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長陽資丘鎮黃柏山村下布灣一角 清江北岸淋湘溪村龍頭觀望布灣,圖左(東)為老虎巖,圖右(西)為將軍嶺 布灣,位于長陽名山黃柏山之西北麓。它北以高崖俯臨清江,南為緩坡自下而上直抵雙鶴觀,東、西兩側分別倚靠老虎巖和將軍嶺兩座高山,是一個地勢北低南高、呈圈椅狀的古村。由于布灣面積廣袤,人們又以海拔高低將其劃分為上布灣與下布灣。有著近200年歷史的田家新屋,便位于“椅底部”的下布灣。 田家新屋正面 田家新屋,是相對該屋一溝之隔的田家老屋而言。新屋、老屋相同之處,在于他們有著共同的主人——一位名叫田正寅的古人。二者不同之處在于,老屋為田正寅繼承的祖產,而新屋為田正寅一手締造。 光緒甲辰天池口雁門堂《田氏族譜》書影 田正寅,生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屬長陽大族天池口田氏十七世“正”字輩,為田氏十房之幺房后裔。光緒《田氏族譜》記載:自田氏六世祖、幺房始祖美貴公于明代中期分支布灣,至田正寅之父田士粹出生時,田氏家族已在布灣深耕易耨、聚居繁衍十一代人。 田家新屋后地形,陰陽家稱“鳳凰展翅” 據田氏后裔講述,田士粹通過繼承和創業,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將獨子田正寅送入學堂深造,為其捐了個“太學生”的名號,并將全部家產留給了兒子。田正寅結婚后,子女陸續出生,家族人口漸增,出于長遠考慮,于是逐漸萌生了興建新居的想法。只是由于算命先生曾說他難得活到三十六歲,他開始并未下定建屋的決心。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田正寅平安度過三十六歲,于是正式擇地建設新宅。他聘請著名陰陽先生勘察,最終選址于老虎巖下名為“鳳凰展翅”之地,面朝將軍嶺,布局為坐東北、朝西南。 正屋外立面 咸豐五年(1855),經過田正寅長達13年建設,一座占地10畝、呈矩形布局、兩進式,面寬39米、進深22米,擁有7個天井、開有5個朝門的田家新屋終于建成。它有著穿斗式構架、封火山墻、小青瓦屋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田家新屋西側現狀 新屋自建成至今,已有167年歷史。可惜的是,由于1906年曾發生山洪泥石流,沖毀兩個天井和部分房屋,加上1949年后拆舊建新等原因,新屋現僅存4個天井、4個朝門。盡管如此,仍不失其恢弘氣勢。據縣住建部門2019年調查:該屋現存建筑面積772.7平方米,建筑面積在全縣現存諸多歷史建筑中首屈一指。 正屋大門外殘存的一個抱鼓石 新屋現存建筑中最完整的是正屋,中軸線自外向內依次為大門、前廳、天井、堂屋,左右圍以廂房等房間。正屋大門門框為石拱門框,內側頂端刻有陰陽、如意圖案,左右起拱之處有老鷹雕塑,門框外側則雕刻有回字紋圖案。 正屋門廳望天井、后堂 正屋后堂望天井、門廳、大門 正屋內的木雕和石雕 進大門前行,依次為前廳、天井及兩側廂房、后堂。前廳及廂房之上設有二層閣樓,由此形成三面回廊。后堂和左右廂房木質隔扇、窗戶上以及回廊欄桿上,均有精美的雕花,惜在“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很多細節消失。靠近天井的前廳大門左右,還有兩幅巨大的植物浮雕石刻,可惜也是在那時被毀壞殆盡。 西側兩朝門 正屋通往東側圍屋的通道 緊挨正屋的西側圍屋天井中,有蓄水用的石質水缸,用于承接從天井檐口留下來的雨水。過去這些水既可作消防用水,也可作飲用水 最西側圍屋天井 站在新屋外的稻場上可見,一字排開的四個天井屋前全為七步臺階。正屋左右3個圍屋的朝門也全為石質門框,只是形式和尺寸相對正屋小而簡單。與正屋朝門不同的是,這些圍屋朝門外圍墻上設有磚砌牌坊式門樓,只是形式和尺寸相對正屋小而簡單,這樣一眼就可以發現正屋和圍屋的主次之分。 正屋后廳屋架 正屋屋檐 新屋部分梁柱已朽壞。上圖為正屋門廳靠天井一側的一根椿木柱已朽空 包括正屋和圍屋在內,新屋所有房屋屋架都是采用的穿斗式結構,部分穿斗梁架上還有雕花。 田家新屋的馬頭墻 新屋的外墻面原來都是以青磚砌筑,正立面上還刷以白石灰。屋檐下斑駁的墻壁上,殘留有花卉的繪圖,讓人遙想新屋落成時的絢麗華美。 最東側圍屋天井現狀 最西側圍屋天井現狀 最西側圍屋一間房中懸掛的臘肉 2011年7月,田家新屋以“田正寅老屋”之名被宜昌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宜昌市文物保護單位”掛牌保護。2020年1月,又被縣人民政府確定為“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歷史建筑”。 但由于缺乏修繕,這座近200年歷史的老屋已難抵風雨侵蝕。筆者參觀新屋時,發現正屋左側廂房部分梁柱已經坍塌,正廳屋頂由于掉瓦剛剛形成一個窟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過一年,不知道田家新屋又是個什么樣子。 ![]() |
|