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美不勝收。蘇東坡游玩賞景,想到了多情與無情。他經過一番思考,得出一個結論“多情卻被無情惱”。乍一看,他似乎在說無情好,無情不會有煩惱。實際上,他并沒有展開論述為什么無情就沒有煩惱。他只是有感而發,觸景生情。 這首詞名為《春景》寄調“蝶戀花”,雙調六十字。借景抒情,是宋代文人填詞時常用的手法。一切景語皆情語,賞景是為了抒情。春游出行,內心是快樂的。蘇東坡看到殘花、青杏、燕子、綠水、柳枝、柳絮……從中可以推測出,蘇東坡似乎并不開心。眼前景色并沒有排解內心的煩悶,他覺得缺點兒什么。 下闋中出現了一個蕩秋千的佳人,人們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這個細節再次印證了蘇東坡情緒有些低落,他到底在煩惱什么?正常情況下,聞其聲,就要見其人,不能留下遺憾。蘇東坡偏偏要寫遺憾,可見他情緒不高。美景并沒有讓他釋懷,也沒有讓他真正高興起來。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首詞創作于蘇東坡被貶黃州期間,他處于人生低谷。他不甘心消沉下去,希望振作起來,于是有了春游計劃。景色再美,也化解不掉他心中的煩悶愁苦。他多么希望可以冷酷一些,可以堅強一點兒。文人特有的敏感與多情,讓他陷入矛盾之中。 古人把這種隱藏心事的作品稱為“寄托之作”,表面上看風光霽月,暗中隱藏失落委屈。當蘇東坡想要看到蕩秋千的佳人時,他發現聲音漸漸消失。帶著遺憾,他發出了慨嘆,“我又受傷了。”多情的蘇東坡被無情的佳人所傷,他聽到爽朗清脆的笑聲但見不到人,他覺得這是一種傷害。 這樣一件小事都能感到受傷,當他被誣陷下獄的時候,該有多么痛苦啊!人們都覺得蘇東坡是樂觀的,豁達的,沒有煩惱的。事實上,蘇東坡沒有那么堅強,他也會失落,也會憂慮,也會迷茫。 這首《蝶戀花》能夠成為他的代表作,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敢于承認自己“軟弱”。大家都不希望被“無情”所傷,并不是讓大家都披上一件鐵甲。治愈內心傷痛是個漫長的過程,就連蘇東坡也需要時間平撫痛苦。一首《蝶戀花·春景》,讓大家重新認識了蘇東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