 這場械斗最終沒有讓任何一方受益,雖然土客械斗給雙方都留下了嚴重的傷害,但在當時的環境中,這不是自身可以選擇的,他們只是為了生存! 這次土客械斗不僅死傷無數,更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讓西方列強鉆了空子,使中國一次次陷入危險的處境。 ![]() 回顧歷史,以史為鑒,筆者認為只有中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維護國家統一,才能更長久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1、李銘建.沖突、記錄與記憶——清代廣東土客械斗橫岡戰役的民間敘事[J].文化遺產,2019(06):142-151. 2、樸基水.清中期廣西的客民及土客械斗[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04):59-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